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青史的佛門弟子:林則徐

uploads/content/2022/may/13860cdab094f9208a8098d9b0e1f0ac.jpg" border="0"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稍懂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林則徐公元1785~1850年)是晚清愛國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曾擔任江蘇、陝西巡撫、署理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署理陝甘總督、雲貴總督,功勛卓著。是我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鴉片戰爭時的著名抵抗派領袖,禁煙運動的傑出先驅。這位「歷官十四省,統兵四十萬」(林公晚年自刻印章語)的封疆大吏,還是一位虔誠佛門弟子呢!對此,恐怕知之者就甚少了

在他身上,縈繞著佛家悲天憫人的情愫,其愛國佑民、英勇抗擊侵略者的氣概,體現了菩薩入世利生「我不地獄,誰入地獄」的奉獻精神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1785年8月30日出身於福建侯官(今福州)一個比較貧寒知識分子家庭三歲即在其父林賓日辦的私塾學四書五經,七歲開始習八股文,十二歲便以第一名成績通過府試,十九歲通過鄉試成為舉人。可見他從小即接受了正規的儒家思想教育,以後為了生計,一邊學習,一邊教書,並曾應廈門海防同知房永清之邀任司書。後遇福建巡撫張師誠,深受賞識,在其幕府輔佐四年。由此社會閱歷漸廣,看到港口廈門等地社會風氣敗壞,嫖竊成風,鴉片走私及吸毒現象嚴重,深感厭惡,並寓志治理。張師誠奉佛尤謹,曾輯《徑中徑又徑》一書,勸策行人專修凈業,多切至之語林則徐自然深受影響,在他二十三歲公元1807年)時,曾手書當時佛教界最流行的《佛說彌陀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和《大悲咒》、《往生咒五種經咒,共貯一函,上題「行輿日課、凈土資糧」八字,作為每日必誦的功課

其經本只有四寸多長,三寸多寬,每面六行,每行十二字,以便於隨身攜帶。所書經咒,筆力遒勁,字跡工楷,端嚴秀美,一絲不苟,足見其對佛教虔誠恭敬。(林公逝世後,後人將其合訂為一冊,題為《林文忠公手書經咒日課》,1987年7月,中國佛教協會將此書影印流通。)

1811年,林則徐考取進士,後授編修,在翰林院十年,得以接觸國家機要檔案、各地奏章等。目睹茫茫九州漕運不修,江河泛濫,民變叢生,而朝野上下貪官污吏吸毒成嗜,謊報政情,粉飾太平,十分義憤,便時時留心政事,圖謀革新之道

1820年後的18年,林則徐翰林院出任地方要職,歷任江南道、杭嘉道監察御史,兩浙鹽運使,淮海道、江蘇、陝西按察使,河南、湖北、江寧布政使,河東河道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他向友人表示決不與那些「利祿之徒」同流合污,要做一個清正廉明的好官。他不僅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例如每出行便發出傳牌:「不許在各驛站索取絲毫,該州縣亦不必另雇轎夫迎接。」「所有尖宿公館只用家常便飯,不必備辦整桌酒席。」

任內清廉自好,勤於職守,循法秉公,厲行改革。對「洶洶將變」的災民,反對調兵鎮壓,而是儘力救災放賑、設義倉、貸牛、為民請命等,極大地緩和了社會矛盾。在修水利等方面,認為「河工尤以杜弊為先」、「賦出於田,田資於水,故水利為農田之本,不可失修。」因此,他任職一處都比較注重開墾荒地,興修水利,造福人民。如在新疆,兩三年裡即組織開墾近百萬畝荒地,推廣「坎井」以利灌溉。為此老百姓將「坎井」改名「林公井」以志紀念。虎門銷煙後,被遣戍新疆赴伊犁的途中,他猶念念不忘國家民族的安危,他在詩中寫道:「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關山萬里殘宵夢,猶聽江東戰船聲」、「正是中原薪膽日,誰能高枕醉屠蘇」,並仰天而問「白頭到此同休戚,青史憑誰定是非?」在他身上,縈繞著佛家悲天憫人的情愫。由於他清廉幹練,興利除弊,被老百姓譽為「林青天」。

  在宗教信仰及其活動方面,林則徐除在日理萬機和戎馬倥傯中,堅持「行輿日課」,不廢誦經念佛外,在《林則徐日記》中還可以查找到不少他供佛禮佛、求佛祈雨、寫經贈友、忌日持齋、興辦佛事的記述。例如:

