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冥報記.冥報記輯書》
作 者:唐臨等
頁數/裝幀:180頁/平裝
出版者: 凈土宗文教基金會
地 址: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 話:(02) 2758-0689
三版:2005年9月
目錄:
冥報記: 合刊序 冥報記敘 卷上 卷中 卷下
冥報記輯書: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拾遺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簡介:
《冥報記》三卷,唐吏部尚書唐臨撰,收於 《大正藏》第五十一冊及《卍續藏經》第一四九冊。共收錄各種善惡報應的事跡五十三則,所記多系南北朝末期至唐間之事,其中屬於北齊、梁、陳和後魏(北魏 )的僅七則,其餘均屬隋代和唐初。
《冥報記輯書》七卷,系日本人佐佐木憲德所輯,仍收於《卍續藏經》第一四九冊,內容與《冥報記》性質相同,都是善惡因果報應的事跡,年代屬於晉、宋與齊、唐之間。
《冥報記》《冥報記輯書》合刊序
《冥報記》三卷,記事五十三則,唐吏部尚書唐臨撰,收於 《大正藏》第五十一冊及《卍續藏經》第一四九冊。
《冥報記》也見錄於《法苑珠林 》卷一百,但作二卷,說:「皇朝永徽年內撰」。考《冥報記》卷上第三則「唐絳州大德沙門僧徹」中有:「僧徹專以勸善為務,而自修禪業,遠近崇敬如父焉。永徽二年正月忽囑累徒眾,自言將死。……至今三歲」之語,可知此書應撰於永徽五年 (公元六五五)。
《冥報記》卷首有作者自序,略述此書的撰述緣由;說明「凡有生命者皆有識,有識則有行,有行則隨行之善惡而受報,此乃物之常理,無所可疑。」並舉「晉之謝敷、宋之傅亮、張演、齊之陸杲等,均錄有 《觀世音應驗記》,及齊之蕭子良作《宣驗記》、王琰作《冥祥記》等,皆為善惡報應之實例,證明因果不昧,善惡有報,以勸戒未來,使聞者深心感悟。」作者既慕其高旨,也想勸人,因此錄其所見所聞,集為 《冥報記》一書,並說:「言不飾文,事專揚確,庶後人見者,能留意焉。」可知作者目的,在於引證因果報應的事實,以警惕世人。
《冥報記》共收錄各種善惡報應的事跡五十三則,所記多系南北朝末期至唐間之事,其中屬於北齊、梁、陳和後魏(北魏 )的僅七則,其餘均屬隋代和唐初。每則不立標題,編次不以時間先後為序,也不以類別相區分,故無定例可循。每則之末都有小注,說明所見所聞的根據,以證明「事專揚確」。
另外,據《法苑珠林》卷一百所載,於龍朔(六六一~六六三)年間,中山郎余令(字元休)曾撰《冥報拾遺》二卷,以補唐臨之書。原書已佚,有片段輯存於 《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卷一百十六、卷一百二十一等之中。
《冥報記輯書》七卷,記事六十九則,系日本人佐佐木憲德所輯,仍收於《卍續藏經》第一四九冊。
《冥報記輯書》無序跋,亦未署輯時,內容與《冥報記》性質相同,都是善惡因果報應的事跡,年代屬於晉、宋與齊、唐之間。見其目錄所注,所輯大多出自 《法苑珠林》與《太平廣記》,其中第一則亦出自《三寶感應錄》卷中。
本書及同類之《見聞錄》、《現果隨錄》、《六道輪回錄》、《幽冥問答錄》(見書後「凈宗叢書」)都是引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實例,充分顯示「人死不滅,尚有輪回」,其神識 (民間稱為「靈魂」)隨生前善惡之業,再度受六道輪回之報。而人生大多是惡多善少,一旦命終,必入惡道,是故佛言:「人身難得」;雖有持五戒、修十善,報生天道、人間,但畢竟稀少。何況天人壽終,難免墮落;人生百歲,依然老死。更何況三世無量,六道循環,生死不絕,輪回無窮。因此,與其在此界受六道循環、生死無量之果報,何如往生永恆不滅、自在安樂之凈土。臨終往生凈土比來生作人還容易,凈土只要念佛必定往生,而作人若無五戒則無希望,是故印光大師說:
來生作人,比臨終往生(凈土)還難;
不生西方,必墮惡道。
又說:輪回未出,危險太大。
善導大師說: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
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舍,還入三惡,長時受苦。
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凈土,向無上菩提。
