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說故事》:因果報應類

簡介:
印光大師(1861—1940),二十一歲出家於終南山蓮花洞寺,次年受具足戒,遍參南北叢林歸心凈土宗。後隱居終南,又去普陀閉關,朝夕念佛,深入大藏,幾達三十年,韜光養晦。
五十二歲時,徐蔚如、高鶴年二居士取其文刊行於《上海佛學叢報》,之後搜集大師文稿,刊為《印光法師文鈔》廣為流通,名聲大震。大師並創辦南京念佛放生道場佛教慈幼院、上海弘化社。
一九四○年初四日早一時三十分,由床上起坐雲:「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言訖,即大聲念佛。二時二十五分,起立說:「蒙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說完即坐椅上,端身正坐,口唇微動念佛五時,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示寂。
百日荼毗,拾得五色舍利珠百餘顆,精圓瑩澈,光芒四射。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共一千餘粒。佛教界盛傳印光大師是西方三聖之一——大勢菩薩化身
《印光大師說故事》(又名《靈岩故事》),為《文鈔》中所有感應故事,分門別類,彙編成冊,以作教理之輔證。所謂「理論猶須證據事實勝於雄辯」也。

《靈岩故事

總 序

佛法流傳至今,已二千餘年,弘法大士為我們留下了無以計數的珍貴法寶。然欲一一深入,實非今人之所能。縱然窮其畢生精力,亦難窺其全貌。故有識之士,無不擇其法緣,一門深入。而末法之今日,因感嘆於「生死海深,菩提路遠」,故有心智士,大多用心凈土一門,以此自行化他,同歸凈域。故整理、研習、熏修凈宗法寶,自成今人之所需。凡凈宗之要典,如曇鸞大師往生論注》、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五部九卷、蓮池大師彌陀疏鈔》、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印光大師《文鈔》等,無不為人所關注,廣行流通,習以成風。此即「時機愈下,凈土愈昌」之明證也。時有 慧凈上人系統整理、編著、演說曇鸞善導一脈之寶典,蔚然成林。其宏開凈宗,功不唐捐,歸者如潮。余後之古疏,則因融通之故,理多高深,難契時機,故隱而不暢。如宗教通攝之《彌陀疏鈔》,因其「廣大精微」而漸隱。雖不乏研修之士,終難普應群機。《彌陀要解》雖「直捷要妙」,為時人所喜樂。因以台釋凈,玄理迷人,若無知識引導,亦難得其實益。所謂執於理性,失卻寶珠也。如是未契彌陀大願,偷心豈易死哉;縱欲寶此一行,終難落於實處。唯有近代印光大師《文鈔》,可謂融通古今,深入淺出,為今人學修之最好指南也。任何種根機,皆無高深之嘆,可入念佛一門大師影響之深遠,可用無遠弗屆來形容。一部《文鈔》,風行天下,凡凈業行人,及有識之士,無不視為圭臬。然而《文鈔》之磅礡,實非初機淺學所能通入。故欲得其要,亦非易事。以致流通雖多,仍是研修乏力。如是實有負大師應化之苦心也。今甘冒愚誠,選其精要,編輯《靈岩遺旨》、《靈岩法要》、《靈岩故事》叢書,從廣略二途、理事兩面,別顯大師思想,以此普利一切,暢大師無盡之悲心。
《靈岩遺旨》,旨在全面疏理大師思想,不論世出世法,通途特別,一併顯彰。因編排有序,脈絡清晰,故於《文鈔》,易得其要。如人之有眼,可環顧四野而明辨方向也。
《靈岩法要》,即依《遺旨》精選而成。以《遺旨》雖為選編,對於初學,仍難免有浩瀚之嘆。今去其繁復,擇其精義,編成《法要》。並於緊要處,略加案語,引相關祖師法語以互通,資其詳解。如是既可善契大師之法要,又可通觀凈宗祖師之同一開示廬山風貌,瞭然於胸。往生一事,自可如操左卷而取故物也。
《靈岩故事》(又名《印光大師說故事》),即將《文鈔》中所有感應故事,分門別類,彙編成冊,以作教理之輔證。所謂「理論猶須證據事實勝於雄辯」也。為顯事例中隱含之理,略附大師相關法語,以資說明。如是以事顯理,以理明事,理事相資,以啟吾人之信心,開吾人之正智也。
三書有廣有略,有理有事,盡可各取所需,而同得其益。如是者,三根得以普被,利鈍盡可全收矣。《文鈔》因此而廣被,如是與善導法脈自可交相輝映,光照大千。所謂彌陀坐視於南面,勢至輔弼於側翼,法門隆盛眾生有福矣!
釋智隨 謹記
二○○七年三月

