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怎樣把心量放開

問:弟子修行上始終沒有把自己放下也沒有真正發心大眾服務,只發一點小心,心量始終沒有打開,心量小在修行上是種障礙。請師父慈悲開示,該怎樣把心量放開,闖過這一關?

妙祥法師開示:這個心量,是我們一個大問題。實際上,也就知見問題。因為有了知見它就有了我。上午我也講了,知見就是「我」的一種表現,當我們生出知見的時候,都是站在我的基礎上去如何如何。所以說,這就成為知見。我們怎麼樣來沒有我,而打開我們的心量?也就是去掉知見。不管任何事物、任何問題,都要以去掉知見為主要。不管好的、壞的,我們都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現在通過我們的思維那就知見。什麼是我們的思維?實際上思維就是無明思維就是知見。(大家放掌。)

所以我們想把心量打開,在修行上我們就要把放下把我放下,從哪地方放呢?因為這個「我」的建立,往往建立在利益基礎上,和名的基礎上。所以要想把我放下,首先得破名和利。凡是要名的情景下,首先要把名要放下,不要追求名。我們可能一下子放不掉,比如說有人在批評我們的時候,感覺到臉紅。別人表揚我們的時候,感覺很高興、很興奮。這就是知見這就是無明這就是心量。心量小就從這開始入手,首先不要名,不計較名利。而專門找什麼呢?找能把我們的名給毀掉的這種方式、這種因緣來去接受,來鍛煉自己把心量打開。

為什麼要這么做?因為只有我們能夠把「我」去掉了,我們才有了真正的智慧也就是說智慧就是心量。我以前也給大家講過,行腳時候有人罵我們,說我們是騙子、是假和尚、是少林寺的、是練武術的、演雜技的,等等的,我們感覺到心裡很悲傷。但悲傷的同時,我們也感到很高興。悲傷是什麼呢?就是由於種種的這種行為破壞了佛教。比如說,有人罵我們是「少林寺」的,說是武術的。因為演出了一台《少林寺》練武術的片,最後把佛教成了一種「武術佛教」了,就把整個佛教意義給歪曲了。當我們不信佛的時候,當我們看到這種武功片,我們很高興,認為它在弘揚佛教。實際上,不是弘揚佛教,而是在破壞佛教,而且誤導了佛教,以為佛教就是練武術,練武術就是佛教

所以說,在罵我們的時候,其中有一種最難聽的語言是說你是少林寺」的。我們很生氣,但又沒法解釋,說「我不少林寺的。」這個還沒法解釋。這種語言,實際上是最不好聽的一種語言,甚至比罵我們還難聽。

當其它的方式罵我們,比如說有的罵我們「假和尚」、「騙子」。有時候我們聽到以後都很高興。為什麼很高興?第一個,他罵的是和尚、是騙子,罵的是少林寺」,他不罵我們(真正的出家人)。他罵假和尚,就說明這些罵的人還有正念。他們非常恨這種假的,他不想做假的,也不跟他們學。這是我們高興的一方面。同時我們也很傷心,傷心就是說佛教確實存在著這些問題,而且影響了佛教。又為什麼高興呢?因為他罵我們,也給我們出了警惕,讓我們不要按著這個去學,按著這去修。

而且,就不信佛的人都不能容忍,不容忍這種假和尚,什麼練武術的這種現象出現。同時它又給我們提出一個警告,千萬千萬不要走這條路。我們又高興這方面,我們自己也提高了警惕。

所以說這個挨罵有時候不是壞事,挨罵能叫我們提起正念,而且能使我們迅速地覺悟起來。我們能夠接受別人的罵,我們心量自然就寬大了。當別人罵我們的時候,我故意去聽,「哎呀,罵得好。再多罵兩句才好呢。罵完了感謝你,太好了。」罵完心裡是難受,聽著難受,但心裡它卻是敞亮了。有時候被罵多了,心裡也憋得慌,但是憋過那個勁兒,它就好了,而心量就敞大了。所以說,想心量大,首先要找挨罵。要歡喜受罵,要接受別人罵,而且要當飯吃,當最好的食物要咽下去,這才行