因此,人生便有一件不可苟且、不可妥協的﹁人生之目的﹂,即是有生之年,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凈土、專稱彌陀佛名,永離六道生死輪回,與彌陀同證無量光壽,得安樂自在無礙身心;然後倒駕慈航,廣度還在六道沉淪的芸芸苦惱眾生。如善導大師言: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
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
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
畢此生平後,入彼涅盤城。
又說:
誓到彌陀贍養界,還來穢國度人天;
願我慈悲無際限,長時長劫報慈恩。
釋慧凈 謹識
佛歷二五四八年(公元二○○四)六月廿六日
《冥報記》敘
唐.吏部尚書唐臨 撰
夫含氣有生,無不有識;有識而有行,隨行善惡而受其報;如農夫之播植,隨所植而收之。此物之常理,固無所可疑也。
上智達其本源,知而無見;下愚闇其蹤跡,迷而不返;皆絕言也。中品之人,未能自達,隨緣動見,逐見生疑;疑見多端,各懷異執;釋典論其分別,凡有六十二見,邪倒於是乎生者也。
臨在中人之後,幸而悟其萬一。比見眾人不信因果者,說見雖多,同謂善惡無報。無報之說,略有三種:一者「自然」:言故無因果,唯當任欲待事而已。二者「滅盡」:言死而身滅,識無所住;身識都盡,誰受苦樂?以無受故,知無因果。三者「無報」:言見今人有修道德,貧賤早死;或行兇惡,富貴靈長。以是事故,知無因果。
臨竊謂儒書論善惡之報甚多:近者報於當時,中者報於累年之外,遠者報於子孫之後。當時報者:若楚子吞蛭,痼疾皆愈;宋公不禱,妖星多退;淖齒凶逆,旋踵伏誅;趙高惑亂,俄而滅族之類是也。累年報者:如魏顆嫁妾,終以濟師;孫叔埋蛇,竟享多福;漢鴆如意,蒼狗成災;齊殺彭生,立豕為祟之類是也。子孫報者:若弗父恭於三命,廣宣尼之道;鄧訓歲活千人,遺和熹之慶;陳平陰計,自知無後;欒黶忲侈,盈被其殃之類是也。若乃虞舜以孝行登位,周文以仁賢受命,桀紂以殘忍亡國,幽厲以淫縱禍終。三代功德,卜祚長久;秦皇驕暴,及子而滅。若斯之比,觸類實繁;雖復大小有殊,亦皆善惡之驗。但事涉王道,理關天命,常談之際,非所宜言。
今之所錄,蓋直取其微細證驗,冀以發起同類,貽告子孫,征於人鬼之間,若斯而已也。釋氏說教,無非因果;因即是作,果即是報;無一法而非因,無一因而不報。然其說報,亦有三種:一者「現報」:謂於此身中作善惡業,即於此身而受報者,皆名現報。二者「生報」:謂此身作業,不即受之;隨業善惡,生於諸道,皆名生報。三者「後報」:謂過去身作善惡業,能得果報,應多身受;是以現在作業,未便受報,或於後生受、或五生十生,方始受之,是皆名後報。於此三報,攝一切法,無所不盡。足令諸見,渙然大悟!
然今俗士,尚有惑之,多習因而忘果,疑耳而信目。是以聞說後報,則若存若亡;見有效驗,則驚嗟信服。
昔晉高士謝敷、宋尚書令傅亮、太子中書舍人張演、齊司徒事中郎陸杲,或一時令望,或當代名家,並錄《觀世音應驗記》;及齊竟陵王蕭子良作《宣驗記》、王琰作《冥祥記》,皆所以征明善惡、勸戒將來,實使聞者,深心感悟。臨既慕其風旨,亦思以勸人,輒錄所聞,集為此記。仍具陳所受,及聞見由緣;言不飾文,事專揚確。庶後人見者,能留意焉。
【卷上】
一、釋信行
隋京師大德沙門釋信行,本相州法藏寺僧。初,其母無子,久以為憂,有沙門過之,勸念觀世音菩薩。母日夜祈念,頃之,有娠,生信行。
幼而聰慧,博學經論,識達過人。以為佛所說經,務於濟度;或隨根性,指人示道;或逐時宜,因事判法。今去聖久遠,根時亦異;若以下人修行上法,法不當根,容能錯倒。乃鈔集經論,參驗人法所當學者,為三十六卷,名曰《人集錄》。
開皇初,左僕射齊公聞其盛名,奏文帝,征詣京師,住公所造「真寂寺」。信行又據經律,錄出《三階法》四卷,其大旨勸人普敬,認惡本,觀佛性,當病授葯,頓教一乘。自弘天下,勇猛精進之士皆宗之。
信行常頭陀乞食,六時禮拜,勞力定心,空形實智而已。每坐禪說法,常見青衣童子四人,持花立侍。嘗與徒眾,在堂中坐禪,眾人忽聞奇香,光照堂內;相與怪異,諮問信行,信行令問弟子僧邕、慧如,邕曰:「向見化佛從空中來,至禪師前,摩頂授記。」如雲:「亦摩邕頂授記,余狀與邕說同。」
後邕與其徒眾隱太白山。一日,謂眾僧曰:「當與師等還京。」眾敬邕,皆從之,即下山;夜宿武功,未明便發,謂眾曰:「師等努力,今暝必須入城。」日沒,至漕上,聞鼓音,嘆曰:「城門閉矣!」遂宿於逆旅。至昏時,悲泣曰:「無所及矣!」眾問其故,不答。明早入城,至真寂寺,而信行昨夜昏時氣絕。寺僧怪問邕來,答曰:「在山遙見多人,持香花幡蓋,從西來入開遠門,向真寂寺。邕疑禪師欲去,故來也。昨夜昏時,見禪師導從西去,顧與邕別,故知不及也。」
初,京城諸師有疑信行法者,至是相與議:「據《付法藏經》,若人通耳,過去聞正法故。」於是共觀信行頭骨,兩耳正通;乃皆慚悔信服。初,信行徒眾居京城五寺,後雖浸廣,今猶號「五禪師」。 (老僧及臨舅說雲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釋慧如
