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82a1d731e6d27186763e4eee5607fdd5.jpg">
理凈法師
在今天一般來說,大多數研究佛教的學者一提到「三論宗」,首先認為三論是一門善於辯論的學說,甚至有人說三論是一種「詭辯論」,只破他人思想自己沒有主張的宗派。因此,有人也就認為這也是三論宗衰敗的主要原因。雖然這些說法也不是說沒有道理,但也不能說是最正確的認識,三論宗的衰敗有眾多原因在內,不能都歸於三論的思想孤僻的原故。再者雖然三論學是古老的傳統學說,但其思想理論和文化價值對我們今天能夠正確認識和了解佛法有很大幫助,對於研究佛教在古代的傳播和中國佛教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今天研究三論學還是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重要作用。
三論學攝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學術思想。我們今天研究三論學對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大幫助,因為三論學的產生是在中國文化的批駁和對傳統文化的推進的基礎上建立的。所以三論學中包含了大量的傳統文化思想,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對此事海內外己經有不少學者引起了注意。比如要研究魏晉玄學就不能離開三論學,三論學中般若「空」的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對玄學「無」的思想完善和發展起到了很大推進作用。玄學本來是在老莊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其思想理論又不同於老莊思想。而其「無」的思想與老莊「『無』為萬物之本」的思想有決然不同,反而與佛教的「空」有些接近,當然決不同於佛教的「空」的思想。這說明玄學的「無」是受般若「空」的思想的影響是無可非議的。雖然玄學「無」是指虛無之無,而般若「空」是指自性空之無,二者有根本上的不同,但從某種意義而言有其必然的連帶關係。比如玄學主張「以無為本」,認為「無」是萬物之根本;而三論學主張「諸法自性本空」,認為「空」為諸法之實相。由此可見,玄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三論學思想的影響。
如果就三論學的哲學思想而言,無論在思惟邏輯還是形式邏輯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因此,三論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佛教邏輯學的發展,如果要研究佛教邏輯學必定要很好研究三論學,所以說今天研究三論學對於研究佛教邏輯學有很大幫助。佛教邏輯學是一門非常重要而又學術價值很高的學術研究,研究佛教邏輯學對於研究人生觀和宇宙觀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今天有越來越多的人研究佛教邏輯學。從形式邏輯而言,佛教主張諸法因緣和合而生,所以說諸法無自性畢竟空。如《中論》雲:「若謂是生生,能生於本生;生生從本生,何能生本生。」[22],此即是說因此法是由本生所生所以名為「生生」,既然生生是從本生所生,那生生又怎麼再能生本生?所以說生生生本生者不能成立。如果從思惟邏輯而言,佛教主張諸法本自清凈不生不滅,所以說諸法無生。如《中論》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23],此即是說諸法即不從自生也不從他生,也不是從共生或無因生。如果說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者,諸法即是自性本空畢竟無生。由此可見,三論學是一門非常重視邏輯的學科。我們今天研究三論對研究邏輯學有深遠意義。
2、三論對佛教其它各宗的影響
佛教的根本思想是「般若思想」,而般若思想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空」的理論。三論宗所依據的就是般若學,而所主張的就是「性空」思想。所以說三論宗的形成對中國佛教的各個宗派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如:天台宗的「三諦圓融」思想就是依據龍樹的《中觀頌》「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24]所建立的;唯識宗的「三無性」說就是依中觀學的「無自性」的理論建立;華嚴宗的「法界圓融」說就是依三論宗的「緣起性空」思想而建立;凈土宗的「自性凈土」也是依三論宗的「自性空」的理論所建立;禪宗的「明心見性」以及密宗的「即身成佛」說皆是依三論宗的「自性清凈」說理論而建立。三論宗的形成尤其對中國禪宗的發展產生決定性意義,禪宗的「不立文字,明心見性」就是三論學的「性空緣起」說,認為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而生,不能執著於文字、語言之間,應「得月妄指」[25]。對華嚴宗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華嚴宗所主張的「一念無量劫,無量劫於一念」[26]的思想,就是建立在三論宗的「無自性畢竟空」的思想基礎上。諸法只有在無自性畢竟空時,才能於一念間含攝無量劫,而無量劫也全部攝在此一念間。由此可見,三論宗的形成對中國佛教後來各宗派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佛說法皆是對治法門,對於不同的眾生佛說不同的法門,所以說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而學教之人又過於執著於佛教的經典文字,認識和理解佛法大多是依經解意,這樣就更加使佛法花樣百出,沒有一定的規律和原則,甚至使不少學教之人走的離佛法越來越遠,以致成為邪執邪見。