修行中也是一樣,別人批評你,「你看你這人不會幹活,你怎麼笨手笨腳的,你腦袋長得一點腦子沒有,你比豬還笨。」聽到這話,你應該感到高興:「這太好了他說我這思想啊,是豬。說明是我這思想不對的地方是豬。那剩下就是好的了。是不是啊?」知道壞的,我們就會有好的,好壞都互相相依的。如果我們心量能夠不怕挨罵,這樣我們心量就打開了

有時候,為什麼建議你們去乞食生活?佛為什麼讓人乞食生活,就要尋找這個挨罵,要尋找,要找。我跟大悲寺的師父講過,也跟三家堡道源寺的師父說過,我說乞食生活啊,咱們比泰國好。泰國把飯都准備現成的,都到這兒拿,你誰能不給啊?他還覺得,一般不可能。他(施主)給了,你不要,他(施主)還覺得不高興,認為自己的福報因緣不夠。他那麼謙虛,對居士來講這塊是好的。對僧人來講,真正的實際鍛煉,他不如我們大陸。大陸呢,你到人家乞食,他有時真不給你,他真往外攆你,有的像轟雞一樣把你轟出去,有的乾脆就不理你。

今年行腳,有的師父去乞食,有個女的出來了,她像沒看到你似的,從你跟前走過去了,她往別的地方瞅,也不回頭瞅你。你跟她怎麼說話,她都不理你,就往別的地方瞅。所以說一般的心裡都是不平,而且我們要心平,給和不給都是一樣的。這個種種的逆緣實際就是增上緣,就是成就我們的好的因緣也就是我們心量打開的因緣。想打開心量,首先要乞食生活這是殊勝的一條,得找挨罵。泰國就沒有了,中國還有。

感覺到佛法如果還不能達到全民都能信佛,像泰國一樣,那就是我們最好的因緣,所以機會不能錯過。我希望你們將來去乞食生活,這樣打開心量。一個走能打開心量,再一個就是大包背在身上,來回壓,壓得肩膀非常疼痛難忍,而且師父在前面走也不停,自己說了還不算,最後慢慢這個心裡連憋氣帶窩囊,他這個心量就打開了。這個心量不是說表揚打開的,是在又窩囊、又憋氣、又累、又痛苦的時候把它打開的,想打開心量,從這上找。打開心量要從難中行,這是打開心量一個很好方式

再一個打開心量,就在僧團要苦作。要做那些受累不討好的事情,比如說打掃衛生,打掃衛生間。你很辛苦,而且你去打掃,當打掃不幹凈的時候,或有漏洞的時候,別人還要說三道四。為什麼說三道四呢?因為他想打開你的心量,他來幫助你打開心量。有時候我們不認識,認為這個人吹毛求疵,雞蛋里挑骨頭,你說多窩囊人吶!他不幹,還挑我!實際上,人家不是挑你,你干那些的功德都不如人家挑你的那一句功德。因為他要付出他的修行,要背著黑鍋來挑你的,他得承擔很大的責任。比如說「說僧過」啊等等事,來成全你。

所以說,你應該珍惜這種說法把它完全接受過來,這才不辜負他說你的一片心。有時候,誰說我們,就生氣了。「這個人太沒有道理了。而且一個勁地說我我這么干他還說我。」實際上,你不知道他在成全你,他用他的修行來成全你。我們這么看問題才是正確的。

心量要一點點打,不是說我打開心量有多大。大小本無區別,為什麼大小本無區別呢?我們知道有一句成語,「高山起於微塵」。這高山那麼大,它也是一微塵微塵堆積起來的。事物並沒有大小,只是我們分別心認為大和小,沒有看到本質。高山都是微塵堆起來的,那我們處理一微塵就等於處理一座高山。我們平時不要追求大小,我們要追求當下的那一點點的念頭。那一念頭就是整個念頭這一念頭處理好了,整個念頭就處理好了