《靈岩故事

別 序

《印光大師說故事》《靈岩故事》:即印光大師《文鈔》中所講「因果報應三寶加持念佛往生」等深有啟發感應事例也。
所謂「感應」者,即因緣果報也。感即是因,應即是果。以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故以善感者,得福果;以惡感者,得苦果;以四諦感者,得聲聞果;以六度萬行感者,得菩薩果;以念佛感者,得往生佛果。擴而充之,整個佛法,所有因果修證之事理,無一不是感應之徵也。感應之道,如叩鍾然,叩之大者大應,叩之小者小應,無有不應者。然或有修學多年,自覺不見感應者,其故何在?實則並非沒有感應,只是感應之跡,隱顯不一,不為常人所知。《文鈔》言:
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
顯感顯應者:現生竭誠盡敬禮供養,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及業消障盡,福增慧朗等。
冥感冥應者: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消障盡等。
冥感顯應者: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
顯感冥應者:現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跡,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臨,業消障盡等。
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禍為福等。
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
了此,則知功不虛棄,果無浪得,縱令畢生不見加被之跡,亦不心生怨望,半途而廢。感應之道微妙難思。略書梗概,以勖來哲。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縱令心不諦信,致誠未極。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
故知:修學佛法者,無有不蒙感應也,只是見與不見否。如日光高懸,無不蒙照。盲人雖不能親見日光,而依舊蒙其光照,只是日用而不知。
感應之道,有隱有顯,有近有遠。智者能明其隱者遠者,常人僅能見其顯者近者。是故智者,雖未見有應,仍能依理行事;愚者,不見感應,則難信其理。故感應之跡,於上智固可攝化,於下愚更有實益。如是藉事而明理,依理而行事,則無論何人,皆可得佛法之實益也。下至趨吉避凶,遠禍得福,上自超凡入聖往生成佛,皆可任己所求,感而遂通。
古往今來,世出世間,種種感應之跡,罄竹難書。散於各書者,何止千萬;匯聚成冊者,亦難計數。《印光大師文鈔》是一部學修之藏書,既有理論的深入闡發,又有事例之大量實證。其理論之要已略顯於《靈岩遺旨》、《靈岩法要》二書中,今將其種種感應事例匯而成冊,以為理論之確證。因其文少易見,事顯理明,一見一聞,或可收神奇之效,開信仰之門,助往生之益。共收一一四則,大分八類:
一、因果報應類(十四則):因果佛法根本,通於三世,熟有先後。因其幽微難測,未深入佛法者,多難信之。古往今來,種種因果報應之跡,時有所聞,但觀其跡,自可深信其理,佛不妄語,豈欺我哉!所選十四則,有現世現報者,有來世得報者,有多生受報者。如是眾例,顯因果真實,輪回不虛,果報自然,絲毫不爽。明乎於此,則知:「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二、戒殺護生類(十一則):明信因果者,自知萬物有靈,同具佛性,愛而護之,理當如是。人存此心自然感動天地,神而護之,自他同得利益,免受傷殘之苦,同得倫常之樂。進而法緣廣結,同生西方,則可謂真實究竟之放生護生也。所選十一則,有因行不同,果報迥異者;有見母變豬,終不吃肉者;有代母懺悔,感其吃素者;有聖現神通,勸戒止殺者。種種啟迪,以示吾人,戒殺護生,吃素念佛,同生西方矣。
