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會上大多數人心裡都很空虛,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應該怎麼解決?

  【問】:現在社會上大多數人心都很空虛,尤其是學生們,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應該怎麼解決?

  【答】:現代人大多內心很空虛,尤其是學生們的迷茫,其形成之因與解救之方,這兩大問題非片言只語所能說清。這里涉及到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宗教的諸多因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大問題其由來也漸,療治亦頗棘手。然此問題關係著個體的休咎,民族的興衰。於此不妨從佛教文化理念的視角,略標一二。

  原因是多方面的,然一個不可迴避的原因,是現代中國人迷失了深層心性的依託(或謂安心立命之所),所謂背覺合塵,在感官物質的迷宮裡,受著與生俱來的盲目力量(貪慾)的驅使,加速度地追逐五欲(財色名食睡)的最大化享樂。然五欲的享受是暫時的,是無常的,是會樂極生悲的。更何況在競爭激烈的現代,要獲得五欲的滿足,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不得不採取非道德手段,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這種生存狀態中,道德觀念精神價值,審美的好樂生命意義的探索,就如天邊的殘陽餘輝那樣遙遠、疏離。

  一顆每日搏跳的心都系在名利二字上,你聽那鬧市中匆忙的腳步聲、吆喝聲;你看那一張張綳緊的時刻準備角逐的臉龐;你注意一下,人際交往中那審視的、警覺的眼光……呀,現代人的行為與生活方式,為的是什麼呢?人畢竟是萬物之靈,靜夜思之,每常叩問,這難道就是我們追求的幸福么?高物質消費,高技術的便捷與享樂,畢竟不能彌補心靈的空虛。反而形成一個悖論:追逐外境的程度越高,迷失內心世界程度就越深,所謂「嗜欲深則天機淺」。

  由是,現代人生活在以市場經濟科技文明為主幹的社會裡,內心的空虛與迷茫亦屬難免,尤其是學生們,作為一個思維敏銳的團體,不期然地突顯出這種社會形態。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理性情感理想現實等等的矛盾聚焦在大學生那激情有餘、理性底蘊欠缺的身心上,那種迷茫、失落、求索、掙扎、憧憬等交織的複雜心緒,是難以言表的。

  拯救之路究在何方?從哪裡跌到,便從哪裡爬起。吾人從迷失心性始,追逐外境,遭受諸苦。現今一念回光,回歸自性本源,獲得安心立命之所。從體起用,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事業,方能獲得幸福美滿人生,方能煥發生命的華彩。在這里,要深刻地了知這樁事情(此事由世尊金口所說),在法界中,有一位慈悲超逾父母阿彌陀佛,十劫以來,都在慈悲關顧著我們,隨時給予救助,令我們在一切厄難痛苦中,獲得大安心大安樂(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此乃彌陀因地之大願)。

  只要我至誠歸投阿彌陀佛,一切身心的苦惱都會得到圓滿的解決,我等奉行凈業三福世界也會變得祥和美好。深信切願,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求生安養樂邦,即是無與倫比的良方,願與有緣同仁共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