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如何放生才如法

  問:請問放生能消除業障嗎?

  答:我們的業障很多,放生只能消除殺生這一部分的業障,而真正想消除業障是要從心理做起。

  問:弟子養了一條魚它也素食,請問可以將它放生嗎?

  答:這要看情形!要看你養了多久,你准備到什麼地方放生放生之後還要考慮它是否能活下去。這是首先要想到的事情

  問:第二個問題,他說欲延生需放生,譬如拿同樣的錢買物命放生,是應該多買一些,還是隨緣便可?放生的數量多少才對?想求延生者有沒有不同的效果?如果念佛臨終之時不見阿彌陀佛,只見觀音、勢至二位菩薩來接,可以跟他們去嗎?因為有人說,魔不能變現觀音、勢至。

  【凈土法門法師,以下同】答:沒錯,放生好事感應不可思議放生隨緣,不要刻意,不要去跟人家說我明天放生,你多抓一點鳥,多抓一些魚,那你就大錯,你就害生,就不放生了。所以放生的時候,不要訂日期,不要一定有多少隨緣,常常放生。最好是你像上街去買菜的時候,看到活的這些魚,你看到這個魚一定可以活得下去;它已經半死,快要死了你就不必去買它。多少隨緣買了之後趕快去放,不要去做什麼儀式儀式一做魚都死掉了。前天北京同修放生,大概規模很大,有不少東西。看到那些魚都快要死了,打電話問我怎麼辦?趕快放,放了以後再做放生儀式你說那個湖有多大,讓所有一水族統統皈依你說這個多好。不止是你放的那一籮筐、兩籮筐,不是這個意思,整個湖裡頭統統皈依,誦經、念佛為它們祈禱,這就很好了。所以趕快放!你把放在籃子里,儀式做了一大堆,搞了半天,它已經活的不耐煩了,已經快要死了,這個道理要懂,不能不懂

  我們平常放生給它念三皈依就可以了。最好是放下去之後,因為你東西不多,放下去之後給它念「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旁生就是畜生,念三遍,念三遍然後念阿彌陀佛,最後給它開示。講開示簡單,就是告訴它,過去生中你造作的惡業你才墮畜生身,被人捕捉,人家要殺你。現在我們有緣遇到,我們來做放生,希望你們也跟著念佛,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同成佛道。這樣迴向圓滿了,很簡單,不要做那個復雜的儀式,這樣就好誠心誠意就有感應,多放生好事

  既然肯放生,一定要發心吃長素,這個很重要。吃素不跟眾生冤讎,這些道理都是老師給我的。我在年輕的時候喜歡打獵,殺害眾生很多,這是什麼?短命報,學佛之後才明了。我一學佛大概不到六個月我就吃長素了,懺悔。所以我那個時候做的事情就是放生,印經、放生,再就是幫助病苦的人我這一生就做這么三樁事情病苦的人,我們捐一點錢給醫院醫葯費,幫助那些窮人,多少沒有關系,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

  人在臨命終時,我們一心求生凈土,西方三聖魔不能夠變現,這是個規矩這就護法神守護。魔要變阿彌陀佛,要變觀音、勢至,護法神就要干涉,他要變其它的佛菩薩護法不幹涉,你要跟他走了,那很冤枉。西方三聖,我們修凈土本尊本尊任何妖魔鬼怪不敢變;不是本尊他來變化,來欺騙你,護法神不管,不負責任,這個要知道。一定是本尊來接引,西方三聖都是本尊

  問:第八個問題,福州地區很多人發心放生,造成捕鳥業,賣鳥的生意興隆,這種放生是否如法?

  答:不如法,這不叫放生這叫害生。為什麼?你不放,他就不去抓了;因為你放生,促成他大量去抓捕,這是錯誤的。所以學佛要有智慧我在年輕的時候跟李炳南居士學教,有一有個人抬了一隻海龜海龜很大,抬來我們圖書館要賣。當然我們一看就買來放生,所以大家集資把它買下來,第二天到海裡面去放生過了二、三天,他又抬了一隻來,李老師說不要,我們不放生,以後就沒有了。如果你要的話,他一個禮拜會搞二、三隻來,他會大量捕,為什麼?他有生意;他賣不掉,他就不會去捕殺,這個道理要懂。

  問:下面一個問題放生者,從買到鳥至放生儀規圓滿,大約三個小時。有些鳥未放生已經死去,請問這樣的時間是否太長?

  答:太長,這些眾生很可憐,它實在希望你趕快把它放掉,救它一命,你還要叫它搞三、四個鍾點,你不害死它了,它不會感激你。所以儀規愈短愈好,只可以給它做個三皈依,幾分鍾,不要超過五分鍾,趕快放掉,它會感激你。做什麼祈願功德迴向,放了之後再做,這個好!你那麼長的儀規統統做完再放,我相信它心裡很難過,會恨死你,不會感激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去想!

  問:請問護生與放生有何不同?

  答:「護生」就是愛護眾生,在日常生活當中與它們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和睦相處的根本原因平等對待,不能平等對待,和睦就談不上。今天我們這個地球,許多國家、種族、宗教不平等,所以世界永遠不會有和平什麼時候世界有真正的和平?大家都覺悟了,人與人之間應當平等對待,人與一切動物平等對待,人與一切植物平等對待,和平就落實了。

  「放生」,就是看到小動物被殺害,這時應當設法把它買下來。但我們要斟酌情形,如果買下來放生,它能活,我們要救它;如果買下來放生它也活不了,這就不必了,我們就念佛、誦經、念往生咒為它迴向給它祝福。

  所以,「護生」是本,「放生」是末,本末一定要清楚。放生眾生急難時,我們趕緊幫助它,古德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所以,我們一定要救護急難眾生

  問:請問護生和放生是否為了求功德?

