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門

昔日,佛陀在王舍城郊區的靈鷲山精舍里,為天、人、龍、鬼等眾生宣說微妙法義。當時,有一人去了家宅、妻兒,來到精舍求見佛陀,希望能於佛陀座下出家修行佛陀慈悲應允後,為其剃度,並且教他樹下禪修靜坐思惟佛法義理比丘領受佛陀的教誨後,遂前往離精舍百里之遠的深山中精進用功

就這樣,比丘獨坐樹下修道三年,因不見任何成就,不禁起了懷疑與退悔:「我捨棄了家宅、妻兒,不就是想要成道嗎?但三年了,看來是毫無所成,再這樣下去,簡直是浪費時間生命。我倒不如回家和妻兒團圓,再享天倫之樂。」想畢,便准備下山回家。

此時,佛陀神通力觀察,得知此人可得道,只因一時愚昧而想放棄解脫之路。於是,佛陀化成一位尋常沙門並以神足通來到比丘修行山中。果然,一到該地,只見比丘行色匆匆地往山下走,沙門即向前問道:「對不起,我恰巧從這路過,見您所來方向,請問您可是從山中而來?這邊剛好有一平坦草地,不如我們坐著休息一下,也可藉此因緣向您請法。」

比丘點頭答應,兩人坐下之後,比丘感嘆道:「不瞞您說,三年前我一心求道,舍離了家宅、妻兒,來到這深山修行,但幾年過去卻一事無成。所以我想與其在這吃苦、浪費生命,倒不如趁早回家與妻兒重溫天倫之樂然後再做打算!」兩人在談話之際,發現一隻獼猴竟然離開樹林,在平地生活沙門比丘:「這老獼猴真是奇特,為何會出現在這兒呢?這附近並無大樹可供牠棲止、休息,為何牠樂意這樣做呢?」比丘回答:「我很早以前就注意到這隻獼猴了,根據我在山中的觀察,牠選擇在這生活兩個原因:第一、因為妻子眷屬眾多,就算日夜辛苦奔波,所得飲食仍不得飽足眾口。第二、為求飲食,每天都要上下攀爬樹木,不僅腳底容易磨破受傷,也難有片刻空閑。所以老獼猴選擇離群索居,住在這個地方。」

人才講完這番話,卻發現獼猴竟然又爬回林中的樹上沙門問:「你看到了嗎?這隻獼猴又回到樹上,和同伴一起生活了。」比丘回答:「這隻獼猴實在太愚痴了!既然能遠離喧囂,又不用再為三餐奔波勞苦,為何還要捨棄這樣自在生活,回去自找煩惱呢?」沙門聽了比丘的話,便說:「其實您與這隻獼猴有何差別?當初您也是因為兩個原因而舍家修行一是妻子家庭猶如牢獄一般,令人不自由;二是兒子眷屬如同枷鎖,為其奔波,難有喘息之時。所以您出家求道,就是為了了斷生死輪迴之苦,但今日您卻想要舍道歸家,猶如將枷鎖再套回身上,走入牢獄之中。所以貪戀不舍的情執,將會帶您走向地獄之路。」沙門說畢,即還現佛陀丈六金身,光明普照,大地震動,飛鳥走獸皆循光來到佛前,懺悔過往的罪業。於是佛陀大眾說了一首偈語:
  「如樹根深固,雖截猶復生;愛意不盡除,
   輒當還受苦。獼猴如離樹,得脫復趣樹;
   眾人亦如是,出獄復入獄。貪意為常流,
   習與憍慢井;思想淫慾,自覆無所見
   一切意流衍,愛結如葛藤;唯慧分別見,
   能斷意根源。夫從愛潤澤,思想為滋蔓;
   愛欲深無底,老死是用增。」

比丘見到佛陀光明瑞相,又聽到佛陀所說的偈語,不禁慚愧汗顏。於是,比丘恭敬頂禮懺悔,不再起諸惡念妄想,並且一心思惟佛陀教法,當下即證得羅漢果諸天人眾亦聽聞佛陀說法歡喜不已,所以散花供佛,同聲贊嘆佛陀無量功德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三


省思


--------------------------------------------------------------------------------

《四十二章經》雲:「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本為生死輪迴之根,欲脫輪迴之苦,當先斷除情愛枷鎖。倘若不能透得此門,則終日勞碌,難有成就,猶如水上落葉,隨波逐流,一旦情浪翻至,又復沉沒生死苦海修行之人但舍情愛執著,將其轉化為對無盡眾生菩薩悲心,於種種方便化導中,自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菩薩行願。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