嘉慶十八年癸酉(公元1813年),林公供職翰林院,在《癸酉日記》中載:「清晨,焚香叩頭,齋心默祝」、「早晨,佛前供湯丸」 的記述。。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公元1816年),林公奉派充任江西鄉試考官,在《丙子日記》中有「游龍泉寺,……在座食齋」、「望見廬山五老峰,巳刻至東林寺」,並瞻仰了該寺文物碑刻。

嘉慶二十四年乙卯(公元1819年),林公奉派充任雲南鄉試考官,在《己卯日記》(又名《滇軺紀程》)中記述,由京赴滇沿途參拜的佛寺有:河北安肅慈航寺、正定大佛寺、趙州古廟金山寺、湖南沅陵留雲寺,有時乾脆住在寺里。7月27日到達雲南嵩明縣時,「有寺曰海潮,適大雨如注,未得登眺為憾!」

道光二年壬午(公元1822年),林公任署浙江鹽運使,在《壬午日記》中有「寄慶蕉園制府一稟,附交所書《心經》一紙」、「詣(杭州)吳山海會寺(觀音大士前禱雨」、「黎明,赴海會寺恭送大士返山」、「詣吳山各廟行香」的記述。這一年參拜的佛寺有:杭州開化寺、鎮江焦山定慧寺,會見了該寺方丈巨超。

道光三年癸未(公元1823年),林公擔任江蘇按察使,《癸未日記》中記述了再次參拜焦山定慧寺以及揚州高旻寺情況

道光四年甲午(公元1834年),林公擔任江蘇巡撫,在《甲午日記》中記述了參拜常熟虞山清涼寺、興福寺、南京妙相庵、古林庵、清涼清涼寺的情況

道光五年乙未(公元1835年),林公署理兩江部督,在《乙未日記》中,六月十九日條有:「(觀音大士神誕,黎明詣元妙觀行香,仍默禱雨澤」,九月二十六日條有「先資政公忌辰,(按:林公父賓日公逝於道光七年該日)持齋」。此外還有「又至元妙觀詣大士前行香,以是日乃大士顯靈之期。辰刻,甘霖大沛,至亥刻約有三寸許」;「又詣元妙觀,向大士神前暨正殿、雷祖殿謝雨」;「辰刻,跪送大士還光福(寺)」的記述。這一年參拜的佛寺有:無錫惠山寺、鎮江金山寺、觀音寺、三至焦山定慧寺,再次會見了年已七十九歲的退院方丈巨超法師,這位老僧還是一位詩僧,「出詩鈔相贈,詩亦清售」。

諸佛菩薩中,林公最崇敬的是觀音大士,除多次向大士行香、祈雨外,道光十八戊戌(公元1838年),在擔任湖廣總督期間,還在督署內建了觀音廟,每日行香設供。在《戊戌日記》中,即有詣署中大士前行香,「大士神誕,黎明詣本署廟內設供行香」的記述。此外,林公擔任江蘇巡撫時,還為蘇州觀音廟題寫了一副充滿佛性對聯,聯雲:

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暘而暘,祝率土豐穰,長使眾生蒙樂利;

諸善信願登覺岸,說法非法,說相非相,學普門功德,只憑片念起修行

此聯頗能反映出林公慈悲濟世的佛化心襟。

在《林則徐詩集》中,也有不少反映林公參禪誦經、弘揚佛法、贊揚佛子、以佛詠景、以禪喻詩以及和佛教界人士交往的內容

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春,有七律《潘雲浦封翁奕雋八十壽詩》中有句雲:「衣缽祖庭傳再世,旃檀香界話初禪」,看來這位潘翁也是一位佛門弟子,曾與林公一塊說法參禪。

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七月,林公赴雲南考官,路過貴州黃平州飛雲岩,岩上有觀音大士立像,林公立即下車合十參拜誦經,在七古《飛雲岩》中有句雲:「中有古佛立亭亭,苾芻合十朝誦經;催落山泉作鐘磬,秋色滿岩雲有聲。」可見其虔誠心境。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三月,林公與友人同游杭州西湖,有七絕四首,春暮偕許玉年及谷張仲甫應昌諸君游理安寺、煙霞洞、虎跑泉、六和塔諸勝,每處各系一詩,其中富有佛性的詩句有:「佛戒偏宜寬酒戶,詩情都為檢茶經;山僧為道同龕約,惆悵彭宣地下靈。」「足音何必遺空谷,心地從都悟慧根;試證前身羅漢果,三生石上與重論。」「茶夢園時參梵課,幾聲鐘磬翠微中。」

