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e771dda635d984910b7615fc4efe8f4e.jpg" />
讓
放生走出
宗教的門檻 提起“
放生”,呈現在腦海
的是各種各樣的
宗教放生活動,是當前
社會上出現的前邊有人放、後邊有人捕的
放生怪圈。然而,前不久出現在
廣東惠州的休漁
放生節,卻
讓人耳目一新。 2008年6月6日上午,首開全國先河的2008
廣東休漁
放生節主題活動主會場活動在惠州市區
東江公園舉行。此次活動由惠州市人民政府、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省民族
宗教事務委員會、省
文化廳、團省委舉辦,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承辦。活動以“建設
生態文明,促進
科學發展”為主題,1000萬尾
鯉魚、鯽魚、
草魚、
鰱魚等種類魚苗被放流
東江。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
主任陳用志、副省長雷於藍及有關部門負責人為設在
東江公園的
東江放生台揭幕,並步入放流區放流。據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解釋:此次活動有意將
廣東近30年來增殖放流的純
經濟行為提升為一種政府主導、全民參與、深入持久的
社會文化。作為配合舉措,惠州市十屆人
大通過了《關於將每年六月定為
東江放生月的
建議》,有關部門修建了
東江放生台,市
佛教界舉行了
放生祈福
法會。 與以往的
宗教放生活動相比,此次
放生活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首先,政府一改過去觀禮者的
身份而成為
放生活動的主角,惠州市
佛教協會則通過舉行祈福
法會的
方式積極參與其中;其次,此次
放生活動不再是
宗教界的活動,而是惠州全市性的活動,更是
廣東全省聯動;再次,此次
放生與休漁同時進行,放的同時限制捕撈,放與護同時進行,確保被
放生的
對象能夠
健康成長;最後,此次
放生的
目的不再是單純地讓
動物回歸
自然,而
是為了保護資源,是休養生息。 從
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角度出發,肉是
人類食譜中必不可少的。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
不殺生、
不食肉,但是,
每個人都可以有
慈悲之心、可以取捨有度,可以
為人與
自然和諧相處
貢獻一分
力量。自古以來,我們的
祖先所遵從和採取的就是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
方式,他們知道適度捕殺,懂得取捨有度,明白
大地也要休息,所謂不涸澤而漁、網開一面,所謂春搜夏苗、秋獮冬守,講的
都是這個理兒。在經歷工業
社會對
自然的開采與利用後,面對資源普遍
匱乏、
物種大量滅絕的今天,我們更需要靜下
心來,拋開
急功近利的
心態,放慢索取的步伐,做些必要的“放手”和“補給”,給
自然以休養之機,也
給自己以棲息
之地。 此次
放生活動,參與者
大部分並非
宗教信徒,而是
社會各界人士、是普通市民,影響在全
社會。我們知道,為了保護資源和
科學發展,
國家早就實行了“休漁”政策;
佛教秉承
眾生平等的
理念,千百年來也一直延續著
放生活動。多
少年來,休漁是政府主導、市民的行為,
放生是
宗教場所和
宗教團體主導、
信徒的行為,兩者各行其是,互
不幹涉。然而,此次休漁
放生節,卻將兩者結合起來,把原本屬於
宗教的
放生理念,引入休漁活動之中,通過政府主導的活動,讓
放生理念走入尋常
百姓,在
百姓中得到普及,從而喚起人們的環保
意識,共同保護我們的
環境,保護我們的資源。 黨的十七大
報告強調,要使“
生態文明
觀念在全
社會牢固樹立”,將
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到文明建設的高度,體現出黨和政府對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高度重視。此次休漁
放生節和
東江放生月的開展,通過傳承發展我國
傳統的
放生文化,所彰顯的就是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
理念。我們
期待以此次
放生活動為
契機,將每年6月定為
東江放生月的
建議早日被採納,“
放生節”早日和“植樹節”一樣成為具有全民影響力的法定
節日;
期待著“
放生”走出
宗教的門檻,如同吃飯穿衣一樣,成
為人類
生活的一種常態,成
為人類的一種
自覺,成為現代
社會的普世
價值;也
期待著
大家一起努力,
讓我們賴以生存的
地球變得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