三、尊師重道類(四則):尊師重道,可謂佛法修行之根本。世間學問,一才一藝,尚不離師,況無上佛道乎?因人聞法,因法悟道,因道修行,因行成佛。是故經雲:「善知識者,是大因緣。善知識者,是奇特法。」《華嚴經》雲:「善知識者:如慈母,出生佛種故。如慈父,廣大利益故。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故。如教師,示其菩薩所學故。如善導,能示波羅蜜道故。如良醫,能治煩惱諸病故。如雪山,增長一切智葯故。如勇將,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濟客,令出生死瀑流故。如船師,令到智慧寶洲故。」善知識之重要,以此可知。所選四則,有世間學者,有佛門求道者,無一不竭誠恭敬,而得實益。是知:無論世出世間恭敬方得實益。所謂「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故大師常言:「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四、虔誠修持類(九則):佛法不僅僅只在口說,更重於實行。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今不如古者,大多流於言談,不能實行其道也。若能如實而行,自可得佛法利益。所選九則,有悔而護法者,有嚴正服人者,有宰官念佛者,有精勤化他者。如是眾例,示佛法貴在篤行,不在空談。任何行人,擇其相應之法,不論時處諸緣,只要依教奉行,皆可得佛法利益
五、三寶加持類(九則):三寶苦海舟航,長夜明燈,度生寶筏。凡恭敬三寶虔誠侍者,自有三寶加持,善神護佑,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以此而生信,即可深結佛緣,進趣菩提,志生西方矣。所選九則,有倖免於難者,有助其勇猛者,有降伏毒龍者,有指歸念佛者。如是眾例,無一不顯示三寶功德不可思議。歸敬三寶,仰憑於佛,即為吾等出離生死苦海之強緣也。
六、自力警策類(九則):佛法雖廣,宗旨唯一,即生死解脫。然生死解脫自力他力之別,自力修行以戒定慧為本,難如登天,非末法多障眾生之所能修。經雲:「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然人多執於自力,不仗佛力。若能深觀自身業力之深,自力修行之難,自必死盡偷心,專志凈土。綜觀古今可為今人警策者何止千萬。所選九則,有古之名噪一世者,亦有今之顯赫一時者。或參禪,或學密,其修行不可謂不高,而其結果,不能不令人心怵。如是高超人士,尚難了脫,況吾等具縛凡夫乎?自力不足恃,他力必須歸,以此可知矣。如大師所言:「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
七、念佛感應類(三十二則):念佛一門易行疾至,圓頓直接,有現當二益。當益固在往生成佛,現益亦自無量無邊。消災免難、逢凶化吉、增福延壽等,隨處可聞。所選三二則,念佛一四則,念觀音一六則,其它二則。以此可知,佛事門中,有求必應,有感必通。《文鈔》所選感應以念佛觀音居多,實因西方三聖與此土眾生最為有緣故。然世人多求於現世果報,故於大慈大悲廣大靈感觀音菩薩,尤為信仰大師常勸人念佛一萬之餘,念五千觀音即是基於此,以攝化於念佛信仰不深之人。實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中,包含了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經咒功德,所謂「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故凈業行人,凡欲消災、免難、求子等世間利益者,不必另修他法,只管念佛自得其益。如大師所言:「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也。
八、往生記實類(二十六則):現世利益小,往生利益大。人能念佛,既可現生增福增慧,更得臨終往生凈土。然現世利益,或可親見,往生一事,超越凡情,愚痴凡夫,殊難信入。縱有經論為證,疑惑亦難頓消。然理雖難明,事則易見。若藉可見之實事,即可除疑增信,安穩念佛矣。所選二六則念佛往生事例:有出家人,有在家人;有立志苦修者,有煩惱纏身者;有平生念佛者,有臨終遇緣者;有坐脫立生者,有病魔纏身者;有人類,有異類。如是眾機,雖行業各異,遇緣不同,因念佛故,通得往生,顯念佛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但稱佛名,莫不往生」之奇勛。誠如大師所言:「凈土法門,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發切願、至誠懇切念佛聖號,無一不於現生臨終往生者。」理論猶須證據事實最能說話。觀如是眾機之往生,無信者自可倍增信心,有信者宜當勇猛念佛矣。
今將《文鈔》如是種種感應事例匯集成冊,依序分類編排,並選大師相關法語附於各章前後,事理融通,資成凈業,或可助顯大師恩德於萬一也。
釋智隨 謹記
二○○七年十一月

