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
至誠心為《觀經》上品上生三心之首,印光大師對至誠心作了多方闡發,開示了誠敬的利益、褻慢的過患以及誠敬觀修的方法。大師在《復永嘉某居士書一》中言簡意賅地說:“心若至誠,法法皆靈;心不至誠,法法不靈。”(《增廣·卷一》)
永嘉居士周孟由讀王耕心著作,誤以為念佛有口傳心受的秘訣,印光大師對他開示說:“若有暗地裡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然印光實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獨得之訣,不妨由汝之請,以普為天下之諸佛子告。其訣唯何?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咸知,此道舉世咸昧。印光由罪業深重,企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範,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持經利益隨心論》雖發其端,未明其概。擬續一二萬言,歷引古德誠敬之跡與其感應之道,並參己蕪語,發揮評論,俾閱者法戒分明,知所取捨,自不至以巨因而獲微果,與夫以善因而招惡果耳。斯言已與徐君說之。須知誠與恭敬,非唯學佛宜然。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為基本。觀盂子奕秋誨奕一事,可以知矣。”在《與吳璧華居士書》中,大師也開示:“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
所謂《持經利益隨心論》發其端,就是該論提出這樣的論點:佛所說大乘經道符實相,若能竭誠盡敬,禮誦受持,則自他俱蒙勝益,幽顯同沐恩光。但以眾生志願狹劣,與夫致誠未極,不能直契。但沒有展開論述。
大師說擬續一二萬言進一步闡述,就是後來所撰的《竭誠方獲實益論》。第一段舉漢魏昭師郭林宗和程門立雪故事,說明“學無大小,皆當以誠敬為主”。第二段讚歎如來恩德,啟發報恩之心。“此恩此德,過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萬倍。縱粉身碎骨,曷能報答!唯有依教修行,自行化他,方可少舒春草仰暉、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第三段說褻慢佛經的過患,依《金剛經》和《涅盤經》說竭誠恭敬尊重。接著舉古德恭敬經典之事跡利益六則,供學人效法。
2、誠敬是學道的根本,攝心的前提
弘一大師刺血寫經之前向大師請教法則,大師開示:“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不致力於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7)高邵麟居士請教心難歸一的問題,大師開示:“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8)大師在《慈悲道場懺法隨聞錄序》中開示:“余惟修行之要,敬為第一。人能主敬存誠,則一切凡情無由而起,本具聖智自然發現,凡一切人我是非、無明貢高以及懶惰懈怠、因循委靡之習氣,皆悉消滅。”
大師的《持經利益隨心論》和《竭誠方獲實益論》都是闡明這一點。大師在《復高邵麟居士書二》中開示:“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為主。誠敬若極,經中所說功德,縱在凡夫地,不能圓得,而其所得,亦已難思難議。若無誠敬,則與唱戲相同,其苦樂悲歡,皆屬假妝,不由中出,縱有功德,亦不過人天痴福而已。”大師《復馬舜卿居士書》說:“泥塑木雕之佛,作真佛敬,小則消災增福,大則超凡入聖,其利益在自己之誠否,不在佛像之真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