京城真寂寺沙門慧如,少精勤苦行,師事信行;信行亡後,奉遵其法。
隋大業中,因坐禪修定,遂七日不動,眾皆嘆異之,以為入三昧也;既而慧如開目,涕泣交流,僧眾怪問之,答曰:「火燒腳痛!待視瘡畢,乃說。」眾愈怪問,慧如曰:「被閻羅王請,行道七日滿;王問:『須見先亡知識不?』如答曰:『欲見二人。』王即遣喚一人,唯見龜來,舐慧如足,目中淚出而去。更一人者,雲:『罪重不可喚。』令就見之,使者引慧如至獄門,門閉甚固,使者喚守者,有人應聲,使者語慧如:『師急避道,莫當門立!』如始避而門開,大火從門流出,如鍛鐵者;一星迸著如腳,如以被拂之。舉目視門,門已閉訖,竟不得相見。王施絹三十匹,固辭不許,雲已遣送後房。」眾僧爭往後房視之,則絹在床矣!其腳燒瘡,大如錢,百餘日乃愈。武德初卒真寂寺,即今化度寺是也。 (此寺,臨外祖齊公所立。常所游觀,每聞舅氏說雲爾。)
《法苑珠林》卷六十五《法華傳記》卷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釋僧徹
絳州大德沙門釋僧徹,少而精練;於孤山西阿造立堂宇,多樹林木,頗得山居形勝。
僧徹嘗出行山間,土穴中見一癩病人,瘡痍臭穢,從徹乞食;徹愍之,呼出與歸,於精舍旁為造土穴,給衣食,教令誦《法華經》。此人不識文字,性又頑鄙,徹句句授之,殊費功力,然終不懈倦。此人誦經向半,便夢有人教之,自後稍聰悟;至得五六卷,漸覺瘡愈。比誦一部畢,鬚眉復生,肥體如常,而能為療疾。(臨嘗患腫,僧徹遣此人禁咒,有驗;自說雲然。)
後房仁裕為秦州刺史,表僧徹所立精舍為「陷泉寺」。初,此地無水,僧徹常遠汲山下以自供。一朝,忽有陷,陷處泉出,故因以名陷泉寺也。
僧徹專以勸善為務,而自修禪業;遠近崇敬如父焉。永徽二年正月,忽囑累徒眾,自言將死。既而,端坐繩床,閉目不動;其時天氣晴朗,雨花如雪,香而不消。方二里許,樹葉上皆有白色,如輕粉者;三日,乃復常色,而僧徹已終。至今三歲,獨坐如故,亦不臭壞,唯目淚下雲。 (徹弟子實泰等,及州人並說雲爾。)
《法苑珠林》卷九十五《法華傳記》卷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練行尼
河東有練行尼,常誦《法華經》。訪工書者一人,數倍酬直,特為凈室,令寫此經。一起一浴,燃香熏衣。仍於寫經之室,鑿壁通外,加一竹筒,令寫經人每欲出息,輒遣含竹筒,吐氣壁外。寫經七卷,八年乃畢。供養嚴重,盡其恭敬。
龍門僧法端,常集大眾講《法華經》,以此尼經本精定,遣人請之;尼固辭不與,法端責讓之,尼不得已,乃自送付。法端等開讀,唯見黃紙,了無文字;更開余卷,皆悉如此。法端等慚懼,即送還尼;尼悲泣受,以香水洗函,沐浴頂戴,遶佛行道,於七日七夜,不暫休息;既而開視,文字如故。 (貞觀二年,法端自向臨說。當具說尼名字,臨忘之,唯記其事雲爾。)
《法苑珠林》卷三十六《法華傳記》卷八《太平廣記》卷百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釋道懸
蒲州仁壽寺僧釋道懸,少聰慧、好學,為州里所崇敬。講《涅盤》八十餘遍,號為精熟。
貞觀二年,崔義直任虞卿縣,令人請懸講經。初發題,悲泣謂眾人曰:「去聖遙遠,微言隱絕,庸愚所傳,不足師范;但以信心歸向,自當識悟。今之講說,止於 〈師子〉,時日既沒,願各在心。」既而講至〈師子〉,一旦無疾而卒,道俗驚慟;義直身自徒跣,送之南山之陰。時十一月,土地冰凍,下屍於地,地即生花,如蓮而小;頭及手足,各有一花。義直奇之,令人夜守,守者疲睡,有人盜折其花;明旦視之,周身並有花出,總五百餘莖,經七日乃萎干。 (義直及道俗皆說雲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釋道英
河東沙門釋道英,少修禪行,以練心為本,不慎威儀。然而經律奧義,莫不一聞懸解;遠近僧尼,爭就請決,英輒報謂曰:「汝尚未疑,宜且思疑,疑成然後來問。」問者退而思疑,多因思自解而去。有思而不悟,重來問者,英為說其機要,皆喜悟而還。
嘗與眾人乘船黃河,中流船沒,眾人皆死;道俗望見英沒,臨河慟哭,是時冬末,河冰始泮,兩岸猶堅,英乃水中出行至岸,穿冰而去;岸人敬喜,爭欲解衣衣之,英曰:「體中尚熱,勿覆衣也。」徐出而歸,了無寒色;視其身體,如火炙處,其識者以為入定故也。
或時為人牧牛駕車,食蒜噉飯,或著俗衣,髮長數寸。嘗至仁壽寺,道懸敬安處之,日晚求食,懸謂曰:「上德雖無食相,豈不為息譏嫌。」英笑答曰:「懸公心方馳騖,不暫休一息;而空飢餓,何自苦也。」道懸嘆服,貞觀中卒。 (法端及道俗皆說雲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釋智苑
