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疑難點解析(釋明燈集述)

uploads/content/2022/may/0c2af982074458b24b04e7297d06ed17.jpg" />

阿彌陀經》疑難點解析

  廬山東林寺祖庭 釋明燈集述

  (全文9100字)

  一、《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麼如何修持才是善根福德因緣,才能成就往生呢?

  論點:稱念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論據一

  佛說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之後,佛緊接著告訴舍利弗:“若有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在經文中,佛只是強調了一個持名念佛修持,不需要再加另外的修持,就能往生。佛是證得一切智者,不會該說出來卻忘記說出來。這就推論出,持名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也只有持名念佛才是善根福德因緣

  論據二

  《阿彌陀經》的另外一個譯本就是唐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凈土攝受經》,此譯本是這樣說的“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在名號之前加了十個字來形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這個豈不就是“多善根福德”嗎?多到已經不能用數量來形容、來表示了,而是用“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來說明,所以說,名號本身就是多善根福德,是殊勝的,超越於其它種類的善根福德呀!

  論據三

  《無量壽經》(自古至今的高僧大德,皆以曹魏康僧鎧譯本作為最佳善本,以後凡是提及《無量壽經》,皆指此譯本。)經言: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又說:令諸眾生,功德成就又說: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阿彌陀佛在因地,身為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前發願說: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我於無量劫,不為施主,普濟諸窮苦,誓不成等覺。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宋朝法賢法師譯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是這樣說:

  我今對佛前,而發誠實願,獲佛十力身,威德無等等。

  復為大國王,富豪自在,廣以諸財寶,普施於貧苦。

  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除滅諸有情,貪嗔煩惱暗。

  地獄畜生,悉舍三途苦,亦生我剎中,修習清凈行。

  獲彼光明身,如佛普照耀,日月珠寶光,其明不可比。

  論據四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量壽經》第三段偈頌中間,有第十八願的成就偈頌: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天親菩薩所造《往生論》是這樣闡釋此成就偈頌: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龍樹菩薩在《大毗婆沙論》易行品中,根據第十八願及其成就偈頌的意思,闡述說道:“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論據五

  《觀經》言:“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論據六

  曇鸞大師著作往生論注》說“從菩薩清凈智慧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凈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雲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雲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凈故。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大師的意思是說:從菩薩清凈智慧業起,所作修行,是隨順法性的,是真實功德,不顛倒,不虛偽,能攝眾生歸入凈土,畢竟成佛。法藏菩薩無央數劫,順性而修,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清凈剎土,也成就了“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能攝念佛人得生極樂凈土,畢竟不退成佛。因此稱念六字名號是在成就真實功德!凡夫自力所能修行的,不過是人天善法,不管是因中人天諸善,還是果上的人天福樂,因為做不到三輪體空,皆屬無常變滅,沒有契入法性的功德。以佛性功德來說,凡夫此類的修行,是有漏有為的生滅法,因此是屬於虛偽的、不實的功德

  論據七

  善導大師著作法事贊》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善導大師著作《般舟贊》說:

  “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一切善業回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又說“萬行俱回皆得生,念佛一行最為尊,回生雜善恐力弱,無過一日七日念。”又著作《觀經四帖疏》說“自余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論據八

  蓮池大師著作彌陀經疏鈔》說;“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論據九

  藕益大師著作阿彌陀經要解》說:“聲聞、圓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得凈土。”又說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磬無不盡。”又說“佛以大願,作眾生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功德。”“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論據十

  《印光大師文鈔》說“不用三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

  二、怎樣才算“善男子、善女人”?

  經中講“若有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依照通途教理,能做五戒十善的才可稱為善男子、善女人。依照凈土宗的標准,你能夠信願念佛,就是善男子、善女人

  論據一

  《觀經》中,佛把“作眾惡業”的念佛人,稱讚為“善男子、善女人”。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最後四句當中,“以汝稱佛名故”是關鍵。這四句話的意思是說:稱佛名故,名善男子;稱佛名故,諸罪消滅;稱佛名故,我來迎汝。

  論據二

  藕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

  論據三

  善導大師著述《觀念法門》,說“《彌陀經》雲: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凈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三、怎樣理解“若一日。。。若七日”?