《靈岩故事
壹、因果報應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編下.因果實證

1、所殺之人 報怨為子
民國八年,北通州王芝祥,字鐵珊,一子很聰明,很孝順。大子有神經病,鐵珊心中望此子承繼家聲。二十一二歲,已娶妻,生一女。一日,病重將死。鐵珊痛極,呼之曰:「某某,汝既來為我兒子,為何此刻就要去?」其子瞋目,作廣西口音曰:「我哪是你兒子我就是第十四個人。」說畢,即死。先鐵珊在廣西作兵備道時,計殺降匪頭首十三人。先用極愛厚之法以安慰之,請其吃飯,尚請有大名之人作陪,每人犒洋二十四元。雲:「日間甚忙,來不及與汝詳談,到晚間來,當與汝等各安職務。」此十三人,不知是要殺他,反拉其厚友同去,意欲以己之情面,求其亦派彼一好差事。至晚去,則進一門一門,伏兵於華廳。其人既來,鐵珊抽佩刀砍,則伏兵同出殺之,得十四個屍首亦不知是何姓名。豈知其人即為其子,徒用二十餘年教育之勞,至死反瞋目呵斥,不認鐵珊為父。大率世之兒女之因,總不出「討債、還債、報恩、報怨」之四義。此子系汝宿世欠彼債者,債清即去。若還債及報恩者,則可得其孝養耳。(續編上 .覆德暢居士民國 二十三年)

2、富翁子夭 轉身變女
曹崧喬雲:其父讀書時,一同學,乃富翁子,極笨。先生與彼教,彼尚未會,其父聽之,即可背。該富翁子早夭,後見其來,而忽不見,崧喬乃生一女。今已三十一歲,極聰明,讀書絕不費力。初為富翁子,後為同學孫女,人之輪回,誠可畏也。此但換個男女相,全體改變者,當有十之八九矣,哀哉!(續編上 .覆念佛居士書)

3、怨怨相報 終得解脫
清涼山志》載:隋,代州,趙良相,家資巨萬,有二子,長曰孟,次曰盈。盈強,孟弱。良相將終,分家資為二,孟得其上。及良相死,盈盡霸取,止與孟園屋一區。孟佣力以活。後盈死,為孟作子,名環。孟死,為盈作孫,名先。環長,為仆於先,心恨盈霸其業。適先欲朝五台,命環隨往。行至山中,曠無人處,拔刀謂曰:「汝祖奪我家業,我將殺汝。」先疾走,環追之。先入一茅庵,一老僧止之,各與以藥物茶湯。食已,如夢初醒,遂悉前事,感愧悲傷。老僧曰:「盈乃環之前身,霸他之業,是自棄其業也。先乃孟之再來,受其先產,父命猶在耳。」二人出家修道於五台焉。此二人者,宿有善根,故蒙菩薩點化,得有如此結果。今之以殺人為樂者,其後報何堪設想乎?(續編下 .法雲寺放生徵信錄序民二十一年)

