凈土法門法師:「道場」的意義?

問:第一個,請問「道場」的意義

凈土法門法師答:我想這個問題,也許是有意思要建道場。這個名稱顧名思義,這個場所有道,才能稱為道場。道有很多種,在一般有佛道中國道教也是道,儒也是道,國外一些宗教都是道。所以道有正有邪,邪門外道那也是場,也都是道場道場個字含義,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在佛門裡面,道場不一定要有形式,只要有道,不必有形式,也叫道場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老人家教學四十九年,這同修們都知道的。他在哪裡教?都是在山林樹下都在曠野,沒有建築。他們的生活方式日中一食,就是去托缽樹下一宿,晚上就在樹底下盤腿打坐,休息一下就行了,過那種生活。一生都沒有建過房舍,沒建過。他所在之處,他都是在教學,所以那個場地就叫道場。這個意思我們要懂,最重要是有道。

  明了這個意思,我們今天無論在什麼處所你就是在家庭也一樣,你一家人天天聽經、誦經、念佛,一心向佛,那你的家就是道場。在大乘教裡面的定義,四個人在一起共同修行,都能夠遵守佛陀的教誨,就是六和敬,那就佛家標準道場。譬如你一家有四個人,四個人都念佛,都念《無量壽經》,一個願望,求生極樂世界,修六和敬,那你家裡頭就是標準道場。這個要知道,不必講求形式。尤其在現在這時代,亂世,整個社會動盪不安,真正修道的人要萬緣放下,你心裡頭有道才叫真正道場。所以道場在哪裡?道場心地,不在外面。你心中有道,無論你坐在哪裡,那個地方就是道場

  佛法尤其是凈土宗一道,印光大師給我們開示的非常清楚明白。就佛教而論,佛家的法印,四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不僅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十方三世所有一諸佛如來教人,原則方向目標就是這四句話。四句話,實際上就是前面這三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就這三句十二個字這是一切諸佛教學的總方向、總目標、總綱領。我們心裡頭常常有這四句話,你所在之處就是道場

  凈宗道場,印光法師講得好,他老人也有句話。我看他老人家的《文鈔》,這四句常常講,可以說是老人家傳法的四句話,我們接受了就是印祖的學生,就是印祖的傳人。他這四句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凈土」。我在早年,把這四句話刻了一個印,印祖的傳法印。我說得更白一點,大家更好懂,我把他「信願持名」四個字改成「老實念佛」,大家好懂。所以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凈土」。你要是向著這個方向、向著這個目標,那你就是凈宗道場,不一定要有形式,哪裡都是!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我們修凈土道場

  但是這四句話簡單的解釋一下,什麼叫「敦倫盡分」?敦倫的意思,就是我們能跟一切人和睦相處。倫是講五倫,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跟我們這些關係的人都能和睦相處,這叫「敦倫」;「盡分」就是盡我們自己的本分,我們應該要做的,一定要把它做好,這叫「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非常重要,閑是防止,防止邪思邪念,防止一切邪行,你的思想、行為不正,要應當防止。邪正的標準就是我佛法里頭的戒律

  我們今天學習,社會走向多元,我們學習的范圍也要把它擴大,至少擴大到我們中國本身的多元文化中國在最近兩千年來,可以說全國人民,上從皇帝,下到庶民,統統接受的是儒釋道三家的教誨。所以儒釋道的根,我們要很認真努力來學習。儒的根是《弟子規》,道的根是《感應篇》,佛的根是《十善業》,我們以這個為標準就對了。與這個標準相違背的,邪道:與這個標準相應的,正道,我們就懂得怎麼樣防止。現在這幾年,我們全心全力在推動弟子規的學習,非常重要。弟子規是做人的基礎,如果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成仙?你怎麼成佛你要成仙、成佛,首先要把人做好。所以弟子規是我們第一門功課,是我們標準標準。符合這個標準的,正道;與這個相違背的,邪道。我們要防止邪思、邪念邪行,用這個做標準好了

  「存誠」這句話重要,無論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有一顆真誠的心。決定不欺騙別人,更不能夠欺騙自己,不自欺、不欺人,這叫存誠。後面是勸大家「老實念佛,求生凈土」,這是印祖給我們的四句話。這個四句話就是凈宗道場,所以決定不在形式上,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如果形式,是緣分不求學佛總要知道,不只是這一生,佛法是講無量劫,過去生生世世、未來生生世世永遠在學習,每一世都在學習。大乘教裡面跟我們說,成佛需要三大阿僧只劫,這三大阿僧只劫絕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所以要有恆心,要有毅力,時時刻刻在學習,在在處處在學習。

  我們今天首先要學的是什麼?把自己的毛病改正過來。佛也常常教我們,人最嚴重的毛病,大概各個都有的,貪瞋痴!所以佛教給我們「息滅貪瞋痴」,這真修行;「勤修戒定慧」,用戒定慧去化解貪瞋痴。祖師大德也教我們,有兩句說得很好,「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兩句話重要。凡是修行功夫不得力,總是毛病在這裡,跟人家要爭,對世間慾望太多,永遠沒有辦法滿足你的要求。這樣的人,無論修哪個法門念佛也不往生,為什麼?他對這個世間放不下他還要求。所以真正想在道上有成就,一定要記住,「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要認真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

  在日常生活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人要謙虛、要恭敬你看經典上,特別是諸位要是有機會看《釋迦方誌》、《釋迦譜》,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對任何人都謙虛、都恭敬這是我們應該學的。你再看孔子,《論語上有記載;再看世界上所有這些宗教的創始人,耶穌、瑪利亞,個個都是待人謙虛,沒有貢高我慢的。小小不如意就要發脾氣,這個人無論在世法、在佛法都不會有成就

  而且常常發脾氣的人學佛同修遇到了要原諒他,還是要恭敬他、原諒他,不要跟他爭。為什麼?他很可憐,非常可憐。發脾氣最容易傷害身體,常常發脾氣的人一定身體有病,而且短命這人已經很可憐了,你再跟他爭,怎麼好意思?不好意思跟他爭,處處讓他一點就好了。我們在這地方學忍、學讓,學忍辱波羅蜜。我們尊敬他,我們尊重他、禮敬他,為什麼?他幫助我,成就忍辱波羅蜜。他是忍辱波羅蜜這門課程老師我當然要恭敬他;他犧牲自己成就我,你看是不是?值得我們尊敬!要懂這個道理,我們就不會發脾氣了。

學佛答問 檔名:21-326-01)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