如果對三論宗有所研究那對於正確認識和理解佛法是一個很大的幫助。因為三論宗的宗旨即是「破邪顯正」,所謂破邪者即是破學教之人對於佛法的執著和錯誤見解,言顯正者即是顯佛教無所得之中道正觀。在佛教各宗派之間對佛法的認識和理解有很大差別,比如小乘人認為佛說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三法印等一切法皆是實有,主張三世實有真實不虛。而大乘人認為佛說一切法皆是對治法門,佛說小乘法不是執小乘法實有,而是因小乘法是要人們認識世間法是無常,離苦而得樂悟入大乘實相法門。由此反而又執佛說大乘法是實有,此等學人如果執大乘法是實有此也是一種執見,不能悟入佛法之本意。所以在三論宗的思想中主要以破他人的思想執見為中心,只有正確認識和理解佛法才能正確修證佛法。在佛法的修行過程中有很多人雖修行佛法而卻成為邪見者,就是因為沒有正確理解佛法的精神和思想。吉藏大師在《三論玄義》中說:「破邪則下拯沉淪,顯正則上弘大法」,此即說明三論破邪者能拯救一切被沉淪的眾生,同時也弘揚了大乘佛法。又僧叡《中論·序》雲:「百論治外以閑邪,斯文袪內以流滯。」此即是說明《百論》主要在破外道而使其改邪回歸到正教,《中論》主要在破內教之邪見使之佛教大法能以流暢。由此可見,研究三論宗對於我們正確認識和修學佛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佛學是一門研究宇宙觀和人生觀的學科,在佛教主張宇宙萬物皆在剎那生滅變化,眾生是由四大五陰組合而成,沒有一個實在的自體存在不變,所以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我們世間人一般來說大都認為這些都是常住永恆不變的,才會去追求和貪著世間名利,造種種業去流轉輪回生死不能出離。這主要是人們對世間事物的現象觀認識的不夠正確而所致。佛法是智慧之路,能引導眾生走向解脫的大道,所以我們通過修行可得到解脫。但這種修行實質上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事物的生滅變化現象來認識到諸法的無常性,從而斷除眾生的貪嗔痴名利之心,而使眾生本具的清凈自性顯現出來。
但要正確的認識和觀察事物的生滅現象,體悟事物的諸法實相併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是要俱有真實的智慧和無私的平等心。正因為我們眾生皆有名利之心,所以平常所認識的事物現象都是顛倒錯誤的,並沒認識到事物的本來面目。甚至有更多的人因為文字的執著成為邪知邪見。所以學習和修證佛法對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有很大的幫助,而在佛法中三論學是最重視「般若」思想,而「般若」又是整個佛法之精神所在。因此,我們研究三論學對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和本來面目有很大幫助。比如人們一般都認為事物的運動是「從此到彼,由彼來此」的輪流變化,可在三論學中認為這種運動只是事物的表面現象而已。也就是說這只是一種假相,實際上事物是本來沒有什麼運動變化可言。因為諸法無我本自清凈無有自性可得,沒有一個真實的自體存在,那還有什麼運動變化可言。如《中論·去來品》中所說:「去者則不去,不去者不去,離去不去者,無第三去者。」[27]這說明去者、去法和去時三法都無實體,所以去法也就不能成立。其實諸法不僅沒有去來的現象,諸法也沒有真實的生滅現象,也就是說諸法根本上從來就沒有生滅變化,我們所見的事物生滅變化也是一種假相而已。如《中論》最初就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的八不思想,說明諸法無我自性本自清凈,只因眾生虛妄分別而有貪嗔痴等煩惱。如果人們能夠正確認識和觀察事物本來自性,見到諸法實相就不會有生死流轉,自然得到究竟解脫。由此可見,研究三論宗對正確認識事物的客觀現象有很大的啟發。
--------------------------------------------------------------------------------
[22] 《中論》卷二,《大正藏》卷30,9b。意思是說:如果說生生能生本生者,此生生即是從本生而生,又如何能生本生?因為所謂「生生」者,是從本生而生所以名為生生;言「本生」者,是能生此生生所以名本生。現在既然生生是從本生而生才有,那也就是說在本生未生之前還沒有生,那未有之法又如何能生本生?所以說生生不能生本生。說明了諸法本自不生,自性本自清凈畢竟空寂。
[23] 《中論》卷一,《大正藏》卷30,2b。意思是說:諸法不從自己生,也不從他法生,如果自他不生者,共因緣也不應有生,如果自他共有因不能生者,無因更就不能生。說明諸法不生不滅本自清凈,皆是眾生虛妄分別而有,所以說是諸法是假名而有。諸法如果自性者,則有無因之過失;如果是分生者,則有無空之過失;如果是共生者,則有自他二重過失;如果是無因而生者,則有破壞因果法則的過失。
[24] 《中論》卷四,《大正藏》卷30,33b。意思是說:眾因緣所生的法是自性空無有自體,自性空者即是假名義,自性空者也是中道義。說明因緣法法、自性空、假名、中道在中觀學而言是一體異名而已。而天台學者認為因緣所生法即是空諦、也是假諦、也是中道諦,所以主張三諦圓融。此是不同的宗派對佛法的不同理解和主張,這在佛教各宗派中是正常現象。
[25] 得指妄月:是佛經中的一種比喻。有人本不知月在何處,知道者用手指指引教人看見月在天上。比喻眾生不知佛法意,佛用言教方便教化眾生,認識佛法的精神和意義。說明如果當我們領悟了佛法大意時,就不應再執著於佛法的經典言教之上,而應領悟佛法的真實意義所在。如同得知月在天上就應當不再守住手指不放。
[26] 一念攝無量劫,無量劫於一念:此是華嚴宗的法界圓融思想,意思是說:我們的一念能包含無量世界,此無量的世界也能含攝在我們的一念中。如同一個金作的金獅子,任何一處都含有整體獅子的金含量;比如我們身體的任何一點血液都含有身體全部的細胞成分。這說明世界雖然很大,但我們如果仔細觀察思惟,當我們在定中觀想時,我們的一念思惟能含攝三千大千世界,此三千大千世界也就在剎那間攝於我們的一念中。
[27] 《中論》卷一,《大正藏》卷30,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