4、將軍變豬 夢中求救
翰林劉玉綬,船泊蘇州,夢一偉丈夫求救,自稱宋偏將軍曹翰。因屠江州,世世作豬。此對門屠者,頃所宰第一豬,即我也。祈為救援。醒而果見屠將殺豬,遂買而放之閶門一寺中。凡呼「曹翰」者,其豬皆回首望之。是可為「人變畜生畜生變人」之證。載籍上活閻王小鬼之事甚多。此皆天地鬼神,透露一點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之消息,以警戒世人也。(三編下 .南京素食同緣社開示法語丙寅七月)

5、曹操變豬 見者出家
漢獻帝時,曹操為丞相,專其威權。凡所作為,無非弱君勢,重己權,欲令自身一死,子便為帝。及至已死,曹丕便篡。而且屍猶未殮,丕即移其嬪妾,納於己宮。死後永墮惡道,歷千四百餘年,至清乾隆間,蘇州有人殺豬出其肺肝,上有「曹操」二字。鄰有一人見之,生大恐怖,隨即出家法名佛安。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事載《凈土聖賢錄》。(增廣上 .與衛錦洲居士書)

6、虧空常住而為
唐北台後黑山寺僧法愛,充監寺二十年,以招提僧物,廣置南原之田,遺厥徒明誨。愛死,即生其家為牛,力能獨耕,僅三十年。牛老且病,庄頭欲以牛從他易油。是夕,明誨夢亡師泣曰:「我用僧物,為汝置田,今為牛,既老且羸,願剝我皮作鼓,書我名字於鼓上,凡禮誦當擊之,我苦庶有脫日矣。不然,南原之阜,變為滄瀛,未應脫免耳。」言訖,舉身自撲。誨覺,方夜半,鳴鍾集眾,具宣其事。明日,庄頭報老牛觸樹死。誨依其言,剝皮作鼓,書名於上。即賣南原之田,得價若干,五台飯僧。誨復盡傾衣缽,為亡師禮懺。後送其鼓於五台山文殊殿,年久鼓壞,寺主以他鼓易之,訛傳以為人皮鼓耳。見《清涼山志》。蓋因果昭彰,無能或逃。(三編下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7、徒效王威 反遭大禍
日前接令祖功德史,閱之不勝感嘆。凡為民上者皆肯師法,則天下永久安樂矣。唯有一事,普通人萬不可效法,效之必致大禍。強弩射潮而潮退,乃水神感王之德,故潮不復來。無德之人效之,必致水神興怒,而洪潮湧波,則民居危險之極矣。光緒十二年中秋日,下南五台山,在長安城外,乃觀音老僧降妖龍而開山者,《文鈔》後附有碑記。往北京紅螺山。未動身前,即聞太原洪水災。至九月初至太原,始有人行之小路,因進城以觀其象。系六七月間,一日起蛟水,在城西傍城南流,勢甚洶涌。巡撫某登城看,令開炮。打一炮,一打實時水漲幾倍,順城南流。城門已關,幸未進城。南關為進京大道,街市甚長,沖得房屋樹木牆垣一無所有,成一片新塗田,平平坦坦,無一人不遭此一炮之劫。而損失財物,不知有幾萬萬。可知鬼神敬德非畏威。無德之人當此,只宜領眾懇求,懺悔求勿傷民物為禱。縱令無益,決不至釀成大災也。如再印時,似宜表明此義。庶不致後之居官者遇此,不諒己德,徒效王威,以招禍害民也。(三編上 .覆錢士青居士書一)

8、厚德綿延 子孫發達
昔範文正公視人猶己,視疏若親,視天下為一家,視中國一人。故能自宋初至清末,足一千年,子孫科甲不絕。
長洲彭氏力行善事,於清初以來,科甲冠於天下。其家狀元有四五人。而同胞兄弟有三鼎甲者。以世世奉佛,奉《陰騭文》、《感應篇》。其志固長欲利人,而天固長施厚報也。(三編下 .覆劉觀善居士書二)

