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經書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那又如何能見本心、本性呢?
答:《金剛經》是這樣說過,《金剛經》是從這種性體、空性契入,要我們離開生滅、有無對待的兩邊。「應無所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了解諸法自性本空,空空亦空,一法不立,無有住的地方。「應無所住」是什麼?就是諸法沒有一種自性,沒有主宰義,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常」。你如果說有「住」,有住肯定是有個所住的地方,就是說能夠安立一個法,有這個安立的點,這個法才能「住」得起來,但是你分析這個安立的地方是沒有一個「常」的永恆的東西,它都是緣起法,都是空的,都是生滅的,都是變易的,所以就沒有能安立法的一個基礎,甚至連一個點都沒有。所以我們要了解諸法的這種空性之後,那我們的心性就怎麼樣?要般若空性的這種觀照,那我們的心應該也無所住,因為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都是不真實的,是不可能安立我們的這個心的,能安、所安都沒有真實性,都是緣起法,都是如夢,如幻,如影,如泡,這是談這個空性的道理。但是證到這個空,又不能墮在空裡面,不是斷空,不是頑空,我們要在這種空——這個「空」是即有之空——在這個空里領會這個妙有。那這個妙有要怎麼樣去領會呢?但是你還不能說有一個東西是一個「能體會」或「所體會」,這個有「能」、有「所」的東西都是虛妄的,都是不真實的。所以「應生無所住心」是告訴我們什麼?就是發菩提心。你在諸法的空性——認證這個之後,要把空性的實相的這種性德顯發出來,一定要修行,就是要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樣的空性了解之後,還要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之後就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要發摩訶衍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那麼這個心就是從空性顯發出來的妙心,這就「應生無所住心」,是這個道理,但這裡沒有一個「能見」和「所見」,心是不能見心的,眼睛是不能見眼睛的。了解這樣的一個諸法的空性,所以我們跟這個空就是融為一體——圓融在一起了,就沒有一個主客體的對待,所以你就沒有能見和所見的問題,你談能見和所見都叫戲論的。這屬於在那種自性——本性方面,它就是講這個空亡以前的境界,就是毗盧遮那頂上行的境界,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的境界,叫向上一路。向上一路是這個一法不立的,千聖不傳的,沒有辦法用語言去說的,沒有辦法心去緣的,這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不可議的。所以,談這個呢,都不是我們現在所能談論的,還是老實念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後你再來討論向上一路——無量光、壽。
答:你這個經——是哪部經這樣說呀,你說得太籠統了,禪定也有境界的不同啊:有世間的禪定,有出世間的禪定,有出世間的上上禪定。你到底指稱什麼?但是經典是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你只要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無與倫比的甚深微妙的禪,是出世間法的上上的禪定。何以故呢?由於」阿彌陀「它的意思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就是自性的寂定,無量光就是自性的照用,自性的寂照不二就是實相,諸法的實相是大乘摩訶衍所指稱的終極的境界——涅槃的常樂我凈,所以念這句名號就安立在這種大涅槃的境界,就是上上的禪定。所以若人但念阿彌陀,是為無上深妙禪,所以大家就不要小看這句名號了。一般會以為到禪堂打打坐,好像修行的方法很高妙,念佛呢,好像愚夫愚婦都能念,很低級,這是凡夫眼睛看到的「分別見」;在佛的這種「智慧見」看來,你能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修最好的禪定。有這個最好的禪定——有上上禪就能開發上上慧:這上上慧就是你每念一聲佛的名號的時候,阿彌陀佛如大海般的智慧,就從你念佛的每一聲當中顯發出來,「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就能開發上上的智慧。那麼最終這個佛號,就能圓成一切種智的果實,所以念佛這種修禪得慧就能夠快速地得到一切種智。念這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超過一切誦經、持咒的功德,換句話來說,念這句名號就能夠含攝一切經咒的功德:一即一切。
問:經上又講:「不見性,念佛無益;不見性,念經無益;不見性,持咒無益。」那我該怎麼樣呢?如何修行?如何安住心呢?
