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師: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要如何選擇?

問:學生此生第一次進大殿念佛時,見到出家人,心裡當下就莫名的歆羨(就是歆慕的歆,羨慕的羨),甚至覺得出家人生活是我多年尋覓的理想。但後來這幾年持續聽老法師講經,老法師不勸人出家,都交給佛菩薩安排。日前得遇一位凈土宗的高僧,首次見面談話時,這位高僧主動勸導學生要為眾生出家。請教法師這算是佛菩薩安排嗎?學生自忖無條件可符合出家資格,請問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要如何選擇?學生單身不婚,但母親對我出家,曾聽過印祖不勸女眾出家,請求開示

定弘法師答:看來您是一位女眾。您這個問題傳來之後,我想印光大師《文鈔》裡面有特別關於出家的一些開示,之前有讀過,把它摘錄了下來,跟您分享。就是要不要出家的問題,特別是女眾要不要出家,印祖特別有一開示這是印祖在回覆謝融脫的書信裡頭談到的,他原話是這樣講,「至於出家為僧」。這是前面說了一些問題,下面就轉到出家為僧的問題上來講,「乃如來住持法道與流通法道而設。若其立向上志,發大菩提,研究佛法徹悟自性,宏三學而偏贊凈土,即一生以頓脫苦輪。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則益善也」。

印祖這個話不難懂,他說出家為僧,目的是什麼?是不是走投無路了,遁入空門混口飯吃那就錯了古人出家是大丈夫事,是將相之所不能為。出家的使命,印光大師在這裡講的好,是如來,就是佛陀,為了住持法道,讓佛法在這世間久住,能夠流通久遠,弘遍十方。所以特地設了出家僧團的這麼一個制度也就是說家人的使命,就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如果不是為了這個目的就不出家。如果你想說我就為了修行,能夠自己解脫,能夠求生凈土這是好事情。要不要出家?不必。在家一樣可以修,而且現在末法時代出家反而更難。因為你要找一個真正如法道場持戒念佛、真修行道場,特別的難。道場大部分都是在搞經懺佛事,出家人真正自己修學的時間非常少,想要自己用功,沒有那個清凈環境不像在古代,古代的叢林都設在非常幽靜的地方僧人都住山,人煙不到的地方,所以那裡辦道真能夠容易成就,等他們成就了,再下山弘法利生。

所以印祖這裡說「若其立向上志」,「向上志」是什麼?成佛志向這是最高的志。「發大菩提心,研究佛法」,這是深入經教。佛不在世了,法第一大佛法三寶,佛在世,佛第一大,佛不在世了,法第一大。所以我們要研究經典,要深入,不僅要解悟,還要證悟。證悟就是徹悟自性那就需要下一番斷煩惱的苦功,然後弘揚佛法。「宏三學」,「三學」是戒定慧這是佛法的總綱領。代表了一切的法門,所有的法門都是戒定慧。「而偏贊凈土」,你門門都通了,但是你還要特別稱讚凈土法門,特別弘揚凈土法門這是什麼?真正徹悟自性。我們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祖師大德你看凈土宗十三祖裡面,很多都是禪裡頭徹悟的;徹悟之後回歸到凈土法門,專修專弘。為什麼?因為在末法時代眾生得度唯有靠凈土法門。靠其他的法門都不容易,所以修禪的要禪凈雙修,修密的就密凈雙修,學教的更要念佛求生凈土,這天台宗為代表天台祖師統統都是念佛求生凈土的。

這樣就能一生當中「頓脫苦輪」,脫離六道輪迴。這樣的人能夠有修有證,自度度他;這樣的人出家那是佛門龍相,愈多愈好,就怕不多,多多益善。像我們師父上人這樣的人你看一個出來就不得了了,要有個十個八個出來,佛法怎麼能不大興這是出家為僧的使命。我在出家那天師父上人來參加我的剃度典禮,給我說了幾句語重心長的話,告訴我出家要把佛陀教育振興起來。而且我自己也是立願專修專弘凈土,專弘《無量壽經》。「宏三學而偏讚凈土」,希望這一生能夠真正脫離苦海,得生西方極樂世界,跟一切眾生同生凈土。所以我出家也是為這個目的,要不然我是不會出家的。我不走投無路,不是沒飯吃,來佛門裡混口飯吃,不是那個人。真正覺佛法衰微,弘揚的人很少,與其說求別人,不如求自己,自己去直下承當。