  論點:在此經文里,它的意思並不是限定在一日至七日之內,而是“一輩子堅持念佛”的意思。

  論據一

  善導大師著述《觀念法門》裡邊說“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這個意思同於第十八願所說的“乃至十念”。“乃至”就是多到一輩子的念佛,下至十聲一聲念佛。故此,善導大師為這個疑問作了一個總結性的說明:“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凈土為期。”

  論據二

  《阿彌陀經》講“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我們地球上的大森林有七十重、七百重、或者七千重,也止不住哇,那麼極樂世界怎麼可能只有七重行樹呢?原來在印度語言習慣裡邊,由一到七表達一個循環,有循環往複、重重無盡的意思。又如西方國家,以七天為一個禮拜,工作、學習、購物乃至於發工資,都以七天為一個循環。不是七天以後一切結束,一切還要繼續地循環著做下去。同樣道理,信佛念佛也是如此。

  四、辨析“一心不亂”的真實義,以及怎樣保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

  《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有些人認為“一心不亂”的意思是:必須念到一個妄念都沒有了,才能往生極樂。這讓很多人而生畏,甚至使得許多人最終放棄念佛求生凈土這是障礙眾生法身慧命,也是障礙十方諸佛眾生慈悲救度!此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念佛往生一法,也是一切諸佛所讚歎的法門,豈能僅憑一己凡夫知見,而橫加障礙呢?

  在通途教理上,特別是依照天台教理,有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法相名詞。藕益大師是依照天台教理著作阿彌陀經要解》,就必須依照天台教理解釋“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可是他也明確指出“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要搞清楚,事一心不亂證得阿羅漢果的才能證到,理一心不亂是登地菩薩才能修證到的境界。善導大師著作的《觀經四帖疏》是請佛給作了證明的,是楷定古今著作;他判定九品往生行者都是凡夫身份啊!只有證果的羅漢才不打妄想啊!

  因此凈土宗解釋“一心不亂”就是“專心念佛不雜亂”。“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這是任何一個凡夫都有能力做到的。如果死執“一個妄念都不能生”就會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本懷相違背,與第十八願相違背,與《觀經》的九品往生章相違背,也造成了阿彌陀經》的前後矛盾

  論據一

  《印光大師文鈔》闡述的觀點

  民國時代濮大凡居士懷疑藕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中的定論:“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他自己認為“一心不亂”的意思是“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地念佛,除了佛念之外不能夾雜任何他念,就連信願念佛往生念頭都是夾雜,都要排除掉。在《印光大師文鈔。復濮大凡居士書》中,印光大師闡述道“經雲一心不亂,遠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近承上文‘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即是教令發願。又況下文勸信勸願,不一而足。閣下截斷前文,止執一句,故有不貴發願之疑。又以無信願之一心,與有心願之一心,敵體同觀,故有刀砍不入,豈非純一,何以無願不得往生之疑。又念佛之外,第二念夾雜,難以枚舉。舉其正者,如求大徹大悟,得大總持等。非指發願為第二念,為夾雜也。須知凈土一法,以信願行三法為宗。行如車牛,願如御者,信如前導。導與御者,正成就車牛之進趣耳。是以朝暮必須向佛發願又不念佛時,亦不可泥。縱令一念萬年,不妨日有起止。若謂有不念時,有發願時,便成間斷夾雜,便難成辦。試問此一心念者,亦曾見色聞聲,著衣吃飯,舉手動足與否?若有,彼既不間斷夾雜,此何獨間斷夾雜。若無,除非法身大士。然法身大士,獨居一處,而現身塵剎。其間斷夾雜,將不勝其多矣!”可見印光大師否定“一心不亂”是“除了念佛念頭能有其他雜念”。大師認為:不能截斷上下文,止執此一句經文,斷章取義地生硬理解“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貫徹在此句前和此句後的上下文的,是通指前邊後邊講到的信願行都要“一心不亂”的,要一心一意,不動亂,不動搖地去信、去發願,去念佛。所以大師才反覆叮嚀“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論據二

  唐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凈土攝受經》

  唐玄奘大師是按照直譯風格翻譯的此經,稱為《稱讚凈土攝受經》,更容易使得末法時期根基已經變得漏劣的、為五濁所害的眾生,也能夠理解佛經真實義。關於此段經文,把“一心不亂”翻譯成“繫念不亂”,把“心不顛倒”翻譯成“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這段經文是這樣翻譯的:“又舍利子,若有凈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凈佛土。”

  細心閱讀此段經文,我們就會明白,是要繫念無量壽佛即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名號,還要繫念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尤其要知道,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啊,大體上可分三類,一是阿彌陀佛的莊嚴,二是清凈菩薩海眾的莊嚴,三是極樂國土的種種莊嚴。我們知道,要想修定,證得“心一境性”,證入三摩地,必須繫念一個唯一的所緣境,長時間觀修,才可以達到一個妄念不生。現在佛教眾生用心繫念這樣多的所緣境,眾生怎麼可能證得“心一境性”呢?

