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皈依是不是一種迷信?
索達吉堪布答:今天講的主題,是「佛教的人生教育」。或許有人會問:「佛教跟學校教育的理念和方向,會不會背道而馳、完全相反?」
實際上絕對不會。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很長時間。就拿佛教的皈依來說,皈依是皈依三寶——佛、法、僧,這是佛教的基本行為,也是佛教徒的入門標志。一個皈依了的人,不論是老師、學生,會不會就成了一種迷信?皈依對他會不會有什麼損害呢?肯定不會。對此,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一、皈依佛:所謂的佛,假如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只是人們在腦海中虛構的,那皈依他肯定不合理。但事實上,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當時的印度,即現在尼泊爾的藍毗尼花園中,確確實實降生過。這個遺址,1997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也就是說,全世界對此是共同承認的。
佛陀降生以後成為王子,後舍棄王位出家,苦行六年,在印度金剛座成佛,之後到鹿野苑初轉法輪,一生中傳法49年,開演了八萬四千法門,並於81歲示現涅槃,這是非常公認的一段歷史。就像是老子、孔子等歷史人物一樣,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也曾實實在在地出現過。而且,他所宣說的佛法,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其實「佛」是梵語,意為覺悟者。我們不管是什麼人,從事什麼工作,都需要一種覺悟。皈依佛的意思,就是要依止覺悟者,如同世間人依止老師一樣。所以,皈依佛,跟我們的日常理念並不相違。
二、皈依法:法,指佛陀所揭示的真理,可以讓人們離苦得樂。這種真理以文字形式存在,叫經律論三藏;若在人的內心現前,就叫戒定慧三學。
我們有了戒,才能生定;有了定,才能生慧。若想獲得覺悟,這三者是任何人都不可缺少的。
那麼,「戒」是什麼呢?通俗地說,就是行為規范,用來規范人的言行舉止。有些人一聽到「戒」,就有點害怕,覺得佛教的條條框框特別多。其實不僅僅是佛教,就算是小學、中學、大學,學生們要守的校規也不少,乃至任何一個正規的團體,都有必須遵守的許多紀律。
其次是「定」。做任何一件事,如果心不穩定,一直處於浮躁、散亂的狀態中,那什麼都做不成。包括老師傳授知識、學生搞課題研究,心也都需要安定下來。
最後是「慧」。有了行為規范,心也定了,才能產生取捨的智慧。否則,不知取捨、不會辨別,所作所為就是顛倒的。
所以,佛法的戒定慧三學,涵攝了人類的智慧精華。佛陀證悟並宣說了這樣的真理,故而被稱為覺悟者。
這一點,並非因為我是佛教徒,就在這裡自賣自誇,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對此也是異口同聲承認的。比如,愛因斯坦說過:「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尼采也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既然他們都承認佛陀是覺悟者,佛陀的智慧也經得起長期推敲,那如果把信佛當成迷信,與民間的鬼神之說混為一談,這就大錯特錯了。
三、皈依僧:僧,是追隨佛陀足跡,修學真理、追求覺悟的人。如果想獲得覺悟,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依止這樣的同行助伴。
可見,皈依佛、法、僧這三者,無論從邏輯上論證,還是從道理上分析,都是可以接受的。一個人如果皈依三寶、信仰三寶,對自己絕不會有任何損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