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古老的道路,正是億萬人所走的,太平、穩當,新開辟的道路有危險

  問: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在自身要做一個仁人君子,在國家應當實行仁政德治。那麼仁到底是什麼?我們現代人如何能落實?

  答:仁就是愛人。中國這個「仁」是會意的字,你看人旁邊是個二,就是說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我自己不願意接受的,別人也不能接受;我自己喜歡的,別人也喜歡。你起心動都能為別人想到,這叫仁人君子。那你想想這個東西要不要?還是自私自利的好,不要去想別人,只要是自利,決定不想別人。每個人都是自私自利,沖突就發生,為什麼?自利一定就損害別人,損人利己。人人都有個損人利己的念頭,這個世界還會太平嗎?必然是競爭、斗爭、戰爭,一個大動亂、大混亂的局面,不就是這樣的嗎?所以仁治、仁學,它確實能做平等對待,和睦相處。

  聖人的教誨,第一個教我們自己學謙卑謙卑是性德,是自性里頭本來有的。謙卑之後你才能夠尊重別人,你會敬愛別人,會關懷別人,會照顧別人,會幫助別人。你這樣對別人,別人也這樣對你,愛人者人恆愛之,助人者人恆助之,你說這個生活快樂嗎?為什麼要搞斗爭?做人如是,譬如經商做買賣,貨真價實,不是為自己利益擺在第一,是我從事這個行業為了便利顧客為第一個目的中國商業道德所謂薄利多銷,在我這個行業去服務社會,每個行業都是服務社會,這個社會多麼祥和。各個行業互相照顧,互助合作,這有什麼不好!國家國家也是如此,不能只想到我自己國家利益,我要多多想到別的國家利益,那別人國家也會想到我國家利益天下太平了。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

  中國大德真的都是德行、有學問,心量都大,包容天下,真正把愛自己的心推出來愛一切眾生。《弟子規》是從小就要教,「凡是人,皆須愛」,沒有分別,沒有厚薄,平等愛心這叫仁人;用它來治國,這叫仁治、德治。怎麼能落實?靠教育。《三字經》上講得非常好,「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學佛同學都能夠肯定人性本善。佛在《華嚴》裡面教導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跟中國古老的祖宗人性本善一個意思。所以說「性相近,習相遠」,我們的本性是一樣的,本善、本覺,佛是講本覺,本善、本覺是一樣的。可是如果不教不教他就學壞了,他肯定會受外面環境影響。所以習相遠,習慣習慣從小養成,「苟不教,性乃遷」,教育的思想從這兒發生的,要教。所以一生下讓他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都是正規的倫理道德小孩生下來的時候就讓他接觸這個。凡是一切不善的,不要讓他看見,不要讓他聽到,不要讓接觸到。這樣好好照顧他三年,他的本善、本覺的基礎就打下來,這聖賢基礎然後再交給老師去教。

  所以要曉得,中國的教育在全世界它很特別,它跟一般的教育真的不一樣。中國教育真的稱得上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從前學校教育是私塾,老師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再加上因果小孩三歲以前還不懂得什麼因果,只是在倫理道德上紮根,進學堂之後,老師就是倫理道德要延續,再加上因果

  小學教育大概教到十二、三歲聖賢的根紮下去,那個時候學校沒有中學,再進學叫太學,在過去大概是十二、三歲太學太學裡面專攻一門,「教之道,貴以專」,教、學都貴以專,專很有道理,在佛法講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守規矩,就是持戒,你一門深入就是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開了智慧開了之後,你沒有學的東西都能觸類旁通,一經通一切經通,原理原則沒有兩樣。這個原理原則,在佛法裡面講心現識變,哪有不貫通的道理!所以,教育重要。他在太學裡面一門深入,專攻一門將來一生他是專家學者。像鄭康成一生專攻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專攻禮。在歷史上一直到今天,我們要想研究禮、要想學禮,你就不能不讀他的著作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在今天我們要想成就,還是老辦法,老辦法多少人、幾千年的成果擺在我面前;我們如果不相信,另外找個新的道路,那是很危險的。古老的道路,正是億萬人所走的,走了五千年,這個道路絕對沒有危險,安全;新開辟的道路不知道有沒有危險,不曉得。老的道路太平穩當佛法亦如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