印祖又說到,「要求出的人,第一要真發起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第二要有過人的天資」。因為學佛要有悟性,學經教不僅要悟性,要有記性你能記得住。像我們師父上人記性又好、悟性又好,這天資過人。我就不行了,我悟性還算馬馬虎虎過得去記性不行。記憶力,可能也是今年都上四十歲了,人到中年記憶力就衰退了年輕的時候記性還不錯,現在就差很多了。所以我自己知道自己不能搞太多,只能搞一樣,我就選定《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我熟,我自己能背,該記的都記住了。這個我學起來比較得心應手,搞其他的法門,我根性不夠,沒有那種天資。

印祖又說,「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萬萬不可令其出家。恐其或有破綻,則污敗佛門不淺矣」。印光大師特別談到女子出家的問題,他非常不贊成。這是有信心者,凈信善女人,非常有善根,非常有道心的女子。為什麼也不讓她出家讓她在家修行?「萬萬不可令其出家」,為什麼?就是怕她「或有破綻」。這個「破綻」,當然包括各種各樣的狀況譬如說女子家人比丘尼持戒戒律戒條就特別多,男子比丘戒二百五十條,可是比丘尼戒律三百四十五條。這就比丘要多很多,要嚴格很多。如果是在修持方面有一些稍稍不如法地方就會被人譏嫌。這裡講「污敗佛門不淺」,就會侮辱佛門

印光大師又說,「男若真修,出家更益,以其參訪知識,依止叢林也」。男子如果是真修行出家更容易,跟女子不同,女子要是真修行,在家更容易,出家反而難。男子出家他能夠出外參訪善知識,可以去遊學,女子出門總是不夠那麼方便。尤其是比丘尼戒律比丘尼出門,至少要兩個人搭伴而行。男子可以依止叢林,在叢林裡面修學。真正要想佛法興旺,我們師父上人也談過這個問題,應該恢復叢林制度叢林就是正規的佛門的學院,大家在一起集體修學,共修,依眾靠眾。這一叢林裡面可以有不同的堂口,不同的堂口就是不同的課室,開的課程不一樣。大乘八大宗,可以每一個宗開一個課室。你喜歡學習哪一個宗,你就可以到那個課室去修學,按部就班學到畢業為止。這樣的共修、共學的制度能夠保障修行心安定,容易成就師父老人家是非常希望這種叢林,就是佛法的學院、佛法大學能夠復興起來。寺院不搞經懺佛事,專門就是講經教學。

印祖又說,「女若真修,出家反難」。女子如果真想修行出家反而難,不如在家好。為什麼?「以其動輒招世譏嫌,諸凡難隨己意也」。這是女子她各種生活上的不方便。出外一舉一動被人看到了,人家不明白佛法的,也會譏嫌。他沒有學過比丘尼戒律,不知道出家人應該是這樣來行動的,他看了不順眼,就譏嫌。而且真正順利的、方便修道的這樣的條件很難、很稀有,所以「如上揀擇剃度,不度尼僧」。印光大師主張要剃度就挑男的剃,不要挑女的剃,「不度尼僧」,就是不度女子出家。「乃末世護持佛法,整理佛法之第一要義」,「末世」就是末法時代我們現在就處在末法時代了,後頭還有九千年。我們希望護持佛法、整理法門,整個佛法要希望興旺起來,這是第一要義。印光大師太強調這個問題了,「要義」就是非關鍵的意思,而且是「第一要義」,最重要的、最關鍵的這麼一個問題,不能疏忽。

印光大師出家他不鼓勵,自己也絕不給人剃度,跟當年蕅益大師是一樣的。為什麼?就是找這樣的人太難了,上哪裡找「立向上志,發大菩提,研究佛法徹悟自性,宏三學而偏贊凈土,即一生以頓脫苦輪」,這種人上哪裡找?打著燈籠找不到,可遇不可求。所以印祖乾脆就把這個念頭熄滅掉了,而且當時印祖也是在這個時代是亂世,清朝末年、民國這段時期中國都處在戰亂的狀態社會安定,那佛法很難興旺。所以印祖乾脆把這個念頭都熄滅了,不再想了,尤其講到末法時代以後,希望不要讓女眾出家。女眾要怎麼樣?自己認真修行,護持佛法。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的工作應該多由男眾來擔當。

