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舍宅為寺,德蔭子孫歷代昌

宋朝范仲淹江蘇吳縣人,二歲時父亡,母親因家貧無力謀生,只好帶著他改嫁。及長,知此事後,即泣別母親,寄居佛寺苦讀。也因此善緣,范公從小就聞佛正法,守持凈戒,並刻苦自勵、發憤精進。長大為官後,非常篤信佛法,且樂善好施、廣修眾福。凡是他為官時所蒞守之處,必定修建寺院恭敬僧眾,帶動地方百姓信奉三寶,於興崇佛法上不遺餘力。

一、窖金捐寺

范公年少在寺院讀書時,曾在寺中地窖發現很多藏金,但他不為藏金所迷,仍然掩蓋如初,一毫不取。等到為官富貴時,才告訴寺里僧人,取出藏金來修建寺院。范公鎮守河東時,無意間獲得舊經「十六羅漢因果識見頌」一卷,為藏經所未錄,即將此經贈給慧哲法師流通於世。

二、舍宅為寺

晚年又將自己舍宅改為天平寺,延請浮山遠禪師住持

三、廣置義田

范公出將入相幾十年,一生廣修福田行善積德,並設置義田贍養一族三百戶貧寒子弟。

四、風水寶地不自私享,捐為學堂廣植人才

聽地理家說他在蘇州南園的住宅風水極好,後代必出公卿;他即捐出來作為學堂,以便蘇州子弟能在此受教育,將來得貴,也算為國家培植人才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范公後世家族卻興旺了八百年!范公的四個兒子不但貴為官卿、道德極高,且能遵父舍財濟世之風;其後代子孫在朝為官者亦屢出不絕,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蔭。世人若想後代子孫昌綿久遠,當學范公積善造福之方。


[附]:


范仲淹——窖金捐寺


大家都聽說過《岳陽樓記》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詩的作者就是一代名臣范仲俺。
范仲淹先生自小就是在寺院中讀書長大的。

在他身上有一段著名的窖金捐寺的典故

范仲淹少年寺院讀書時,家境很窮,窮到什麼地步呢,他煮一鍋粥,等粥冷卻後,再拿刀把粥給切開來,一餐只吃一塊,稱為劃粥為食,可以看出,他的物質生活有如此艱難。

但就是在如此堅苦的情況下,發生了一件事:

一天晚上范仲淹正在月下讀書,可能也沒吃過晚飯,寺中長老見到了,很心疼他,就拿出一塊麵餅悄悄地放在石桌上走了,當時范仲俺大概得了讀書三昧,入了正定了,也沒發現。這時,忽然,他聽到一陣「吱吱」的叫聲,才發現一隻老鼠竟叼起他的麵餅拚命的跑,鑽到一棵紫荊樹下范仲淹趕忙放下書,一路追來,又好奇心起,就拿來鐵鍬去挖老鼠洞,掘開黃土後竟發現下面有一塊石板,他將石板掀開,只見石板下竟全是燦燦的金元寶

誰見這個能不動心啊,當時又沒有別人在傍邊,家裡又那麼窮困,但他一分一厘也沒拿,把石板蓋好,重新埋上,直到他日後功名成就做上大官這件事一直在他心底藏了幾十年。

幾十年後,有一天,當年范公讀書的寺院醴泉寺在一大火中被燒毀,寺院長老派人前來求助。范先生想起當年的情景,寫了一張紙條,讓來人交給長老。上面寫著:荊東一窯金,荊西一窯銀,一半修寺院,一半贈僧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