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佛教在新媒體時代

uploads/content/2022/june/8b5dfedd8354079488163d423acbe849.jpg" width="450" height="299" />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中國大陸最早使用網路弘法的高僧大德之一,2006年就開通了個人博客,閱讀量超過千萬人次;2009年至今,陸續開通了中、英、法、德、韓、泰等10個語種的微博,讀者涵蓋了全球2/3的國家和地區,被譽為「最具互聯網思維」的法師。時值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召開之際,記者就「互聯網+佛教」的相關話題專訪了學誠大和尚

  同願同行,交流互鑒

  記者: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首先請您談一談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為什麼把大會主題定為「同願同行,交流互鑒」,有什麼特別的考慮?

  學誠法師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孤陋則寡聞」,無論是哪個教派,哪個宗教,哪一種文明,都需要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佛教流傳兩千多年來,在這個時代,我們同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各個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團體之間的交流、互鑒,顯得非常的重要。佛教裡面講要發大願,同時我們要有大的行動力。「願」就是理想目標,「行」就是行為、行動、執行力。那麼我們有了美好願望關鍵要去落實、去實踐。

  前三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分別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第三屆是「和諧世界,同願同行」;我們這一屆是「同願同行,交流互鑒」。這個主題既與前面三個主題有連帶關係,同時又有時代感。在人類命運同體之下,大家交流互鑒,能夠有一個共同的願景和行動,可以說是:同根、同願、同行

  記者:也就是利用世界佛教論壇來提升中國影響力的一個重要的平台和手段,是嗎?這一屆論壇有什麼特點?

  學誠法師:這次世界佛教論壇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來參加我們的會議,除了大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以及千僧齋、主題演出以外,還設了八個分論壇、三個新媒體論壇和四個電視論壇。與會代表可以根據自己的一些興趣愛好、專業特長來選擇分論壇。不能到現場來的民眾,可以通過現代媒體收看到我們大會的相關情況。讓世界佛教論壇能夠在比較大的範圍內產生影響,長久利益眾生

  佛教聯袂互聯網意趣

  記者: 現在提倡「互聯網+」,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佛教也要互聯網相結合?我們利用新媒體手段去弘揚佛法,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的意義在哪兒?

  學誠法師:現在是一個媒體時代,新媒體作用力逐步逐步有超越傳統媒體這樣一個趨勢。新媒體的背景,每個人都能夠寫新聞,發消息,並且非常的快速。手機一拍,它就能夠發布到互聯網上面去,成本又很低,覆蓋面又很廣,並且效果非常的明顯。這一世界佛教論壇,我們也通過新媒體手段,同時邀請佛教範圍以外的一些人士,比如說科學家、新媒體代表,通過微信、微博、電視等來發布。

  新媒體時代,我們出家法師居士們也需要掌握這種技術,得到這種能力,有助於對佛法的弘揚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播。當然,新媒體僅僅是工具,互聯網也只是一個平台。更主要的就是用好這個工具、用好這個平台,把2500多年來佛教慈悲濟世、普渡眾生的情懷、精神傳遞出去,讓佛教的智慧能夠在更大的範圍來惠及世界利益人群。

  佛教信息海洋注入慈悲能量

  記者: 有些人認為,出家人應遠離塵囂、清修戒律,而互聯網破壞了僧侶清凈道場。您認為互聯網會不會影響我們內在的這種清修?

  學誠法師出家人持戒修行互聯網弘法實際並不矛盾佛教重傳承,傳承是為了更好地傳播。佛教徒要弘法、廣度眾生,就應當積極學習運用互聯網等先進的傳播手段這是現代佛教參與社會、弘揚佛法、化導眾生非常便捷的途徑。

  出家人首先要有內在的自我修行修行就是修心,先把心修好,人的正知、正見正念,然後我們人的行為才能夠正確才能夠善良出家目的在於修行,但是修行、渡眾生是一體的。大乘佛法修行自利利他,我們除了早晚功課靜坐,自己修心、修行。獲得佛法利益,獲得佛法功德能量,也需要我們把自己所得到的佛法智慧功德,通過自媒體,通過互聯網分享給更多有緣的眾生

  記者佛教如何與互聯網更好的結合?您所住持的北京龍泉寺是不是將新媒體已經成為敬佛的一種特別的方式?

  學誠法師:雖然我們積極倡導使用互聯網法利生,但還是強調佛教界要警惕互聯網負面信息的滲透、污染。 為了保證清修,龍泉寺在傳統清規戒律基礎上,又制定了現代僧團管理制度僧人使用電腦、上網必須要申請。在我寺廟裡面,極少數人使用這種工具,絕大部的人依然都是在研究大藏經,天天過著晨鐘暮鼓、樸素傳統宗教生活,與互聯網、新媒體幾乎不怎麼接觸。

  現在網上充斥著大量不良資訊,刺激人的物質慾望,嚴重污染了現代人精神空間,佛教徒義務承擔起凈化世道人心責任。我們不僅通過互聯網發布佛教寺廟信息,同時也會藉助微博互動平台為網友釋疑解惑,告訴大家如何做人、如何處理家庭關係、如何來促進社會道德的提升等等。

  佛教是古老的,佛教徒是現代的。佛教佛教徒應該用適應現代社會方式,把慈悲平等圓融佛教智慧傳遞出去。源源不斷地為這個信息海洋注入積極健康慈悲智慧的正能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