同年五月還有七絕《題天女散花圖》雲:「獨向祇園證凈因,諸天香雨隔紅塵;多生結習難消盡,記取風花未著身。」林公講的是修持中應達到的一種較高境界,既能「證凈因」,又能做到「風花未著身」。

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春,有七古《題馮笏?「紅杏枝頭春意鬧圖」》,有句雲:「三生慧福孰能兼,佔盡韶華頗不廉;悟徹優曇天女散,不如趺坐一枝拈。」林公講的是開悟,而且要像世尊拈花,迦葉微笑」那樣大徹大悟。可見其超然物外、嚮往禪悟境界心情

同年閏三月,還有五古《「頻伽禮佛圖」為海寧朱貞女作》,中有句雲:「不羨比翼群,不作精衛思,獨愛妙音鳥,西方自修持;承顏老病母,稽首人天師;天人有淪謫,凈土無分離;佛香出閨闥,白雲滿罘崽;遙看青蓮花,已出七寶池。」林公熱情贊揚了這位守貞不嫁虔誠禮佛,一心修持佛門弟子。同年五月,還有七律《東阿旅次贈龔暗齋觀察》,中有句雲:「桑下佛緣經信宿,蘆中人影議模糊。」林公把在旅途中邂垢這位朋友,議為是有佛緣。

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三月,有七律《題周相峰大令興峰「湖上謁祠圖」》,中有句雲:「湖山也結甘棠想,香火難忘寸草心;比似圓通禪院里,寶書飛蓋一長吟。」當時林公喪母正在服闋中,請僧人做佛事超度亡靈。可見其充滿孝思。

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林公丁父憂回原籍福州守制時,有七古《題韓雲昉撫部克均「龍湫宴坐圖」》中有句雲:「雁山在郡不能有,康樂枉為永樂守;西來尊者此山開,擲丈雲中玉龍走;涅槃一去蒲團空,但見法雨飛蒙蒙」、「是時公為入定僧,潮音千劫渾不膺;倏然掛杖一撫掌,龍來聽法泉無聲;拂衣笑視佛弟子,且為大千眾生起。」林公把雁盪山大龍湫瀑布喻為西天佛祖擲杖化成的一條玉龍,而且是能夠聽法受化的神龍,把飛濺的水花喻為蒙蒙法雨,使佛理與美景融為一體,以佛喻物詠景想像豐富奇特。

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六月,有七律《次韻酬潘星齋瑩見懷之作》,中有句雲:「懶吟迴避債,倦客且參禪」,表明林公寧願趺坐參禪而不願會見眾多的俗客。

道光五年公元1835年)四月,有五古《題「生公石上論詩圖」》中有句雲:「讀詩如說法,索解入三昧;點頭片石和,挽手兩人對。」林公以禪(說法)喻詩,把讀詩、學詩得其三昧比為「生公說法,頑石頭點。」

道光六年公元1836年)十一月,有七古《齊梅麓彥槐「送古佛入焦山圖卷」》,中有句雲:「金人入夢始有佛,六代造像何紛紛;唐初采經及西竺,供養功德宜精勤。」「齊君種善多善根,古佛顯應成妙因,杉板船輕剪江去,江風不動波澐澐。是日山中佛光現,異雲五色明朝暾;音樂鳥鳴溪澗曉,旃檀香散林巒春。汲來冷泉作清供,曼陀羅雨吹細蘊。我聞八萬四千幻名相,世塵詎著蓮花身。天人感應現則一,剎竿自樹波由旬。為君作歌歌止此,別有靈契君應聞,銅觀音像光福村,在宋出士祈祀殷。雨暘征應紀前志,年久廟圮叢棘榛。前年去年兩禱旱,楊枝滴水蘇吾民。人無饑寒聖人悅,親灑寶翰題遍璘。君如來太湖濱,請依蘭若瞻慈雲。更將貞白摩岩手,一寫裴休贊佛文。」