9、居心忠厚 慶及子孫
蘇州孝廉曹錦濤,精於岐黃,任何險症,無不著手回春。一日,欲出門,忽有一貧婦跪門外,泣求為其姑醫病。謂家道貧寒,難請他醫,聞公慈悲為懷,定可枉駕為治,曹公遂為往治。曹公歸後,貧婦之姑枕下,白銀五兩,不知去向,想為曹公偷去。婦登門詢之,曹公即如數與之。貧婦歸,其姑已將銀取出,婦大慚愧,復將銀送還謝罪。問:「公何以自誣盜銀?」曹公曰:「我欲汝姑病速好耳,我若不認,汝姑必定著急加病,或致難好。故只期汝姑病好,不怕人說我盜銀也。」其居心之忠厚,可謂至極無加矣。所以公生三子,長為御醫,壽八十餘,家致大富。次為翰林,官至藩台。三亦翰林,博通經史,專志著述。孫曾林立,多有達者。彼唯利是圖之醫,縱不滅門絕戶,則已微之微矣。《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謂餘慶餘殃,乃報在子孫者。本慶本殃,乃報在本身者。餘慶餘殃,人可見之。本慶本殃,乃己於現生,及來生後世所享受者,世人不能見之,天地鬼神菩薩,固一一洞知洞見也。須知本慶本殃,較之餘慶餘殃,大百千萬倍。故望世人努力修持,以期獲慶而除殃也。曹公甘受盜名,救人性命,而善報在於子孫。若自己更能子孫念佛,求三寶加被,令子孫亦各吃素念佛,善報當在西方矣。(三編下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10、敬惜字紙 子孫賢善
字為世間至寶,非金、銀、珠、玉、爵位可比。以金、銀、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無字,則金、銀、珠、玉、爵位,亦無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說不能盡。敬惜書字,福報甚大。宋朝王文正公之父,極其敬惜字紙。後夢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字之勤也,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後生子因名王曾,連中三元,為名宰相。沒後謚文正公,封沂國公。後世科甲聯綿,子孫賢善者,悉由先世敬惜書籍,及與字紙中來。近世歐風東漸,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書籍字紙,即讀書儒士,亦不恭敬書籍,及與字紙。或置書於坐榻,或以書作枕頭。或大怒而擲書於地,或抽解而猶看詩書。不但大小便後,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晨起讀書,亦不洗手。每每以字紙揩拭器物,猶以敬惜為名而焚化之。故致普通人無所取法,而垃圾里,毛廁中,街頭巷尾,無處不是字紙遍地。舟車行人,每以報紙鋪坐處。出外婦女,率用報紙包鞋襪。種種褻瀆,不堪枚舉。以故天災人禍,相繼降作,皆由褻瀆天地間之至寶所致。不知此字紙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以此種至極尊貴之物,視同糞土,能不折福壽而現受其殃,貽子孫以愚劣之報乎?(續編下 .普勸敬惜字紙尊敬經書說民二十四年

11、喜寫草書 子孫早夭
書信一事,關系甚重。若常用草體,或成習慣,久久或致誤事。馮夢華厚德君子,其子與孫皆死亡。前年過繼之孫,又復死亡。只一一二歲之曾孫,以為其後。而一家之中,寡婦五人,亦可謂景況凄慘矣。豈天特酷待厚德之人乎?緣此老一生,喜寫草書。與人信札,非用盡心力,按文義推測,則不識者多。其中難免有誤,以故致受此報也。汝學醫,若習慣過為潦草之書,後來或於醫方亦用此套,則危險之極。光故為汝母說,令勿學此派也。實懼後來誤事,非僅以不恭為檢點也。(三編上 .覆志梵居士書二)