  那麼佛陀的真正用意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佛陀在《阿彌陀經》里是著重勸生信、勸發願、勸修持念佛行,即是勸修凈土信願行三資糧的。當我們的心去一心繫念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七寶池、八功德水,天雨寶華,如兜羅棉,沒足四指,流布萬種溫雅德香,種種奇妙雜色之鳥,宣妙法音等等,如此高妙的莊嚴縈繞在心中,我們自然就會感興趣,而後生信心,而後被吸引,乃至心馳神往,生起深切之願,願求往生,也就自然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了。這個“繫念不亂”意思是指所繫念的對象不雜亂,就符合“繫念不亂”了。只要繫念的範圍是在佛所指定的圈子裡就行了,就自然會引發我們生信心、發願心、產生念佛動力念佛行動了。在佛所指定要繫念的範圍之內,我們可以任選自己所好樂的去繫念,因為這樣作是隨順佛陀的教誨啊。志向高潔的人就會依照《無量壽經》中講極樂世界清凈海眾的境界和受用的一段經文去繫念,也就是講五惡五痛五燒前邊的一段經文

  我們更需要留意,只要我們對極樂世界功德莊嚴阿彌陀佛的功德名號,能夠“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地“繫念不亂”,也就是不雜亂修行,就會自然地、必然地形成這樣一個結果:“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凈佛土”。要特別注意,是佛及聖眾“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使得我們臨終時“心不顛倒”,隨佛眾會,往生極樂。如果要求我們自己念到“一個妄念都不能有”的那種“一心不亂”,那佛為甚麽在緊接下來要“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呢?難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還會多此一舉、沒事找事嗎?還會如此顛倒嗎?佛絕對不會顛倒的,是五濁惡世眾生疑惑心重,妄自分別猜疑,多行顛倒啊!

  論據三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們還要讀懂《無量壽經》下卷的開始,有一經文是講第十八願的成就文,非常重要!“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里都是強調“至心信樂”“信心歡喜是一種心理態度,“一心不亂也就是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強調的“一向專念”的態度,這是任何一個凡夫能做到的!

  在此我們需要思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的功德有多麼大?原來是有不可思議地大,“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這樣才會使得“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我們一定要理解為什麼阿彌陀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地大,才好使我們斷疑生信哪!這就有要多讀誦體會無量壽經中四十八願後邊緊接著的一段經文,就會懂了!其中最明顯處是“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如此長久地、三輪體空地積功累德,才使得他成就極樂世界美好,成就這個萬德洪名的威神功德最為不可思議地大!

  論據四

  《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行人,具足十念即得往生。“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在《觀經》中,佛恆順眾生,先順應韋提希夫人的祈請“教我思維,教我正受”,佛就講了修行定善的十三觀。韋提希夫人對於修定表現出畏難情緒“面色愁憂”,佛陀當然知道眾生的種種根基、種種欲性,知道她這類“為種種煩惱賊之所害”的煩惱眾生,是不堪勝任修行定觀的,佛就自宣了易修的散善三福。最後又以無盡大悲心,在第十六觀宣講了最為方便易行疾至的稱名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大家一定要留心,在《觀經》最後的流通分,佛不付囑要修行十三定觀,也不付囑散善三福,而是順著《觀經》層層開顯的次序,付囑最後一觀,也就是在下品下生時才宣講出來的稱名念佛,到最後所說出來的才是佛陀的本懷呀!“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對下品下生的行人,念佛往生,是這樣要求的:“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和《阿彌陀經》“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和《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其實都是同一個含義呀!因為同是釋迦摩尼佛所說,同是凈土三經,同是說的持念阿彌陀佛功德名號,大覺世尊說法,不可能前後左右相互矛盾啊,相互之間必定相一致。

  聽聞經教之後,需要作如理思惟呀!