答:你這個是哪部經這樣說過呀?我怎麼沒有看過啊?「不見性,念佛無益」,誰說的呀?念佛法門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眾生心是什麼心?就是生滅心了,就是染污心了,大勢至菩薩可沒有說你眾生心不能去念佛——憶佛念佛沒有利益。我們修凈土法門的是以凈土五經一論作為我們的修學的宗旨了,你不要看得這麼雜啊。五逆十惡的罪人,臨終念佛都能往生,五逆十惡的人,罪孽都給他整個地包圍了,他見了什麼性哪?!雖然他沒有見性,但是阿彌陀佛慈悲地拿著蓮華接引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在蓮華出來之後,這時候他見性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見性的嘛,我們這個南閻浮提眾生念佛,絕大多數都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性的,就是「華開見佛悟無生」嘛。如果你說你在這個世間不見性、不開悟就念佛無益,你這個就謗佛,謗法,謗僧啰,那這個誹謗三寶的罪過就非常地嚴重了——邪知邪見,所以你可千萬不要去說。這經上沒有這樣說,你翻開凈土五經,說過這個話嗎?但也許宗門裡面一些禪師是為了破執著,可能會有這麼一點意思,但是你不要把宗門的機峰轉語破執著的東西作為實法去理解。你作為實法去理解,你就死在句下了,說明你不會讀宗門的公案啰,公案你不要作實法去會。那六祖慧能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土?」那你能夠用這兩句話去否定西方極樂世界存在嗎?那這是宗門下那種特別的手法,因為宗門他是要掃盪一切的,要明心見性的,要一法不立的,這個聖凡都雙遣的,所以他講這個門庭施設有他的作用,是他教學的手段,但是你不要把他這些東西作為一個真實的東西去對待。噢,那實際上他講西方距離我們十萬八千里,它也不是指西方極樂世界呀,所以不能用宗門下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來對凈土法門——從妙有施設的這個法門來進行破斥,大家千萬要注意這一點。我們要想今生了生脫死,仰靠彌陀願力往生,一定要看凈土的經典——千經萬論共指的經典;不能以某個禪宗的機峰轉語來說這些事情,那就是混淆了宗、教二門。所以那你怎麼辦?你就是老實念佛,知道自己不能見性——一輩子不能見性,為了見性,趕緊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是你最好的一條出路。
問:下次能為我們講《達摩祖師血脈論》、《悟性論》、《破相論》嗎?
答:看來你可能就是多看了這些語錄。達摩來到我們這個中土,功德極大。當時我們中國自從漢代尤其魏晉南北朝時期翻譯大量經典以來,中國那時候主要是一些知識分子接觸佛經。從魏晉玄學開始,也對佛門是有影響的,當時格義之學、講經之風盛行,義學比丘甚多,這是導致我們第一期佛教高潮的一個好現象;同時呢,它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就會執著這些經句——經典的文句,在那裡訓詁考據——去弄這些。所以達摩他的一種風氣是一個巨大的改變,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所以就給我們中國的佛教界開了一個全新的風氣。他的那種直指法門確實在——他是在梁武帝時候來的嘛,那時候的根機——整個的文化積淀,包括那些修道人都是根基非常利的人,他的出家都是——或者知識分子,或者官員出家,這種出離心非常強,深信有佛性這種東西的信心是堅定不移的,所以這樣一來,直指之風在那個時代對上根利智而言確實是開悟者很多。所以禪宗到了六祖「一花開五葉」,在我們中華土地上就燦爛輝煌起來了。但是法要逗機,在那個時候悟道者如林,善知識很多,所以用這個直指之法,禪宗的法門能夠利益眾生。隨著唐宋以來,這個眾生、修道人的根機越來越陋劣,你再用直指的方式,言下開悟的人越來越少,言下不能開悟就用機鋒轉語來勘驗,機鋒轉語勘驗最後也是很麻木,以後才搞一個參話頭,才棒喝等等,這種手法各出。到了宋明實際上禪宗就很可憐了,越來越衰落了,見性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我們說你開悟也不等於了生死啊,所以「有禪無凈土」還導致「十人九蹉路」這樣的一個局面,所以這個就有永明禪師橫空出世提出「禪凈四料簡」。禪凈四料簡是引導宗門下的人也都要兼修凈土,「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但是如果你沒有禪,「無禪有凈土」,也是「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沒有禪但有凈土也是很好的;但問題就是如果只有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如果你只是禪宗明心見性了,但是你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那這種人十個人裡面就有九個人要耽擱自己,就是他有中陰身現前,還是在輪回裡面出不去,雖然下輩子可能成為大文豪、大富貴人,但是隔陰之迷、隔胎之昏又使他更難出離——他可能會用這個文才,用這個富貴來造惡業,所以這個以後的禪宗一派都要萬善同歸凈土。到了我們現在,我們眾生就更可憐了,我們別指望要什麼開悟了,太難了,所以我們知道自己念念都是五欲六塵,念念都是罪惡,現在唯有死心踏地地仰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達摩生活在現代,這時候來到中國,他也只能弘揚凈土一法,絕對不會去弘揚直指之法,一定會弘揚凈土法門,易地而皆然。所以你要了解這個佛菩薩的血脈,就是信願持名求生凈土,你要悟性就趕緊蓮華托質——「華開見佛悟無生」,你要破相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破相,破相又有相——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有相也是無相。
——2008年11月大安法師講於秦皇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