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現在是開酒庄的,從事的是一個賣酒的行業,而且我自己也比較喜歡這個行業。近幾年,我通過經營的利潤,做了一些公益環保和幫助孤寡老人、貧困學生等慈善事業。
現在我有一個小小的疑問,我最近聽說,賣酒這個行業是有過失的。如果真是有過失的話,難道我一定要去改變我的行業嗎?一定要去改行嗎?
慈誠羅珠堪布:這個問題很多人也問,很多人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其實也不是很原則性的問題,但也不能說這個完全沒有問題。《大涅槃經》里講了幾個我們佛教徒不太適合做的工作,其中一個就是賣酒。
酒的生產、銷售以及最後的消費,整個過程都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對他人健康產生不好的影響,也可能導致年輕人酗酒而影響學習,還會讓平時人品非常不錯的人酒後失控、犯罪,等等。佛教希望把這些事情從源頭上就解決掉,所以佛陀就說佛教徒最好不要賣酒。
能不去賣酒是最好的,但是這也不像直接去殺人、殺生,或者是偷盜、欺騙那麼嚴重,這也不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那麼開酒庄,像你剛才講的,利潤當中有一部分去做一些慈善,這樣也很不錯。
但是做和不做當中選一個的話,還是不做比較好。如果說是你自己的愛好,或者是其他的原因。有一些客觀因素的話,那也並不是說一定要改行,一定不能做,還是可以靈活一點的。但在做和不做之間,如果你有一定條件,還是不做比較好。
飲酒到底是不是罪過,佛教本身就有兩個不同的說法。一個是佛經的戒律,它比較嚴格。另外一個是佛教里善惡因果講得比較透徹的一部論,叫做《阿毗達磨》,也叫做《俱舍論》。它不是講戒律,而是講佛教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一個論。這兩個出處的說法是不一樣的。
《阿毗達磨》的觀點是,只要你沒喝醉,稍微喝一點酒不是罪過。跟喝其他的飲料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至少沒有罪過。但如果喝醉了,並且導致發生了其他事情,這樣才算是罪過。這是佛教裡面的一個觀點。
另一個觀點就是佛教的戒律部分,因為它講的是佛教的戒律,所以就比較嚴格一點。它的觀點是喝酒不管是喝多喝少,本來就是一個不太好的行為,有一點罪過。佛教本身就有兩個不同的觀點。
此外,盡管我們佛教徒的戒律比較多,但是所有戒律中最根本的就只有四個,就是殺、盜、淫、妄。這四個如果做得比較好,那麼其他的約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我們很多佛教徒,由於沒有了解佛教的本意,行為給人一種「佛教徒什麼都不能做」的印象,看起來似乎有太多的約束和壓力。本身我們的生活就有這麼多的壓力,但學了佛以後似乎有更多的壓力,更多的不自由、不自在。
其實佛教不是這樣的,佛教是幫我們更加自在、更加自由。它把我們的心胸打開,然後將所有的執著,所有的擔憂全部融化、化解。然後當我們的意識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時,就達到了內在的自由自在。它的目的是這樣,而不是要更加地束縛我們,讓我們感覺更有壓力,讓我們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小,肯定不是這樣。
有些問題上,大乘佛教的思想是非常人性化的。只要你的發心,用佛教的話來講,只要你的動機是利他,那你做任何事情都沒問題。這個我們一定要學,非常重要。你賣什麼東西也好,做什麼事情也好。只要你的心,也就是你的動機是利他。哪怕是你做錯了,或者結果和你的動機不一樣,導致了不好的事情發生,也沒關係。
只要你的想法是利他,自己是真心實意地去利他。即便過程中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後果不是自己想要的,都是沒有什麼罪過的。因為你是為了幫助大家,只不過你沒有做好。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在一些問題的取捨方面,有很多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