幽州沙門釋智苑,精練有學識。隋大業中,發心造石經藏之,以備法滅。既而於幽州北山,鑿岩為石室,即磨四壁而以寫經;又取方石,別更磨寫,藏諸室內;每一室滿,即以石塞門,用鐵錮之。
時隋煬帝幸涿郡,內史侍郎蕭瑀,皇後之同母弟也,性篤信佛法,以其事白後,後施絹千匹、及余錢物,以助成之;瑀亦施絹五百匹。朝野聞之,爭共舍施,故苑得遂其功。
苑嘗以役匠既多,道俗奔湊,欲於岩前,造木佛堂,並食堂、寢屋,而念木瓦難辦,恐分費經物,故未能起作。一夜,暴雨,雷電震山;明旦既晴,乃見山下,有大松柏數千株,為水所漂流,積道次。山東少林木,松柏尤稀。道俗驚駭,不知來處;推尋蹤跡,遠自西山,崩岸倒木,漂送來此。於是遠近嘆服,謂為神助。苑乃使匠擇取其木,余皆分與邑里,邑里喜愧,而共助造堂宇,頃之畢成,皆如其志焉。苑所造石經已滿七室,以貞觀十三年卒,弟子猶繼其功。 (殿中丞相李玄契、大理丞采宣明等,皆為臨說雲爾。臨以十九年,從車駕幽州,問鄉人,亦同雲爾;而以軍事不得見。)
《法苑珠林》卷二十六《太平廣記》卷九十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采銀沙人
東魏末,鄴下人共入西山采銀沙,出穴未畢而穴崩;有一人在後,為石塞門不得出,而無傷損,其穴崩處,有小穴不合,微見日光;此人自念終無生理,乃一心念佛。
其父聞子已壓,無處求屍,家又貧窶,無以追福;乃持粗飯一缽,往詣僧寺,請一人齋,眾僧多逐豐厚,莫肯為食;父持飯大哭,有一僧愍之,受請;食訖,為呪願,因別去。是日,聞其子在穴中,忽於小穴明處見一沙門,從穴中入來,持一缽飯以授此人,食訖,便不復飢,唯端坐正念。
經十餘年,齊文皇帝即位,於西山造涼殿,匠工除此崩石,乃見穴中人尚活;出之與歸,父母驚喜,遂合家練行。(雍州司馬盧承業為臨說雲,是著作郎降所傳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冀州擒奴
北齊時,有冀州人,從軍伐梁;戰敗,見擒為奴。其父母在鄉,不知音問,謂已死,為追福,造磚浮圖。磚浮圖成,設齋會,道俗數百人,方坐食,聞叩門聲,主人父出視,見一僧,形容甚雅,謂主人曰:「乞齋食黍糜,可以布手巾裹之。」並乞鞋一兩。主人請留住食,僧不肯,曰:「欲早去,不暇坐食也。」主人如其言,以新布裹糜,並鞋一兩奉之,僧受而去。
是日齋時,主人子在江南澤中,為其主牧牛;忽見一僧手持糜一裹、及新鞋一兩,至奴所,問曰:「亦思歸見父母乎?」奴泣曰:「無敢望也。」僧以與糜,令坐食;食畢,又與鞋,令著之。而敷袈裟於地,令坐袈裟上,僧取袈裟四角,總把擎舉而揮之,可移二丈許著地;奴開視,不見僧及袈裟,而身已在其宅門外。
入,見大眾方食,父母驚喜,就問,具說由緣;視其巾內余糜及鞋,乃向奉僧者也。鄉邑驚駭,競為篤信。是日,月六日也,因名所造浮圖為「六日浮圖」。浮圖今尚在,邑里猶傳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梁時一寒士
梁武帝微時,識一寒士;及即位,游於苑中,見其牽舟,帝問之:「尚貧賤如故。」勅曰:「明日可上謁,吾當與汝縣令。」此人奉勅而往,會故不得見。頻往,遇有事,終不得通。自怪之,以問沙門寶志,志方為大眾講經,聽者數千人,寒士不得進,寶志謂眾曰:「有人慾來見問,請開道內之。」眾人乃為開,此人進未至,寶志迎謂曰:「君為不得縣令來問耶?終不得矣,但受虛恩耳。過去,帝為齋主,君具疏,許施錢五百,而竟不與。是故今日,但蒙許官,終不得也。」此人聞之,絕去,帝亦更不求之。 (江東道俗至今傳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嚴恭
楊州嚴恭者,本泉州人,家富於財,而無兄弟。父母愛恭,言無所違。陳太建初,恭年弱冠,請於父母,願得錢五萬,往楊州市物,父母從之。
恭乘船載錢而下,去楊州數十里,江中逢一船載黿,將詣市賣之;恭問知其故,念黿當死,請贖之,黿主曰:「我黿大頭,千錢乃可。」恭問「有幾頭?」答「有五十。」恭曰:「我正有錢五萬,願以贖之。」黿主喜,取錢付黿而去。
恭盡以黿放江中,空船詣楊州。其黿主,別恭行十餘里,船沒而死。是日,恭父母在家,昏時,有烏衣客五十人,詣門寄宿,並送錢五萬付恭父曰:「君兒在楊州市,附此錢歸,願依數受也。」恭父怪愕,疑謂恭死,因審之,客曰:「兒無恙,但不須錢,故附歸耳。」恭父受之,記是本錢,而皆水濕。留客為設食,客止;明旦辭去。
後月余日,恭還,父母大喜;既而問附錢所由,恭答「無之。」父母說客形狀、及附錢月日,乃贖黿之日。於是知:五十客皆所贖黿也。父子驚嘆,因共往楊州起精舍,專寫《法華經》。遂徙家楊州,家轉富,大起房廊為寫經之室,莊嚴清凈,供給豐厚,書生常數十人;楊州道俗,共相崇敬,號曰「嚴法華」。
嘗有知親,從貸經錢一萬,恭不獲已,與之。貸者受錢,以船載歸,中路船傾,所貸之錢落水,而船人不溺。是日恭入錢庫,見有一萬濕錢如新出水,恭甚怪之;後見前貸錢人,乃知濕錢是所貸者。