弘護要配合,不能夠爭,弘法者就專心研究他的經教,自己修學,能夠像印祖說的「研究佛法徹悟自性」。他通了以後,講經說法可以做天人師表,登獅子座,真的「宏三學而偏贊凈土」,尤其弘揚凈土法門。女眾她們來護持,護持一方面是在供養上,能夠保證出家人安定生活。不要享受,清苦一點好,但是有的吃,有的住,身安則道隆。這是物質條件供養,現在來說並不難。第二個就是護持弘法。弘法需要有人去做事,譬如說你請一位法師在這講法,這些安排的工作要有人做聽眾要來,來道場聽經本身也是護持道場這是什麼?鼓勵弘法的人。如果一個法師在這講經,底下一個人都沒有,他是要講經講的好,那需要很大的定力不受這種外界環境干擾。剛剛出學的人難免是會受影響,看到底下人都不愛聽法,不想來,一個課室就剩他一個人在講,心裡會覺得難過,難過就容易退心,這需要有人護持。

在家菩薩戒裡頭,就有一戒律說,菩薩如果知道他這個地區四十里路之內有法師講經說法,他必須要去聽,如果他不趕去聽,那屬於犯菩薩戒。為什麼?你沒有真正尊重佛法你沒有護持弘法的人這是菩薩過失,當然這個是護法工作。弘法的人不能夠有任何的希求,人家來聽不來聽,隨著別人的意,不要求別人。你沒有對人有任何要求,你不會生煩惱,因為什麼?講經說法自己的事情這是自己既然要承擔這樣的使命,你努力的來學習。我上台講經不是說來做老師的,我是學生的,我匯報我的學習心得,請底下在座的老師們來批評指正。如果你法緣很殊勝,來聽的人很多,你也不要生歡喜心。為什麼?自己沒有證悟。你所講的你自己都未必做得到,有什麼值得驕傲自滿的?

如果道場沒人來聽經,現在我就常常遇到這個情形。就是什麼?就在攝影棚里對著攝影機講,沒有聽眾,所以你講什麼聽眾也沒反應。聽眾是什麼?是攝影機。那你也不要沮喪,不要難過,還是這樣認認真真的講,要知道雖然人不來聽,鬼神他來聽,鬼神比人還好學,他們聽法受益。因為什麼?他們知道輪迴苦。人不知道,人迷在五欲六塵當中,他不能回頭。所以我們也不介意,沒人聽就沒人聽,對著攝影機,講的也津津有味,自得其樂。我這攝影機旁邊兩部電視,看到自己的形象,對著自己講,這個好。等於什麼?用佛法來教導自己。自己講、自己聽、自己學、自己進步。所以發心講經說法最大的受益者還是自己。為什麼?你講經說法,一堂課都不缺,其他人都會缺課,就你自己不缺課,你學的最認真。所以印光大師這一大段的開示可以給我們做參考,讓我們自己想好。如果你是男子你想出家,首先端正你的目的,如果不是為了來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你不出家你在家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凈土,一樣也能成就。女眾,印光大師是不贊成出家的。
印光大師他有一篇文章是「佛教以孝為本論」,特別講到,「夫佛制,出家必稟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託,乃得稟請於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所以佛制定的戒律,這個制度出家必須稟告父母,徵得父母的同意。而且父母晚年贍養的問題,必須要有著落。可以由兄弟子侄來承擔的,你要託付好,安排好,然後向父母稟告、祈請,讓父母能夠同意你出家,這才能夠出家;否則不允許剃度。底下又說,「若有出家之後,兄弟或故,親無倚託,亦得減其衣缽之資,以奉二親」。就是你出家了以後,你可能所託付的人,他已經離開人世了,所以你父母沒人去奉養,沒有人護持了。怎麼辦?你自己要有責任贍養父母

自己「減其衣缽之資」,就是別人供養你的,這些物質金錢你應該用來奉養雙親。這是在佛門裡面許可的,而且是應該做的。這是表法,表什麼?佛門也是重視孝道。因為佛教是師道,是教育,師道建立在孝道基礎上,如果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所以父母如果有人護持,我們就安心辦道,如果沒有,你還有這種贍養父母義務。經上講,「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相等。如果父母在,則善巧勸喻,令其吃齋念佛求生西方」。這是父母盡大孝,勸導他求生凈土,他如果能往生你真正行了大孝、至孝。因為往生去做佛了。「親歿」,就是父母親離世了,「則以己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為親迴向」,這是為人子應盡的義務,出家人更需要做眾人的好榜樣。所以關於您提的出家的問題,我們引了印光大師的一些開示給您參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