林公這首詩,實際上也是一篇全面宣傳佛教,弘揚佛法的贊佛文,既闡述了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又贊揚了那位「種善多善根」的齊君,感應佛祖,出現佛光。還建議齊君游太湖時去朝拜那尊「楊枝滴水蘇吾民」的銅觀音。林公曾兩次請至杭州蘇州行香祈雨,極為靈驗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六月,有七絕《潘公甫舍人冒暑游洞庭,舟過鄂州,留之不可,枉三絕句答之》,其一雲:「去年曾對君山碧,天楚東南首重回;誰料杜門老居士,一帆六月剪江來。」林公的這位友人原是一位佛門居士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三月,有七絕《次韻和解筠前輩》,中有句雲:「蠻煙一掃眾魔降,說法馮公樹法幢。」(按:「法幢」為佛教儀仗,林公把堅決打擊英國侵略者比喻佛祖高樹幢,掃蕩眾魔。)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三月,有七律《辛丑三月,室人生日有感》,中有句雲:「遙知手握牟尼串,猶念金剛般若經。」林公原配鄭夫人信佛,故以念佛誦經祝壽。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四月,有五律《次韻答宗滌樓稷辰贈行》,中有句雲:「華嚴誦千偈,信否伏狂魔。」當時林公正赴戍伊犁途中,仍不忘念佛誦經,同時,還期望倚仗佛力降伏「狂魔」,也即指貪得無厭的侵略者。

林公交往的佛教界人士中,既有在家的居士也有出家的詩僧。在詩僧中,根據記述可以肯定有兩位,一位是林公贊譽其「詩亦清雋」的鎮江焦山定慧方丈巨超法師,一位是昆明西山華亭方丈岩棲法師。岩棲法師系林公在擔任雲貴總督期間結識的,兩人過往甚密,林公對其詩甚為激賞,曾為《岩棲詩草》題七言絕句四首。詩雲:

「為助營齋誦法華,潮音散作曼陀花。何其合十參禪後,更擅吟擅手八叉。半偈修持靜掩關,六時鐘磬彩雲間(上人彩雲閣)。個中悟徹詩三昧,硯洗平泉綺語刪。」

「聞道吳剛締舊緣,曾修月斧廣寒天;吾衰退盡生花筆,慚負推敲賈浪仙。前宵吟侶集衙齋,四韻分題各寫懷。最是寒鍾清梵夢,枕邊詩味得來佳。」(昨課五華諸生,以「寒鍾」等題分吟,上人見而有作,余賞其「詩味枕邊回」之句。)

鄭麗生先生校訂的《林則徐詩集》僅收有後兩首,題為《岩棲上人以詩求題,率成與之》。

林公親筆題書的這四首詩,連同吳和甫學使題詞,以後被刻於一塊大理石屏上,岩棲法師圓寂後即嵌於其舍利塔,以當塔銘。今塔已毀,詩屏猶存。近年華亭寺已將該屏嵌於新建的藏經樓左側牆壁上,供遊客觀賞。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秋,林公在雲貴總督任內,以頻年積勞,舊疾複發,奏請開缺回籍調理,已蒙恩准。因宦海浮沉多年,深感仕途險惡,加之相依為命的鄭夫人於上年十月病逝於昆明,他本人年邁多病,因而萌發了看破紅塵,歸隱寺院的意向。離滇前有《袁午橋禮部甲三聞余乞疾寄贈,依韻答之》七律三首,其中一首雲:「身似閑僧退院初,維摩丈室暗踟躕。養病只合頹然卧,懷舊真慚跡也疏。但得支公憐病鶴,肯同趙壹賦枯魚。願君早擁南天節,或許相逢退食余。」

此詩首聯,林公把自己比為「退院」(即卸去方丈領導職務)初期的「閑僧」,「維摩」即維摩詰菩薩名,林公在書齋中供佛或掛有菩薩畫像,故稱「維摩丈室」。

第三聯的「支公」即東晉著名高僧支遁,曾養鶴,「病鶴」為林公自喻。《枯魚賦》典出《南史》「文學傳·卞彬」,傳因屢以直言忤帝,雖有才幹仍被署數年不得仕進,乃擬趙壹《窮鳥》作《枯魚賦》,自傷不遇。林公這兩句詩表明其心跡中:只要有某位高僧大德慈悲心,憐其病衰,願意引度,他寧可追隨遁入空門,也決不肯再像趙壹、卞彬那樣熱衷仕途了。

此外,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林公家福州石山積翠寺重修完畢,林公應寺僧要求,曾撰寫了《重修積翠寺記》。

  從以上《林則徐日記》和《林則徐詩集》的擇要例舉中可以看出,佛教佛教文化林則徐有著多麼大的影響啊!林則徐清正廉潔,一身正氣,其精神支柱與動力實源於佛教修證,並在社會實踐中升華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表明我國豐富而悠久的傳統文化有著提升、完善人格的特殊作用這是我們佛教界值得自豪並應努力繼承發揚的。