又有商人,至宮湖,於神廟所,祭酒食、並上物;其夜夢神送物還之,謂曰:「倩君為我持此奉嚴法華,以供經用也。」且而所上神物,皆在其前,於是商人嘆異,送達恭處,而倍加厚施。
其後,恭至市買經紙,適遇少錢,忽見一人,持錢三千授恭曰:「君買紙。」言畢不見,而錢在其前;怪異如此非一。
隋開皇末,恭死,子孫傳其業。隋季,盜賊至江都者,皆相與約「勿入嚴法華里」,里人賴之獲全。其家至今寫經不已。 (州邑共見,京師人士亦多知之;駙馬守國公蕭銳最所詳審也。)
【卷中】
十二、崔彥武
隋開皇中,魏州刺史博陵崔彥武,因行部,至一邑,愕然驚喜,謂從者曰:「吾昔嘗在此邑中為人婦,今知家處。」回馬入修巷,曲至一家,命叩門,主人公年老,走出拜謁。
彥武入家,先升其堂,視東壁上去地六七尺有高隆,謂主人曰:「吾昔所讀《法華經》,並金釵五隻,藏此壁中高處是也。《經》第七卷尾後紙,火燒失文字。吾至今,每誦此經至第七卷尾,恆忘失,不能記。」因令左右鑿壁,果得經函;開第七卷尾,及金釵,並如其言。
主人涕泣曰:「亡妻存日,常讀此經,釵亦是亡妻之物;妻因產死,遂失所在。不意使君乃示其處。」彥武亦雲:「庭前槐樹,吾欲產時,自解頭發置此樹穴中。」試令人探,果得發。於是主人悲喜,彥武留衣物,厚給主人而去。(崔尚書敦禮說雲然。往年見盧文勵,說亦大同;但言齊州刺史,不得姓名;不如崔具,仍依崔錄。)
《法苑珠林》卷三十六《法華傳記》卷八《太平廣記》卷百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宿太山廟客僧
隋大業中,有客僧,行至太山廟,求寄宿,廟令曰:「此無別舍,唯神廟廡下可宿;然而,比來寄宿者輒死。」僧曰:「無苦也。」令不得已,從之,為設床於廡下。
僧至夜,端坐誦經,可一更,聞屋中環佩聲,須臾神出,為僧禮拜,僧曰:「聞比來宿者多死,豈檀越害之耶?願見護之。」神曰:「遇其死時將至,聞弟子聲,因自懼死,非殺之也,願師無慮。」僧因延坐,談說如人。
良久,僧問曰:「聞世人傳說,太山治鬼,寧有之也?」神曰:「弟子薄福,有之;豈欲見先亡乎?」僧曰:「有兩同學僧先死,願見之。」神問名,曰:「一人已生人間;一人在獄,罪重不可見,與師就見,可也。」僧甚悅,因共起,出門不遠而至一所,多見廟獄,火光甚盛。神將僧入一院,遙見一人在火中,號呼不能言,形變不可復識,而血肉焦臭,令人傷心,此是也。
僧不復欲歷觀也,愁愍求出。俄而至廟,又與神同坐,因問:「欲救同學,有得理耶?」神曰:「可得耳,能為寫《法華經》者,便免。」既而將曙,神辭僧入堂。
旦而,廟令視僧不死,怪異之,僧因為說。仍即為寫《法華經》一部,經既成,莊嚴畢,又將《經》就廟宿。其夜,神出如初,歡喜禮拜,慰問來意,僧以事告。神曰:「弟子知之。師為寫經,始盡題目,彼已脫免;今久出生,不在也。然此處不凈潔,不可安經,願師還送經向寺。」言說久之,將曉,辭而去,送經於寺。(杭州別駕張德玄,前任兗州,具知其事,自向臨說雲爾。)
《法苑珠林》卷-二十六《法華傳記》卷八《太平廣記》卷九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蕭璟
國子祭酒蕭璟,蘭陵人,梁武帝之孫、梁王巋之第五子也;梁滅,入隋,姊為煬帝皇後,生長貴盛,而家崇佛法。大業中,自以誦《法華經》,乃依經文作「多寶塔」,以檀香為之,塔高三尺許,其上方厚木,為「多寶像」。
經數年,其兄子詮在宅,朝起,忽於前院草中見一檀木浮圖蓋,下有一鍮石佛像,製作異於中國,面形似胡,其眼睛以銀為之,中黑精光凈如自然者。詮走告璟,璟視驚喜,取蓋還,試置塔上,宛然相稱如故作者;雖木色小異,而塔形更妙,以佛像安塔中,亦相稱如故造。璟喜歡,自以精誠所感。
其佛像函內,有舍利百餘枚。璟女尼年少,竊疑胡僧每雲:「舍利錘打不破。」乃試取三十枚於石上,斧打之,舍利了無著者;女就地拾覓,唯得三四枚,余並失,不見所在。既而懼以告璟,璟往塔中視之,則舍利皆在如舊。璟從此日誦《法華經》一遍。以至於身終。
貞觀十一年,病;蕭後及弟侄視之,璟與相見,各令燃香,因即共別,唯留弟宗公瑀,及女為尼者,令燃香誦經。頃之,謂其尼曰:「我欲去,普賢菩薩來迎我,在東院,師可迎之。」尼如言往迎之,未還;璟曰:「此院不凈,不肯來;吾當往就,汝等好住。」因與瑀等別,仍起,長跪合掌,正向西方;頃之,倒卧遂絕。遺令:獨載一車,斂以在身之服;婦人不得送葬,勿以肉祭,制坎才令沒棺。朝野嘆其通悟,家人奉而行之。(仲珪弟孝諧,為大理主簿,為臨說;更聞州人亦同雲爾。)
《法華傳記》卷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韋仲珪
臨卭韋仲珪者,天性孝悌,為州里所敬。年十七,郡表左異,為蒙陽長。父廉直,資陽郡丞,以老歸;武德中,遘病,仲珪不釋冠帶而養。久之,父卒,謝遣妻妾,守於墓左。信佛教,誦《法華經》;晝則負土成墳,夜專誦經典,精此不倦,終三年不歸。