  答:如果求做功德去護生、放生,未嘗不是好事,因為沒有功德,他就不肯做。到底有沒有功德?給諸位說,沒有功德。是不是白做?沒有白做,因為有福德。福德功德不一樣,為求功德而做是屬於福德,決定有果報,種善因一定得善果。如何能將福德變成功德?你做這些事情所求,這才是功德,有所希求是福德。無所求真心做,是清凈心、平等心在做,這屬於功德。有所求你還求福、求壽、求聰明智慧你做這些事情能滿你的心願,佛家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有求的心去做也好,一切無求心做就更好,那才是屬於功德

  問:為放生放生,沒有意識到被放生生靈會遭到殺生之禍。請問這種作法是否慈悲有餘而智慧不足?

  答:放生要考慮這些動物是否能活得下去,如果它能活下去,我們放生環境還有沒有人來捕捉,這些都要想到。如果我們在上游放魚,下游有人在張網,我們放的魚正好入網里去,這是放生的人考慮不周。所以,放生一定要周密的考慮,不但希望動物能存活,而且它們所遭遇到的危害預先都要想到,一定要迴避。 (註:放生寺院最好的,避免被捕撈被殺,還可以聽經聞法)

  而護生、放生最積極的作法素食。選擇這種生活方式對我身體健康有沒有妨害?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新加坡許哲居士一百零三歲,一生吃素,身體健康這么大的年歲,體力年輕人一樣,我仔細觀察她,只有頭發白了和掉一顆牙齒,其它什麼毛病都沒有。現在她還在照顧老人病人,希望辦一個老人院,難得!   我二十六歲聞到佛法,知道佛法好處,六個月之後就素食了。我四十五歲時患了嚴重的感冒,病了一個月,我沒有看醫生也沒有吃藥。因為過去許多人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一壽命到了,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壽命到了還有什麼話說!所以,我在家裡關起門來念佛往生,沒想到一個月之後,身體就復原了,之後我的身體狀況非常好,足以證明素食是最健康生活方式。所以,我們何必要吃肉與一切眾生冤讎?不吃眾生才是真正愛護眾生

  問:有人說:我們家裡頭的蟑螂螞蟻蒼蠅蚊蟲,怎麼辦呢?你要不殺它,它就來擾亂你的生活。何況蚊子蟑螂蒼蠅等,是傳染病的媒介,這個東西討厭了!殺它,犯了殺戒,造了罪業;不殺它,這一都不安寧。你學了不殺生,你們一家人都罵你,一家人都要毀謗佛法。你雖然不殺生,叫一家人謗佛、謗法,叫他們造罪業,於心何忍?這個事情就有很大的困惑了。所以學佛的人生活要有規律家庭環境要整潔、衛生,這些東西自然就減少了。如果有,最好想辦法把它驅逐出境,不要傷害它,不要殺害它。像蚊蟲,我們可以點蚊香,再把門窗都打開,它好往外面走啊!要是門窗關閉,那就是要它的命啦!門窗打開了,希望它走開,能夠保持環境的整潔,也可以減少殺生螞蟻,想辦法用一點餅乾屑、糖果,把它引誘到外面去,只是多費一點時間而已。我們還可以用許多方便法來做,使家裡也能歡喜這都是一種不得已的作法。有沒有最殊勝作法呢?

  答:有!那個能叫你家人都感動。用什麼方法呢?以自己真誠的心、大慈悲心、憐憫心,誦經、念佛給它迴向,再給它授歸依,然後命令它搬家--請它搬出去。真會哦!真的,不是假的哦!它會遷單。我們看印光大師傳記,早年他住的房間跳蚤也有蚊蟲,他的侍者要把這些趕走,印祖搖頭叫他不要動它,並告訴侍者:我的修持德行不夠,隨它去,我真正有道德了,它自然就遷單了。印光大師到七十歲以後,他所住房子,什麼蒼蠅螞蟻蚊蟲,一個都找不到;別人去住,有,他一進去住就沒有了。你看靈性啊!它不是無知啊!它有靈性對於一個大德的人,它很佩服,它尊重啊!它躲得遠遠的。怎麼能夠殺害它們!那印祖有大德,我們沒有那個德行,我們用真誠。誠則靈啊!至誠感通啊!可以得感應的,就是我剛才教給你的,念經、念佛迴向給它授三歸依,然後勸它遷單。如此,它也好,免得我們又殺生、又破戒,它也丟了一條命,我們彼此都不好;它們一搬家,我們兩方面都好。這個很有效果你不妨去試試看.

  放生不要被人欺騙、利用

  佛勸導一切眾生放生是愛護眾生生命眾生急難的時候,生命遭到極大傷害的時候,我們幫助他、救他,「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是事情佛教我們放生該如何做?不是刻意去做,刻意去做被人用了。現在寺廟法會放生就是被人用了你不放生他不去抓;你一去放生,他知道有銷路,就會特別去抓,所以這不是放生,是害生。放生是你平常到市場買菜時,看到有活的動物,你觀察它確實能活下去,才買來放生你要是看到它已經活不下去,就不買了。所以,放生不是叫你特定何時去做,而是平常隨時隨地遇到才做,這是培養真正的慈悲心。大法會中大批去做不是慈悲心,那是變態的心理,不是善意。好像是借著放生,來標榜我今天做多少好事,其實仔細去觀察,是今天做了多少壞事而不是做多少好事。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不要被人欺騙、利用了,不要曲解了佛陀對我們的教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