  把三經對照來學習,就會發現,《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念”的“念”,《觀經》下品下生“稱南無阿彌陀佛”的“稱”,《阿彌陀經》“執持名號”的“執持”,都是指的持名念佛,即指口稱佛名,不是指觀想、觀相、參究、實相等念佛方式。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觀經》下品下生“至心”,《阿彌陀經》的“一心”,都是念佛心理,是信願求生之心,不是斷除妄想心、禪定心、清凈心。請大家思考下品下生五逆十惡根基,僅憑十聲念佛,他怎麼可能得到禪定心、清凈心呢?你們念佛十年二十年的人得到禪定心了嗎?在此時,他就是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一心投靠、一心求救,是仰望佛來救度之心。第十八願“乃至”,《觀經》下品下生“令聲不絕”,《阿彌陀經》“不亂”,都是念佛的相狀,也就是專一不雜,相續不斷。第十八願“乃至十念”《觀經》“具足十念”,《阿彌陀經》“若一日。。。若七日”,都是念佛的時節,也就是一輩子盡行壽地念佛,並不局限在十念、一天、七天。三經所說形式不同,意思相同不相違,因為眾生遇到念佛時間不一樣,壽命長短不一樣,所以表達方式不一樣。於是善導大師把它總歸起來解釋為“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把三經所說念佛時節,通通涵蓋在內了,實質所指,都是一輩子堅持念佛不動搖、不改變,所謂“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為以凈土為期”。也正如印光大師書法題字所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比較《阿彌陀經》與《觀經》,“執持名號”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就是“至心不絕”,就是一心歸命阿彌陀佛,仰望救度,相續地稱念佛號,這是任何一個凡夫能做到的。唯有這樣,才能稱為三根普被的圓頓之法,龍樹菩薩稱之為“安樂易行之道”。雖然是人人能夠做得到,但是信願不足、了脫生死之心不迫切的人,依他目前的狀態來看,就還沒有做到。所以在《觀經四帖疏》里,善導大師諄諄教導我們必須達到兩個深信:“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經過以上的辨析,就很容易使我們理解《阿彌陀經》的本來意思是說,若一日、若七日,乃至盡行壽,只要能夠堅持信願念佛往生,等我們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無量聲聞弟子及大菩薩眾就會來住其前,把此人前後左右、八方上下圍繞得嚴嚴實實、水泄不通,這樣怨家債主鬼神眾,就不會有機會惱害念佛往生極樂,他自然就會“心不顛倒”,能夠“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凈佛土”。這個“心不顛倒”是佛菩薩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所自然產生的結果,不是需要念佛人自己修行到保證自己能在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我們把《阿彌陀經》與《稱讚凈土攝受經》對照來看,鳩摩羅什翻譯的“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正是對應唐玄奘翻譯的“慈悲加佑,令心不亂”。

  結論:

  凈土宗這幾個重要的疑難問題,講過來講過去,辯過來辯過去,是為了使得大家最終明白一個最為重要的道理:往生極樂是沒有條件的!阿彌陀佛從因地發願直到果地成佛眾生,都是條件地救度眾生,是不設門檻的,一設門檻,就會有人不合格,被淘汰出局,他就不平等實施救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之類了,他的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不能實現了。正如藕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所說“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阿彌陀佛是用了長達五大劫的時間精心構思極樂世界和接引攝受一切眾生往生方案的,他必定是已經深刻詳細地了知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種種死亡形式,我們應該相信他一切都為我們考慮好了,只要我們願去!

  阿彌陀佛無央數劫積功累德勤苦修行,也只是為了完成接引一切眾生到達極樂安穩處的大願,所以是為了一切眾生而修的無量功德,已便使得眾生有多善根福德能夠安住極樂高妙報土啊!我們應該相信他一切都為我們準備好了,只要我們願去!具足真信切願的人,願生則生,無疑無慮!

  《無量壽經》下卷,佛囑咐說“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佛又囑咐說“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奉勸大家要經常讀誦《阿彌陀經》後邊,佛勸生信、勸發願的一段,“舍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戶念經》?舍利弗!若有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根據此文,徹悟師說:“已今當願,已今當生,發願即得往生!”

  印光大師說:“應當發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

  在此奉勸大家,快快聽經聞法、思惟經義,體會佛心、佛願、佛德、佛力的偉大,聞而生信,由信發願,由願導行,要斷盡疑惑!要打好深信切願的心理基礎。每天克定佛號,至心稱念,每日十聲、百聲、千聲、萬聲,乃至十萬聲,自可隨自身情況選定。畢此一生,信願念佛,必生極樂,無疑無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