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拜經、每天念多少、持名淺深、迴向

問:請問當初是何因緣促使你對經文——《華嚴經》等——一字一拜的?拜完後有何感受,有何感悟?

答:我原來覺得自己記憶力很差,根機很鈍,所以我對凈土五經倒是一字一拜,大概拜過三遍。就算密宗講的十萬個大頭加行吧,就想用這個拜經來加行。《華嚴經》,我是拜過一次,是一句一拜,不是一字一拜哪。那麼我是覺得拜經挺好,因為我平時心很散亂,拜經它能集中注意力。而且我是喜歡看書的人嘛,特別是喜歡廣覽,我想通過這個方式把這兩者結合起來。一方面不要用邏輯思維,就是很簡單的——甚至是機械的,因為只有一動作。機械的反復去做,反復去做,才能把那種分別的心給它阻斷一點。比如拜《無量壽經》,一心頂禮佛說無量壽經》「如」,你就想這個「如」,拜下去。如果觀想清凈點,這個「如」還在放光。你拜下去,然後再起來,念句「南無阿彌陀佛」。再就一心頂禮佛說無量壽經》「是」,你就把這個「是」拜下去,「南無阿彌陀佛」。一心頂禮……這個過程就是這麼一個很簡單的,容易把那些妄想給它擋住。然後拜《華嚴經》呢,一句一拜。一般是四個字大部分是四個字構成一句。但是有些佛菩薩名號它可能比較長一點,或者他證到什麼什麼三昧解脫門,它可能比較長一點。這時候如果是完整的句子——長一點,你也作為一句去拜。

我當是怎麼想的呢?我就想:「我身體就像電腦的一個軟體,我就給它裡面輸信息——輸東西進去,也許當時記不大清,也許當時不理解,但輸進去以後,就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去儲存,去發酵,去醞釀,在那裡面……可能有時候它蹦出來。」其實我的記憶力很差,我沒有著意去記什麼東西,但有時候會進入狀態,這個經文自然的出來了。這大概就是原來輸進了那個信息,以後它就自然來了。它不是經過思惟的。所以特別是那些想講經說法的弘法人士,希望他對這個經典多拜一拜,多輸進一些信息。然後信息過來之後,順手拈來,頭頭是道。是你已經儲備了那個材料,你不要當時去想。特別是回答問題,你說你怎麼去想呢?拿著這個問題,「我要想一想」,你想個三分鐘,那人家都跑掉了。「我想好了」,一看人家都跑了——等不及。所以要當下作出反應,就是你要現量的觀照,同時自己有一些參照系在裡面。

就像書法,你寫書法得要什麼呢?就是要臨摹。我常常對很多同學說:學凈土法門,你千萬不要從自己考慮,不要從自己入手。自己都是迷惑顛倒的。就好像寫書法你不臨摹,你就自己寫,想寫什麼就是什麼,你一輩子都寫不出來。你首先經過一個臨摹,臨摹的過程實際上是建立自己一個審美的過程,一個架構、一種模式。這個架構、模式你掌握之後,你先入進去,再可以出來,這時候你出來的東西不離譜。你有一個模式在裡面,有一法則在裡面。所以你去做鈍功夫。為什麼我講,你學凈土法門一定要做功夫,不要投機取巧?最後是,做鈍功夫才是最快方法,投機取巧的方法還是最慢的方法。你投機取巧,投來投去以後一講出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人家就不愛聽,甚至自誤誤人。所以你要述而不作。那述而不作,首先把你述的東西要了解,要充實,要醞釀。我覺得這個方法,本人得到一點小小的受用,如果大家覺得好,也這樣做,我都比較隨喜,鼓勵大家這樣去做,為好。

問:凈土行人每天念佛念多少聲?法師開示說至少每天三萬聲,按一天的念佛速度,三萬聲需六小時。但蕅益大師開示:得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在持名的淺深。弟子理解「持名之淺深」是指信願的淺深,不是指持名的多少。應如何理解?

答:蕅益大師這個話是非正確的。能不能往生就看有不有信願。為什麼呢?由於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大願早已成就,如果以我們的信願一感通到,彌陀的願力就在我身上體現,我們就能往生。這裡不在念佛功夫。但是念佛功夫,在信願感通之後仍然有作用你想增上往生的品位,你念佛功夫念得深,你品位就會高。你念得淺,品位就會低。這裡面主要是指持名的功夫,但這個持名的功夫裡面當然也包括信願的深淺。為什麼?我們常常說執持這個名號要有一個心態,是要以信願來莊嚴的。這個信願就等於發菩提心,以菩提心去念佛,這個佛號感通佛願力的力量更大就好像面對浩瀚的大海你要舀海水,你拿的是一個很大的容器,一舀就能舀很多水一樣。這是廣大之心。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建立信願之後,還是要談功夫。這裡不能偏廢,信、願、行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而且三者會形成良性互動

由此,我們凡夫眾生實實在在用功夫,還是要用笨拙的方式——計數為好。蕅益大師自己就是提倡計數的,他在一個開示說:我們計數,每天或三萬,或五萬,或七萬,或十萬。古人修行的是生死心切,是動真格的,不是來作秀的。三萬是蕅益大師提倡的底線,本人鑒於現代忙碌的社會——大家工作很繁忙,我都不敢提三萬底線。最後提了個一萬的底線,至少念一萬。但對於出家眾和退休的人,可能我會提的多一點:三萬。如果沒有什麼事,多多益善,多念為好。三萬聲只要六小時,試問,一天二十四小時,六小時只佔到了四分之一,如果你真是生死心切的話,你說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作輪回之業,四分之一的時間作點出離之道都不能保證的話,你怎麼能夠證明你是深信切願呢?所以大家還是要從計數念佛下手。你有沒有信願,我們沒有辦法去評判,因為信願是一個很形而上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你能夠一天念上三萬、五萬、七萬,盡形壽你都能堅持,這就證明了你有信願。如果你沒有信願,你不可能念這麼多,也不可能不間斷的去念。所以理上的東西要靠事相上的東西來表達,理事要雙備,理事圓融。所以還是希望大家在計數念佛上不要放棄。

不要又去講大話了,我就常常聽到一些居士,包括出家眾講大話,「哎呀,我念佛不念自念,念而無念」。你能達到這個水平嗎?祖師都在給我們表示每天掐珠,「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宗賾禪師建立蓮池勝會也是讓大家劃十字,念了一萬劃一橫,念一萬劃一豎。都得要計數。而且最好有一功課冊,我們東林寺做了一個小冊子叫《東林蓮社功課冊》,這就是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護照。你把那一冊念完,就是一億四千四百萬聲佛號。那你拿著這一本——而且不止一本你說你多麼放心,我念了若干億的佛號。「十聲、一聲都能往生,我念了多少億」,你多麼安心、穩貼地前往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品位就會增上。你念上十億比只念十萬的人那品位肯定要增上,沒有問題。希望大家在這裡功夫

問:弟子學佛時間較短,請問在念完阿彌陀佛聖號後,是否需要迴向?如果需要,迴向內容是什麼?

答:需要迴向。天親菩薩講五念門,其中就包括迴向迴向成就大悲心。如果你不迴向,一切善事都會以它自然因果法則人天福報。如果你有迴向你就把有為、有漏的福德,通過這一個「回」——回是迴轉,「向」是指向,指向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目標就把有為轉為無為的功德。一定要作迴向祖師大德有很多迴向文,有慈雲大師迴向文,有蓮池大師的西方迴向文,也有我們剛剛念的「願以此功德莊嚴凈土……」,也叫迴向文,你選一個,都可以。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師講於成都大慈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