嘗有虎,夜至牆前,蹲踞聽經,久而不去;仲珪正念曰:「不願猛獸之相逼也!」即起去。明旦,見繞墓生芝草七十二莖,當墳前者行,次第如人種植,皆朱莖紫蓋,蓋徑五寸,光色異常。鄰里以告州縣,時辛君為刺史、沈裕為別駕,共至墓所察之;忽有一鳥如鴨,銜雙鯉,置於地而去。君昌等尤深嗟嘆,采芝封奏,詔表門閭。(臨以貞觀七年奉使江東,楊州針醫甄陀為臨說此)。
《法華傳記》卷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孫寶
江都孫寶,本是北人,隋末徙居焉。少時,死而身暖,經四十餘日乃蘇,自說:初被收,詣官曹內;忽見其母在中受禁,寶見悲喜,母因自言:「從死以來,久禁無進止,無由自訴。」
明旦,主司引寶見官,官謂:「寶無罪,放出。」寶因請問曰:「未審生時罪福,定有報否?」官曰:「定報。」又問:「兼作罪福,得相屏除否?」官曰:「得。」寶曰:「寶鄰里人某甲等,生平罪多福少,今見在外;寶母福多罪少,乃被久留。若有定報,何為如此?」官召問主吏,吏曰:「無案。」乃呼寶母勘問,知其福多罪少。責主吏,吏失案故,不知本案狀輕重罪。官吏勘別簿,如所言,因命釋放,配生樂堂。
母子俱出,寶送生處;其樂堂者,如好宮殿,有大堂閣,眾人男女,受樂其中。寶無復還意,但歷觀諸堂游戲而已。
可月余日,過見其伯父於路,責之曰:「汝未合死,何不早還?」寶曰:「不願還也。」伯怒曰:「人死,各從本業受報。汝業惡,不得生樂堂;但以未合死,故得客游其中耳。若死,官當收錄,汝豈得見母耶?」因以瓶水灌之,從頂至足,遍淋其體,唯臂間少有不遍,而水盡;指一空舍,令寶入中,既入而蘇。其灌水不遍之處,肉遂糜爛墮落,至今見骨。 (臨以貞觀七年奉使江東,甄陀為說此雲爾;寶見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張亮
張亮為幽州都督府長吏,崇信佛。嘗入寺,見佛像高與亮身等者,亮因別供養之。
後在堂坐,兩婢立侍;忽聞雷電,亮性畏雷,因心念佛像。俄而霹靂,震其堂柱,侍婢一人走出,及階而死;有柱迸中亮額,而不甚痛,視之,纔有赤痕,而柱木半裂墮地,如人折者。
既而亮詣寺,像額後有大痕如物擊者,正與亮痕處相當,亮及眾驚嗟嘆息。(亮自為高昱說雲爾,幽州人亦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盧文勵
監察御史范陽盧文勵,初為雲陽尉,奉使荊州道覆囚;至江南,遇病甚篤,腹脹如石,飲食不下、醫葯不瘳,文勵自謂必死,無生望,乃專心念觀世音菩薩。
經數日,恍惚如睡,忽見一沙門來,自言是觀世音菩薩,語文勵曰:「汝能專念,故來救,今當為汝去腹中病。」因手執一木把,用捋其腹,腹中出穢物 三升余,極臭惡,曰:「瘥矣。」既而驚寤,身腹坦然,即食,能起,而痼疾皆愈,至今甚強。(寶與臨同為御史,自說雲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眭仁蒨
眭仁蒨者,趙郡邯鄲人也。少有經學,不信鬼神,常欲試其有無。就人學之十餘年,不能得見。後徙家向縣,於路見一人,如大官,衣冠甚偉,乘好馬,從五十餘騎,視仁蒨而不言。後數見之,常如此。
經十年,凡數十相見。後忽駐馬,呼蒨曰:「比頻見君,情相眷慕,願與君交遊。」蒨即拜之,問:「公何人也?」答:「吾是鬼耳!姓成,名景,本弘農人。西晉時,為別駕。今任臨胡國長史。」仁蒨問其國何在,王何姓名?答曰:「黃河以北,總為臨胡國;國都在樓煩西北,沙磧是也。其王,是故趙武靈王,今統此國,總受太山控攝;每月各使上相朝於太山,是以數來過此,與君相遇也;吾乃能有相益,令君預知禍難而先避之,可免橫害。唯死生之命,與大禍福之報,不能移動耳。」蒨從之。景因命其從騎常掌事,以是贈之,遣隨蒨行:「有事令先報之,有爾所不知,當來告我。」於是便別,掌事恆隨逐如從者。頃有所問,無不先知。
時大業初,江陵岑之象為邯鄲令,子文本,年未弱冠;之象請仁蒨於家,教文本書。蒨以此事告文本,仍謂曰:「成長史謂曰,我有一事,羞君不得道;既與君交,亦不能不告君。鬼神道中亦有食,然不能飽,苦飢;若得人食,便得一年飽。眾鬼多偷竊人食,我既貴重,不能偷之,從君請一餐。」蒨既告文本,文本即為具饌,備設珍羞。蒨曰:「鬼不欲入人屋,可於外邊張幕設席,陳酒食於上。」文本如其言,至時,仁蒨見景兩客來坐,從百餘騎;既坐,文本向席再拜,謝以食之不精,亦傳景意,辭謝。
初,文本將設食,仁蒨請有金帛以贈之;文本問:「是何等物?」蒨雲:「鬼所用物,皆與人異;唯黃金及絹,為得通用。然亦不如假者,以黃色塗大錫作金,以紙為絹帛,最為貴上。」文本如言作之。
及景食畢,令其從騎更代坐食;文本以所作金錢絹贈之,景深喜,謝曰:「因眭生,煩郎君供給,郎君頗欲知年壽命乎?」文本辭曰:「不願知也。」景笑而去。
