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見解上的佛法

  從八正道中談思想見解

  一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資以外,還有很重要精神生活,所謂精神,就是一個人的思想見解,一個人的內心認識。學佛的人,如何過他精神生活呢?首先我們要提出八正道,從八正道中來談我們的思想見解。大凡一個人,首先解見錯了,生活裡面就很難有樂趣,八正道是指生活的最佳准繩,所以,如果大家都能奉行八正道,則對生活的改善,有很大的幫助。

  什麼是八正道呢?第一是正見”,佛陀告訴我正見四種,一、要正見有善有惡,二、要有正見有業有報,三、要正見前生有後有,四、要正見聖人凡夫。“正見就像一個“照相機”若在拍照時鏡頭對不準確,則洗出來的照片就與原物走樣。同樣的,我們看世間的人,看世間上的事,甚至看世間道理,如果思想的“鏡頭”調不準,則世間上的一切事物都變質了。平常我們常會說:我也為......,我的意見是......,我認為應該......。其實,每一個人的見解,都有偏差的時候,唯有佛陀見解才是正確的。佛陀教導我們要有四種正見,這四種正見是如實理、如實解、如實見,如實行。我們對於佛陀不起懷疑,對於因果義理有肯定的認識,這也就是我們的正見

  有人說:“我念佛念了幾十年,可是卻越念佛貧窮。”說這種話就是沒有正見佛陀又不是我們的財神爺,也不是你們的經理、會記,他怎麼能替你管錢呢?再說 ,念佛是要求往生凈土,怎麼能和佛陀算起錢來呢?又有人說;“信佛!信佛 !吃素!吃素 !我一吃素,一信佛,身體卻越來越不好,生意越來越潦倒。”這種想法也很怪異,身體不好應該看醫生,平時不注意運動,不注意營養,不注重修持,身體怎麼會好?至於生意潦倒,自己不善於經營,不勤勞,不奮斗,事業怎麼能順利呢?還有一些人,心裡佛教以後,把所有不如意事情都歸罪於佛教,這不是很愚痴嗎? 一個有正見佛教徒 ,為了信仰,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才是根本的正見

  從高僧行誼中談思想見解

  古德高僧,他們的行誼有什麼特色呢?他們在佛法中如何生活呢?讓我們先看看古德:“隋朝提倡三降教的信行大師,他曾經搬到一個山坡上去居住。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那裡太陡了,過去的車輛都是用推的,或是用拉的,到了那個山坡,常常進退兩難。信行大師每天禮佛之餘,就在那裡幫人推拉車子。有人以為這又有什麼好處呢?可是,信行大師卻每天替人推車子之後,感到非常快樂這是什麼呢?“助人為樂之本”,信行大師有服務眾生思想,因此,他常常在服務、助人生活中獲得快樂

  唐朝百丈禪師提倡:“一日不作,一不食”的生活原則。他每天一定要工作以後才吃飯,後來年大了,身體衰老了,弟子不忍心他終日辛苦,遂把鋤頭、工具等藏起來 。老禪師找不到工具,竟終日不吃飯,弟子們不得已,只好把工具拿出來還給他百丈禪師認為在工作才有快樂

  唐朝智實大師德高望重,名振遐邇。一日唐太宗請他吃飯時,將道士座位排在前面,出家人排在後面,大師認為不妥,不肯就座。唐太宗主張道教祖師——老子姓李,唐朝的天子也姓李,唐朝與道教同宗,應該讓道士排在前面。智實大師不肯委屈就座,太宗一氣,即把大師放逐到邊疆受苦。有人認為大師太不自量力了。智實大師說:“我所以要竭力爭取,乃讓後人知道唐朝有出家人啊!”

  智實大師為了佛教的地位,不惜冒犯皇帝,據理力爭,這可說信仰力量在支持他。歷代大德高僧,甚至於民族英雄,為了真理,他們可以不計自己的成敗得失,事事只求自己的心安理得。所以,一個信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要求心安,仰不愧天,俯不怍於人,這就是最好的方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