12、人有實德 天有奇報
乾隆辛巳,豫省黃河潰決,陸地水深丈余,民間廬舍,半被淹沒。陳留縣有曹姓者,居宅沉沒,已三晝夜,咸謂無生理矣。及水退,牆舍並未崩塌,眷口亦安然無恙。眾問之,雲:「日來唯覺霧氣彌漫,不見天日,初不知在水中也。」有司見而異之,詢其有何善行。曰:「每年租課所入,除衣食足用外,盡以濟鄰里之貧乏者,至今未嘗少替。」已歷五世,百有餘年矣。憲司俱賜匾額,以嘉其異。水固無情,而有鬼神護佑,雖全體淹沒,而未見其水。是知:人有實德,天有奇報。彼剝削百姓脂膏,以求子孫富貴者,率皆滅門絕戶。而其神識,當永墮惡道,無有出期,可哀也已。是以欲救世人,非極力提倡因果報應,斷斷不能收實效。(三編上 .覆潘對鳧居士書三)

13、陽間犯過 陰司有記
蕅益大師見聞錄》,載湖北一生員,權理五殿閻羅王事。一夜陰間,見一簿,載其妻盜殺鄰雞,連毛一斤十二兩,因折其簿角記之。醒問其妻:「何得盜殺鄰雞?」其妻不承認。曰:「汝還瞞我,陰間簿上已載,汝盜殺鄰雞,連毛一斤十二兩。」妻言:「院中曬東西,雞來吃,以物擲之,即死,尚未動。」令稱之,果一斤十二兩。令持雞,並一雞之價錢以還,為彼說其來歷,祈勿見怪。其夜入陰視簿,則折角仍舊,一字已無矣。(續編上 .覆某居士書)

14、業通三世 熟者先報
因果之事,重迭無盡,此因未報,彼果先熟。如種稻然,早種者早收。如欠債然,力強者先牽。古有一生作善,臨終惡死,以消滅宿業,次生便得富貴尊榮者。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親王有勢力,往募,所捐無幾,憤極,以斧於舍利殿前斷其手,血流而死。實時,其王生一子,哭不止。奶母抱之遊行,至掛舍利塔圖處則不哭,離開又哭。遂將其圖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則永不哭。王聞而異之,遂使人往育王問其僧,則即於其子生日,斷手流血而死。彼王遂獨修舍利殿。及年二十,寧宗崩,無子,遂令彼過繼,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此僧之死,亦屬慘死,使無常哭不止,見舍利圖則不哭,人誰知此子,乃此僧斷手慘死者後身乎?此事載《阿育王山志》,光於光緒二十一年,拜舍利數十日,看之。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決不疑因果有差,佛語或妄。不明理,守死規矩而不因果復雜,遂致妄生疑議,總因心無正見故也。如所說念佛之人,有三寶加被,龍天護佑,此系一定之理,斷不致或有虛妄。然於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種不合理之疑議也。昔西域戒賢論師,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國。由宿業故,身嬰惡病,其苦極酷,不能忍受,欲行自盡。適見文殊普賢觀世音菩薩降,謂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國王,惱害眾生,當久墮惡道。由汝宏揚佛法,故以此人間小苦,消滅長劫地獄之苦,汝宜忍受。大唐國有僧,名玄奘,當過三年,來此受法。」戒賢論師聞之,遂忍苦懺悔,久之遂愈。至三年後,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說其病苦之狀。其說苦之人,哽咽流淚,可知其苦太甚。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將謂戒賢非得道高僧。或將謂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慘病,佛法有何靈感利益乎?(續編上 .覆周頌堯居士民國 二十年
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樂,眾生之所以墮地獄,永受輪回劇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凡人慾治身心,總不能外於因果。現在人徒好大言,不求實際,輒謂因果小乘法,實為大謬。詎知大乘小乘,總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生滅四諦,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小果,是證阿羅漢果。大因,是修六度萬行;大果,是證究竟佛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未之或爽也。所以不獨世間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薩佛,亦不因果之外。若謂因果小乘,則菩薩佛,亦是小乘矣。其言之狂悖可知矣。
——三編下.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