數年後,仁蒨遇病,不甚困篤,而又不能起。月余日,蒨問常掌事,掌事雲「不知。」使問長史,長史報雲:「國內不知,後日因朝太山,為問消息相報。」至後月,長史自來報雲:「是君鄉人趙武,為太山主簿;主簿一員缺,薦君為此官。故為文案經紀召君耳。案成者,當死。」蒨問:「計將安出?」景雲:「君壽應年六十餘,今始四十;但以趙主簿橫徵召耳,當為君請之。」乃曰:「趙主簿相聞,眭兄昔與同學,恩情深重;今幸得為太山主簿,適遇一主簿缺,府令擇人,吾已啟公,公許相用。兄既不得長生,會當有死;死遇際會,未必得官。何惜一二十年,苟貪生也。今文書已出,不可復止;願決作來意,無所疑也。」蒨憂懼,病癒篤。
景謂蒨曰:「趙主簿必欲致君;君可自往太山,於府君陳訴,則可以免。」蒨問:「何由見府君?」景曰:「鬼者可得見耳。往太山廟東,度一小嶺,平地,是其都所,君往自當見之。」蒨以告文本,文本為具行裝。
數日,景又來告蒨曰:「文書欲成,君訴,懼不可免,急作一佛像,彼文書自消。」蒨告文本,以三千錢為畫一座像於寺西壁;既而景來告曰:「免矣。」
蒨情不信佛,意尚疑之;因問景雲:「佛法說有三世因果,此為虛實?」答曰:「實。」蒨曰:「即如是,人死,當分入六道,那得盡為鬼?而趙武靈王及君,今尚為鬼耶?」景曰:「君縣內幾戶?」蒨曰:「萬餘戶。」又曰:「獄囚幾人?」蒨曰:「常二十人已下。」又曰:「萬戶之內,有五品官幾人?」蒨曰:「無。」又曰:「九品以上官幾人?」蒨曰:「數十人。」景曰:「六道之內,亦一如此耳。其得天道,萬無一人,如君縣內無一五品官;得人道者有數人,如君九品;入地獄者亦數十,如君獄內囚;唯鬼及畜生,最為多也,如君縣內課役戶。就此道中,又有等級。」因指其從者曰:「彼人大不如我,其不及彼者尤多。」蒨曰:「鬼有死乎?」曰:「然。」蒨曰:「死入何道?」答曰:「不知。如人知死,而不知死後之事。」
蒨問曰:「道家章醮,為有益否?」景曰:「道者,天帝總統六道,是謂天曹;閻羅王者,如人間天子;太山府君如尚書令,錄五道神如諸尚書。若我輩國,如大州郡。每斷人間事,道上章請福,天曹受之,下閻羅王雲:『某月日,得某甲訴雲雲,宜盡理,勿令枉濫。』閻羅敬受而奉行之,如人之奉詔也。無理不可求免,有枉必當得申,何為無益也。」
蒨又問:「佛家修福何如?」景曰:「佛是大聖,無文書行下。其修福者,天神敬奉,多得寬宥。若福厚者,雖有惡道文簿,不得追攝。此非吾所識,亦莫知其所以然。」言畢,去。蒨一二日能起,便愈。
文本父卒,還鄉里,蒨寄書曰:「鬼神定是貪諂,往日欲郎君飲食,乃爾殷懃;比知無復厚利,相見殊落漠。然常掌事猶見隨,本縣為賊所陷,死亡略盡;仆為掌事所導,常使賊不見,竟以獲全。」(貞觀十六年九月九日,文官賜射於玄武北門;文本時為中書侍郎,與家兄太府卿、及治書侍御史馬周、給事中韋琨、及臨對坐,文本自謂諸人雲爾。)
《法苑珠林》卷十《太平廣記》卷二百九十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孫回璞
殿中侍御醫孫回璞,濟陰人也。貞觀十三年,從車駕幸九城宮三善谷,與魏太師鄰家。嘗夜二更,聞門外有人喚孫侍醫聲,璞出看,謂是太師之命;既出,見兩人,謂璞曰:「官喚。」璞曰:「我不能步行。」即取璞馬乘之,隨二人行,乃覺天地如晝日光明,璞怪訝而不敢言。
二人引璞出谷口,歷朝堂東,又東北行六七里,至苜蓿谷,遙見有兩人,將韓鳳方行,語所引璞二人曰:「汝等錯,我所得者是,汝宜放彼人。」即放璞,璞循路而還,往還不異平生行處;既至家,系馬,見婢當戶眠,喚之不應;越度入戶,見其身與婦並眠,欲就之而不得,但著南壁立,大聲喚婦,終不應。屋內極明,見壁角中有蜘蛛網,網中有二蠅,一大一小;並見樑上所著藥物,無不分明;唯不得就床,自知是死,甚憂悶,恨不得共妻別。倚立南壁,久之微睡,忽驚覺,覺身已卧床上,而屋中暗黑無所見;喚告婦,令婦燃火,而大汗,起視蜘蛛網,歷然不殊,見馬亦大汗;鳳方是夜暴死。
後至十七年,璞奉勅馳驛往齊州,療齊王佑疾還,至洛州東孝義驛,忽見一人來問:「君是孫回璞否?」曰:「是,君何問為?」答曰:「我是鬼耳。魏太師有文書,追君為記室。」因出文書示璞,璞視之,則鄭國公魏徵署也。璞驚曰:「鄭公不死,何為遣君送書?」鬼曰:「已死矣!今為大陽都錄大監,故令我召君。」回璞引共食,鬼甚喜,謝璞;璞請曰:「我奉勅使未還,鄭公不宜追。我還京奏事畢,然後聽命,可乎?」鬼許之。
於是,晝則同行、夜同宿,遂至閿鄉,鬼辭曰:「吾輒過所度關待君。」璞度關,出西門,見鬼已在門外;復同行,至滋水驛,鬼又與璞別曰:「待君奏事訖,相見也,君可勿食葷辛。」璞許諾。既奏事畢,而訪鄭公,已薨,校其薨日,則孝義驛之前日也。
璞自以必死,與家人訣別,而請僧行道,造像寫經,可六七日;夜夢前鬼來召,引璞上高山,山嶺有大宮殿;既入,見眾君子迎謂曰:「此人修福,不得留之,可放去。」即推璞墮山,於是驚悟;遂至今無恙矣。(回璞自為臨說雲爾。)
