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醫神事:孫思邈

http://www.xuefo.com/user/心源/孫思邈.jpg" border="0"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中國古代神醫孫思邈

孫思邈,京兆東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我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自幼聰穎好學,七歲讀書,日誦千餘言;及長,通曉諸子百家之說,尤善談老子莊子並兼好佛家經典被人稱為「聖童」。他看到百姓非常貧苦,很多人因缺醫少葯得不到及時救治而死去,於是立志學醫,扶危濟急,救助百姓他在太白山潛心修道,精研醫術,在深山老林中了解到許多中草葯的特性,積累了許多葯方,撰寫了《千金方》行傳於世,被後人尊稱為「藥王」、「真人」。

後周宣帝、靜帝請他出仕,後來隋文帝他做國子博士,他都推辭不受。他常常對親近的人說:「再過五十年,當有聖人出現,那時候我才能幫他救濟世人。」到唐太宗即位,下詔延請孫思邈太宗見他仙風道骨,容顏甚少,感嘆道:「所以說,有道之人真是令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要授他爵位,他堅決推辭不受,只願修身養道,濟助蒼生。唐高宗請他做諫議大夫,也未被允。他隱於山林,親自採制草葯,為百姓治病不取分文,救助人不計其數。當時的名士宋之問、孟詵、盧照鄰等都以待師長的禮數來尊敬他。

盧照鄰曾向他學習修身之道、天文、醫術等,是當時著名的「仙宗十友」 之一。他向孫思邈請教:「名醫治病,它的道理如何呢?」孫思邈回答說:「善於順應天道規律的人,必然可以參政於人事;善於對人體了解透徹的人,也必須要以天的道理為依據。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猶似輪轉。天道之氣和順而為雨;憤怒起來便化為風;凝結而成霜霧;張揚就是虹霓。人也相對應於四肢五臟,晝行夜寢,呼吸精氣,吐故納新。這就是人身自然規律陰陽之道天人相應,天人相通,人身陰陽自然界並沒什麼差別人身陰陽失去常度時,身體表面會出現各種不正常狀態,根本原因卻在形體內。天地也是如此,星辰偏離軌道飛行,日月的運行出現錯亂,寒暑異常,江河乾涸,都是因為偏離天道規律良醫治病,用葯疏導,用針劑拯救;聖人濟世,用道德調和,用政事輔助,使一切歸於天理正道。所以,人體可以調節,天地有可以消除的災。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他指出良醫:「要以濟世救人為懷,不求名利祿;行事果斷,且用心要細;心智要圓活,行為要方正;不為利回,不為義疚。」

孫思邈把醫德規范放在從醫的首位,指出學醫的動機要純正,必須具備「人命至重」和「志存救濟」的高尚醫德。提出「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他還寫道:「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因此把自己的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他本人也是以德修身,以身作則,他將常見的疾病葯方,刻在石碑上,立在住所路旁,讓人自己照方治療,不取分文。

孫思邈善參天地與人質的同一性,提出做人要以修身、養德為第一要旨。他的學生向他請教修身養性之要,他回答說:「天有盈虛,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濟也。故養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為本,故士無畏則簡仁義,農無畏則墮稼穡,工無畏則慢規矩,商無畏則貨不殖,子無畏則忘孝,父無畏則廢慈,臣無畏則勛不立,君無畏則亂不治。是以太上畏道、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孫思邈認為做人要恪守天道,修德積善。廣積善德、心地善良,福澤自然長久,必然身心健康長壽;性既為善,內外百病皆不生。如果心性不善,即使吃靈丹妙葯也不長壽;如果違背天理行事,什麼葯也無濟於事。所以做人最重要的是修德。

唐代魏徵等人受命編修齊、梁、周、隋等五代史,恐怕有遺漏,多次向孫思邈請教。他用口傳授,就象親眼所見一樣,人們都感到很奇異。東台侍郎孫處約,曾經帶著五個兒子孫侹、孫儆、孫俊、孫侑、孫佺去拜見孫思邈孫思邈說:「孫俊應當首先顯貴;孫侑應當顯達得較晚;孫侹的地位最高,災禍出在執掌兵權上。」後來都象他說的一樣應驗了。太子詹事盧齊卿,小時候向孫思邈請教人倫的事情孫思邈說:「五十年後,你的官職可達一方諸侯之長,我的孫子會成為你的部下,你應當自律自重才是。」盧齊卿後來做了徐州刺史孫思邈的孫子孫溥,果然是徐州蕭縣的縣令。他當初對盧齊卿說這話的時候,孫溥尚未出生,而他已預先知道了孫溥的事情孫思邈通曉古今,一生好道修道,善於推算天文歷法,很多事先知先覺,在他身上發生了許多神奇的事情

太宗孫思邈「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他的修煉故事善行一直流傳至今。其實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中,遵循天理,堅守道德都是人們應時時記取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