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不在煩惱攝受范圍的執著是貪嗎

  :我們做事情,如果所執著事情,不在"煩惱"的攝受范圍,算"貪"嗎?比如我們執著於西方極樂世界,和執著世間種種一切的差別?懇請法師開示

  :阿彌陀佛。這個問題是這樣的,比如說我們提出來所執著的是這種不在煩惱攝受,就是對於法的追求。那麼首先跟大家說的是佛法裡面有個概念叫做"善法欲",就是說去好要、去攀緣無漏法而起的這樣一種慾望。就是為了修習佛法起的這種好樂之心。因為欲在佛法裡面,從教義上比如從唯識宗解釋來講,就是說這個欲,他是通於善、惡兩性的。

  那麼這個善法就是說為了修善棄惡,比如說就求解脫啊出輪回啊等等這些,我們都把他叫做善法欲。我們一般通常意義概念上的慾望是指惡的性質的,對人有害的。比如說世間的錢財,名利啊,妄想啊,等等這些,這都是我們說的貪嗔痴的貪。那麼善法欲呢,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三十七道品"裡面的"四如意足:欲、勤、心、觀"。就是說一開始你就要對佛法升起好樂渴仰之心,那麼這種慾望呢,對於我們身心走向解脫是有利益的。不論在論典和經典裡面都寫到說,比如說貪慾生起的話,就讓人身勞心也苦,身焦心也焦,在這經典裡面有時候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種種貪慾故有輪回"。是這樣讓人生憂惱的。但是這個善法欲呢是讓我們走向解脫的,而且是學佛上路相當一段時間,一定要有的這樣的心勢,如果沒有對法的渴求,那麼我們怎麼去走到一個修法狀態呢,這是必要的!

  當然,如果說一定要從大小乘的角度來分的話,那麼善法欲還是立足有小乘的本位。大乘的角度就是凡所有求皆是染污的,一切欲都要斷盡才能究竟成佛就像心經》裡面講的,"無智亦無得"《金剛經》里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就是說修行到一種甚深境界就像"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的時候,在進行回小向大,就說根本上不管善的惡的,只要有一念欲還是會障道的。這是大乘的角度。那麼在我修行具體的操作上呢,還是要看我們的本位。現在我還在凡夫狀態,所以我們還是以小乘的立足為基礎,先升起善法欲。就是對法的慾望,開始邁步,不能自認為高妙就一開始連地基都不要了,就說那些大乘的不執著啊,對佛法也生不起恭敬,甚至剛剛入了佛門就覺得佛也沒有,法也沒有,一切都是空,這些等等都墮入到斷滅空見中,這都不好現象。最好還是從高處著眼,知道佛法最高的目標,是畢竟空性,那麼從低處著手,還是升起對法的渴求,這是一個正常的心態,也是一個比較端正不容易出問題的狀態

  具體這個同修講到極樂世界比喻說善法欲。我個人認為極樂世界還應該另據眼光來衡量一下。因為凈土法門圓滿的、第一方便的無上圓頓的大乘之法。所以極樂世界凈土法門的這種取捨,比如說為什麼要求生極樂,好像這也是種慾望。我們不是說有個取捨依照大乘你就會有煩惱。那麼理上是這個樣子,但是極樂世界恰恰是為了契合這個理,從具體操作行為上反而更加的痛快直接。但是我們一般理解的意義上來說,那麼求生極樂不是還要有個慾望嘛。極樂世界修法是這樣子的:就是對這個善法欲的要求,直接把他調到終極地步。因為我們在修善法欲的時候最後還是為了斷欲,好比我們站在一個充滿荊棘的草原裡面,往左的時候把右邊這些粘在褲腿上的這些荊棘抖干凈了,可是往右邊弄左邊褲腿的時候,又把之前弄乾凈右邊粘上了,怎麼也舍不下這些慾念,不管好的壞的都舍不下這些慾念這個時候突然間天上掉下來一根繩子你不管不顧的把這繩子一拽,往上一攀,所有草上的荊棘就沾不到你的褲腿了,這是打一個比方。凈土法門修法是要立足於具體的操作角度來契合無所得的這個大乘空性的佛法

  所以說有些表面矛盾不代表真正矛盾本身存在,這位同修極樂世界比喻他並不屬於前面善法欲、惡法欲所涵蓋的范疇。因為凈土法門重在行和信、願。他強調的是既然你舍不下這欲,那麼你就取那個就解脫自在樂。舍的時候,舍不到究竟,那麼你只能取,取到究竟,這就是太高難度的修行訣竅了。當我們沒到那一步,很難理解就是說無取捨的時候到了究竟的地步都放下。怎麼會取捨到究竟的時候跟無取捨到的境界是一致的。這就佛法講的不二法門,我們再用一個比喻來進行說明就打比喻說我修行要把慾念全部放下,就等於我們人的眼睛看見滿目的東西,想遠離他。

  滿目的東西就是慾望眼睛就是我自己的心。那麼我們眼睛怎麼也遠離不了這些東西。老是想睜著眼睛看他。割捨不開的時候,這時候還有一種情況就這把這所有的東西,慢慢的走近再走近,因為我什麼時候把他捨去的時候等於說這個景物離眼根越來越遠最後走出視線,模糊看不見了。就是等於我們成功的修行,把慾望放下了。那麼具體的情形我們現在很難放下,索性就把這個東西往我們的眼睛越來越近,剛才是舍,現在是取,越來越近,越來越近,一直近到眼根的前面的時候,雖然特別近,其實也看不清楚了。

  這就凈土祖師凈土的取捨的問題的時候他說:"舍,舍至究竟,沒有一個可舍。取,取至究竟,也沒有一個可取"。所以取捨到極致的時候跟無取捨完全是一個境界。但是凡夫很難理解。特別是信心或者是教義沒有到的人很難理解,大概我們就給大家做這樣一個比喻,看看能悟到幾分算幾分,不能悟到呢平常多念阿彌陀佛,慢慢就會悟到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