林公作為一位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的榮耀,作為一位佛門弟子又是佛教界的榮耀。
uploads/content/2022/may/9273e63ced18408fb4dda2da7a78f3bf.jpg" border="0"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uploads/content/2022/may/b1b2e04e177ed3d80cfaf28604f3054e.jpg" border="0"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uploads/content/2022/may/58ccc806c5d1cd321fd1ef2c966b5b92.jpg" border="0"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林則徐愛國主義精神

林則徐留給後世的影響集中到一點,是他那種仰之彌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有著豐富的內涵,但在抗擊外來侵略者時表現得最集中、最鮮明、最具有感召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在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上表現得最為突出。

第一位舉起這面旗幟的正是林則徐。我們追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會發現愛國主義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屈原主要是一位大詩人,李綱、岳飛、文天祥他們抗金、抗元,稱為愛國者。但從民族的整體意義上講,金與元都不能排除在中華民族之外。到了戚繼光抵禦倭寇,鄭成功抗擊荷蘭侵略者。到了林則徐時代,歷史條件大大不同,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出現,使中國大大落後了,於是出現了被列強瓜分的局面,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愛國主義成為了最重要精神力量,最高尚的情操。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歷史選擇了林則徐,他所面對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主義者。因此,林則徐愛國主義不僅具有正義性,而且具有艱巨性。

●嚴禁鴉片中國內政,拯救數以百萬計的吸食者,這本身就具有愛國主義性質。

鴉片戰爭發生後,林則徐堅決抗擊英國侵略者,但中國內部的投降派剝奪了他戰鬥的權力。這場戰爭如果由林則徐、鄧廷楨指揮,完全有可能戰勝遠離本土的侵略者。

●最深刻的一點是林則徐為了探求富國強兵的道理,深解「知己知彼」和「師夷長技」的重要性,稱為清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對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貪婪、最野蠻的英國殖民主義者,僅這一點,必然使他成為世界的人物。

林則徐禁煙、銷煙當時就受到了馬克思的稱讚,《國際聯盟》把虎門銷煙開始的6月3日定位國際禁煙日,聯合國又把虎門銷煙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為國際反毒日,美國紐約廣場也立有林公像。可以肯定的說,當今世界上,毒品在一日,林則徐名字就會受到普遍的尊敬中華民族培育了林則徐,全世界需要林則徐,歷史上產生了林則徐現實未來也需要林則徐

  林則徐諸多優秀品德集中到一點,在他的全部生命中,特別是身居高位以後,燃燒著對中華民族高度的責任感。這種強烈的至死不渝的責任感,結合時代特徵派生出具體的業績,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嚴禁鴉片、發展生產……林則徐品德和業績,還有深刻的道德倫理方面的意義不可估量。林則徐雖然是封建社會的歷史人物,但他屬於整個中華民族和全人類,他英勇無畏精神破了時代的羈絆,稱為一代偉人!



林則徐的「十無益」格言

林則徐公元1785年~1850年),清末政治家,福建侯官人,嘉慶進士,也是一位虔誠佛教信奉者。

  林則徐雖然身居要職,公務很忙,但還是堅持每日早晚功課。他將《金剛經》、《佛說彌陀經》、《心經》、《往生咒》等佛經寫在四寸見方的小本子上,便於在旅途中堅持早晚課誦,從這點可見他精進修持之一斑。

  他不但自己精進修持,並將佛陀慈悲利人精神落實於愛國愛民的具體行動。早年曾修治黃河、白茆、瀏河等水利,使一方眾生免除水患、乾旱之災;曾力排種種干擾壓力,嚴禁鴉片成績卓著,使許多百姓擺脫迷毒之害;鴉片戰爭爆發又嚴密設防,使英軍在澳無法得逞,力使中土人民免於侵略者的奴役蹂躪;為了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興旺,曾派人翻譯外文書報,編成《四洲志》,藉此學習、借鑒外國人的一技之長。可見工作事業修持佛法並不矛盾,兩者完全可以相輔相成,融為一體。

  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針對世風日下的時弊,於1839年9月巡視澳門後,在前山寫了「十無益」格言: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父母不孝,奉視無益;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為富不仁,積聚無益;

  巧取人財,布施無益;

  不惜元氣,服藥無益。

  淫逸驕奢,仕途無益。

這「十無益」格言對現代人仍然有深刻的教育和鞭策意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