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尋找學佛的依止師?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居士問:如何尋找學佛的依止師?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智渡法師答:「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如何深入經藏?經藏浩翰,從何下手?

所謂應機學法(說法),迷迷茫茫,又如何了知自己的根機呢?--「向法師學」,對!向法師學,向持戒、具悲心、阿含富的法師和尚)學。有言道:無請不說。你不請、不求,又怎麼知道你有求法之心呢?即使知道,法師們不能無請而說;否則,犯斷滅罪,不可不慎!

總之,要想走上解脫道,就得尋師、求法

通常在未完全通達諸法(未證入無學位)之前,總是各有所長的。何況傳承的局限性,使得不同教下、宗門的法師們各有各的側重。一般地採用請開示方式,初步、粗顯地接觸教法法師知見,然後在「觀察」的基礎上,向法師介紹自己的情況(包括生活經歷、人生觀念信仰和心願等等)再提出學法的請求:「某某法師慈悲弟子來自某某(地方),今日得遇尊容、聽聞開示,還望法師大發慈悲教授弟子修學之法,以使弟子早出迷徑!」

於是,法師會針對你情況,或個別、或大眾共聚,為你皈依、說開示說法、傳法等等教授。這時的皈依,為學法皈依開示,也是教習某一修法前的前導性的、共和不共的開示

傳承未斷,即得到傳承的法師,無論顯密教法,無論大小乘,各大教宗,基本如此。

法師可以有許多位。得一法而相應,生死可了者,則無須貪多。

然而末法時代眾生業重,往往因煩惱眾多,而需眾法配合,次第而修。如砍筏枝丫茂密、樹冠龐大的大樹,須先砍去下邊的枝丫,次第而上;也如挖掘根系眾多的大樹,先去邊根,次第而入直至挖到中間的主根、本根,去其根本,方能一拔成就。因而法師們一旦各執教法弟子無所依從,「圈地養羊」的做法是極不如法的。因此在眾多法師中須覓得一位可以依止的依止師。

依止師並不一定要多大的名望,而是要能夠真實地解決你修行路上的種種疑難,並能方便地教授攝受,不執己見;不以一已之法而排他法,法法平等見聞廣博,能斷眾疑,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條:

(1)具戒知法,已滿十夏,明了四相五法等作為阿闍黎的一切條件

(2)能勤教授:即具悲,肯認真負責地教誡弟子,願意慈悲攝眾而不企攀眾緣。

(3)明共行別行,能須呵切勒。即明白七種師徒間共同的責任義務,以及各自不同的行為要求。為師者在弟子有過罪時,能及時發現、依過順呵,內懷慈育、外現威嚴。棄惡向善、遠俗趣聖、成就解脫,是每時每刻的事兒,依止的重要性就貴在「及時」教導。

[這時有人問-- 「我們能否依止xx 老法師?」「能否依止xxx 法王?」 ]

這是可以的!只要你們有條件去到那邊,或者你能請他到你這裡長住。當然,依止也並非要呆在師父身邊關鍵在於能否針對你「負責地教誡」。那種聽聽光碟磁帶上的開示,不合依止法!大多是一向情願,對方沒有辦法對你負責地教誡,也不對你言行「及時教導」。這叫什麼呢?對!這就叫「自欺性」的名聞依止。只能說明一個問題(請不要生氣),你還在粗分的「貪」字上打轉——圖名:「我有一位多麼有名望,多麼有成就師父。」

其實這對你毫無意義師父成就師父的名望是師父的,與你了生脫死毫無實際關系!名師出劣徒的事例,我們不必去探究,但也不可不誡。如果是出於對名望的嚮往,那隻會增上學佛路上的障礙

放下名聞吧,修行是腳踏實地的事兒!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