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不念佛誦戒的時候,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怎麼修行?

一尼眾問:阿彌陀佛,請師父慈悲開示。在弟子修行過程當中,總是有種誤區,就是認為好像拜佛念佛才是修行,日常做事的時候,這個心就很散,在不知不覺當中就會產生煩惱就會覺得說:「每天做這么多的事情,沒有時間修行。做事的時候,就是心非常非常地煩,不能夠發一顆真誠的心去為大眾去做事情。而且在做事遇人、遇境、遇事的時候,很容易煩惱種種就產生了。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態,就覺得出家好多年,好像自己始終都沒在修,就覺得很苦惱。而且包括學戒也是這樣的,在課堂裡面師父講,覺得戒講得很好,應該持戒。等到走出大門口了,這個戒就不知道該怎麼持了。出去以後,做事的時候呢,該犯戒還是犯戒。有的時候當自己反思的時候,每天就犯很多戒,每天也沒用功修,就是覺得很苦惱,又不知道應該怎麼樣修行,和日常生活當中聯系在一起,到底應該怎麼做?請師父慈悲開示

好。現在就是說,我們往往把這個理論當成戒了。理論它只是指導我們怎麼去做,理論不是我們的目標。什麼是我們的目標呢?就是攝心為戒。因為學戒的目的是為了將來用,在哪兒用?在任何事物上,也就是說在起心動念上去用,這是我們學戒的目的。現在有很多人就把學戒呢,當成一種戒條而去看著,認為「學了戒條我就學戒了,如果離開了戒條呢,我就不學戒了」,他這也有誤區。

為我們應該知道,學所有的戒條的是要攝住心,要心不打妄想,不隨著外界所有的一切環境所影響。因為環境所影響的,那個就是我們心裡的妄想。如果不被外境所影響,那就能找到我們的真心。想找到真心真心在哪兒?是遍虛空滿法界的,也包括每一件事物上。包括像你講對常住的每個事情,為大眾服務啊,甚至地上一塊石頭,一塊紙片,那都是我們心裡的顯現,就看你這個問題是否能認識到

比如說,有一石頭放在院子的中間,別人走有可能碰著,晚上去了有可能摔著,但是你認為這不是戒條,戒里沒有說這條,所以我不必把這個石頭撿到一邊。實際上,你要這么想,本身已經就犯戒了。因為你自己自私了,也不懂戒律,我們學戒就要無我,你呢是完全為了自己的懶惰而不肯把石頭撿走,而且也不想去給別人創造有利的條件和好的環境,本身就自私,所以說這叫沒學戒。如果我們把石頭撿起來了放在一邊,實際上你就是舍掉了我。我為別人服務,實際就舍掉我了,正符合佛法

有時候我們幫別人做事情的時候,為常住發心的時候,往往都認為沒有必要。他不知道任何事物都含有著戒律,都含有著無我。真正想無我就從事事做起,我們倒不是故意找哪個事情,在眼前只要發生的,只要涉及到你的起心動念,都應該按照戒律去要求,按照無我去要求、去做這就對了。

人就是雖然在戒條方面學得很好,但只學了一半,在理論上學了,而在實踐中他卻忽視了,而不去做這些,他認為不應該做的事情,沒有意義事情。實際上他把真正的實踐於戒律機會失去了。所以這種人學戒並不是真正的學戒。真正學戒要每時每刻,每個起心動念都應該做到,這才是真正的學戒。

就像一個杯,底下漏了一個眼,可以把水漏盡了。如果有十個眼,或是五十個眼,都漏眼。你堵住一個眼能不能把水堵住?堵不住。你堵住四十九個眼,這水能不能不漏?所以你必須把五十個全都給堵住,才能夠不漏。所以任何事物都不能放過的,事物就是你的心念。我們應該知道每件事情,都和自己的心念是一致的,不能說這個事情該做,那個事情不該做。只要是為常住發心,為大眾利益去做,不管有人知道或不知道,我們都應該去做。因為我們做就是堵漏洞,有的人可能是在那方面需要堵,有的人在這方面需要堵。我們應該不計較外面的任何事物,都應該去努力把它做好,這才是持戒本分。否則的話,你就是堵住了四十九個,最後還是漏。

為什麼我們不得道?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很快地成就?就是因為我們只做到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忽視的地方。如果你把它檢查出來,如果都能做到的話,那必然有一成就在等著我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