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我們只在因地下功夫也就是在頭上功夫,在起心動念上下功夫這就對了。不要另外找個心量大,不要去找。我們不計較大和小,這就是心量。如果有了一個追求大,實際上心量就窄了。因為你大,能大過虛空嗎,是不是?就大過虛空你能不能大過法界,你大過法界你能不能大過實相,是不是?所以我們只有從一點點心量的開始,不計較,從每一件事情,哪怕一個飯粒,一口水,睡覺的一個姿勢,跟別人說的一句話,從這開始,去打開心量。只要你不再計較大,心量就沒有個小。如果你想計較一個大,本身心量就是小了。大里有小。

所以說不存在大和小的問題,關鍵是我們是不是在因地來處理問題。在因地上能處理,我們就知道這個大小本無區別,為什麼有很多修行人很快的成就了呢?因為他不再追求大了他就認為大小本無區別,只要是不分別就是大,分別了就是小。(梵網菩薩戒)戒律上講,請五百羅漢僧不如次第請一凡夫僧。佛法里七佛無別請法。你看,請五百羅漢都不如請一個凡夫僧。為什麼呢是因為他沒有分別去請,所以說這個功德就大。如果有分別,去請五百羅漢也不如請一個凡夫僧。

所以說佛法不在於你外面的相大小,在於你是否有分別心。如果沒有分別心,一切都是大的,有了分別心,一切都小的。不管你外面做得多好,多麼努力也是小。請一個凡夫僧和請五百羅漢僧,你說它的比例能有多大,是不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但是,由於不分別去請,反而請到真正的佛,是不是?這才是對的。

五百羅漢不如一凡夫僧,就是因為我們心是佛,心做佛,所以說五百羅漢不如一個凡夫僧,是他不分別的心對。我們以不分別心為大眾去服務去,這個心量就大。

再一個想大心量,就是舍。因為我們的「我」都建立在享受、感官上,也就是說吃、用上,所以就產生了堅固的我。我們要把我們能舍掉的要放掉,不能舍掉的也要放掉。不能舍掉的包括我們的財產出家人倒沒有什麼財產,包括你一雙襪子、一雙手套、一個衣服等等,當別人需要的時候,一定趕緊布施出去。你布施的是什麼呢布施是你的小心量,換來大心量,趕緊布施,別停、別猶豫、別停留!你一停留,就沒人要了。有時候,我們還合計合計,「萬一我吃虧怎麼辦哪?」當你合計明白過來,這個因緣就過去了。所以說要從布施上下手,要把所有自己喜歡東西都要舍掉。包括一口飯,特別喜歡吃,當你喜歡吃的時候,這已經就是心量小了。

像今天,做的什麼「火燒」是吧?做的「火燒」,炸得挺好的。我想多吃兩個,完了人就不給了。這個心量小,一小了,完了,反而不給了。你後悔了,心量沒打開,是嗎?所以說,必須舍呀!你看東西擱那兒,為什麼你吃不著?因為心量小。

(編者註:中午,師父在寶林寺的一間房子過齋,隨行的一位男居士行堂,行了幾次後,就自己停住,不肯再行。「火燒」為一種餅狀的食物

所以說,我們要想心量大,首先從舍,別貪。見到好的,不做好想,這就可以了。心量小的障礙就在於我們是否有分別心,有了歡喜心、有了嫉妒心,這都是不可以的。

什麼是真正的心量?不分別就是最大的心量。不在於我們怎麼想,我想我的心虛空一樣,我做一種觀想,「我的心吶,從腦門出去了,把那個院子都給罩住了,我把那個山罩住了,我把大橋罩住了。」你就是罩到哪兒,那也是個小心量,那是想像的心量,這都不行。我們的心量應該遍虛空滿法界。應該是無相為心量大。

所以說,想去掉小心量得到大心量,首先從財色名食睡上下手。不貪,就是不貪兩字,換句話說,就是無所求。為什麼無所求?因為佛法里無所求才能無所得。無所得,《心經》講菩提薩埵,無所得才是目的吶,才能趨於無上菩提。我們要往這心量上走。所以你記住兩個最好的辦法,無所求、無所得。不管什麼時候我也所求,這樣的話心量就能打開。

想闖過這關並不是難事,只是一點點做,一件件事做,不是說等哪裡有個大事我好做,大事來了你恐怕就做不了了。就得先從小事做。這是一個問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