《法苑珠林》卷百十三《太平廣記》卷三百七十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一、戴天冑
戶部尚書武昌公戴天冑,素與舒州別駕沈裕善。冑以貞觀七年薨,至八年八月,裕在州,夢其身行於京師義寧里南街,忽見冑著故弊衣,顏容甚悴,見裕悲喜。裕問曰:「公生平修福,今者何為?」
答曰:「吾生時,誤奏殺一人;吾死後,他人殺一羊祭我。由此二事,辯答辛苦,不可具言;然亦勢了矣。」
因謂裕曰:「吾平生與君善,竟不能進君官位,深恨於懷。君今自得五品,文書已過天曹,相助欣慶,故以相報。」言畢而寤,向人說之,冀夢有徵。其年冬,裕入京參選,為有銅罰,不得官。又向人說所夢無驗。九年春,裕將歸江南,行至徐州,忽奉詔書,授裕五品,為務州治中。(臨兄為吏部侍郎聞之,召裕問雲爾。)
《法苑珠林》卷七十《太平廣記》卷二百七十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二、李大安
隴西李大安,工部尚書大亮之兄也。武德年中,大亮為越州總管,大安自從京往省之;大亮遣奴婢數人從兄歸,至谷州鹿橋,宿於逆旅,其奴有謀殺大安者,候其睡熟,以小劍刺大安項,洞之,刃著於床。奴因不拔而逃;大安驚覺,呼奴,其不叛奴婢至,欲拔刃,大安曰:「拔刃便死,可先取紙筆作書。」奴仍告主人訴縣。
大安作書畢,縣官亦至,困為拔刃,洗瘡加藥,大安遂絕。
忽如夢者,見一物,長尺余,闊厚四五寸,形似豬肉,去地二尺許,從戶入來至床前,其中有語曰:「急還我肉。」大安曰:「我不食豬肉,何緣負汝?」即聞戶外有言曰:「錯,非也!」此物即還從戶出去。
大安仍見庭前有池水,清淺可愛;池西岸上,有金佛像,可高五寸,須臾漸大,而化為僧,被綠袈裟,甚新凈,謂大安曰:「被傷耶?我今為汝將痛去,汝當平復還家,念佛修善也。」因以手摩大安項瘡而去。大安志其形狀,見僧背有紅繒補袈裟,可方寸許,甚分明。既而大安覺,遂蘇,而瘡亦不復痛,能起坐食。
十數日,京室子弟,迎至還家;家人故來視,大安為說被傷由狀,及見僧像事。有一婦在旁聞說,因言:「大安之初行也,安妻使婢詣像工,為安造佛像;像成,以彩畫衣,有一點朱污背上,當遣像工去之,不肯。今仍在,形狀如郎君所說。」大安因與妻及家人共起觀像,乃所見者也,其背朱點,宛然補處;於是嘆異,遂崇信佛法。(大安妻夏候氏,即郎州刺史絢之妹,先為臨說;後大安兄子適裕,為大理卿,亦說雲爾。)
《法苑珠林》卷二十二《太平廣記》卷九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三、董雄
河東董雄,少誠信佛道,蔬食數十年。貞觀中,為大理丞。十四年春,坐為連季仙僮事,系御史台。
於時,上以為黨,大怒,使治書侍御史韋琮等,鞫問甚急,防禁嚴密;禁者十數人:大理丞李忻玄、司直王忻,並連此事,與雄同屋閉禁,皆被鎖牢固;雄專念《法華經.普門品》,數日得三千遍。
夜中獨坐誦經,鎖忽自解落地,雄驚告忻玄,忻玄共視鎖,仍堅合在地,其鉤亦儼然不壞,而鉤鎖相離數尺;玄等異之,雄恐責,告守者,請鎖關;監察御史張敬一宿直,命吏關鎖,吏以火燭之,見其鉤鎖不開而自然相離,甚怪異,因關鎖之,用紙封縓其鎖,書署封上。吏去,雄復坐誦經,至五更,鎖又解落而有聲,如人開者;雄懼,又告忻玄,玄等謂:「曉不宜請吏。」既明,共視之,鉤鎖各離在地,而鎖猶合;其封署處,全故不動,鉤甚定密,無可開理。
玄自少長,不信佛法,見妻讀經,常謂曰:「何乃為胡神一媚,而讀此耶?」及見雄此事,乃深嘆悟曰:「吾乃今知,佛之大聖,無有倫匹,誠不可思議也。」時忻玄亦誦八菩薩名,滿三萬遍,晝日鎖自解落;視之,鎖狀比雄不為異也,玄於是信服愧悔。
既而三子俱雪,玄乃寫《法華經》,書八菩薩像,歸供養。(臨時病篤在家,玄來問疾,具說其事。臨病癒攝職,問台內官吏,與玄說不殊;雄亦自說其事,而精厲彌篤。雄今見在,為盩厔令。)
《法苑珠林》卷三十六《法華傳記》卷六《太平廣記》卷百十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四、蘇長之妾
武德中,以都水使者蘇長為巴州刺史;蘇長將家口赴任,渡嘉陵江,中流風起,船沒,男女六十餘人,一時溺死;唯有一妾,常讀《法華經》,船中水入,妾頭戴經函,誓與俱沒;既船沒,妾獨不沉,隨波泛濫,頃之著岸。逐戴經函,而開視其經,了無濕污,今尚存楊州,嫁為人婦,而愈篤信。(岑令說雲:見此妾自言然。臨因使其江上,船人說亦雲爾。)
《法苑珠林》卷二十六《法華傳記》卷七《太平廣記》卷百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五、岑文本
中書令岑文本,江陵人;少信佛,常念誦《法華經.普門品》。嘗乘船於吳江,中流船壞,人盡死;文本沒在水中,聞有人言:「但念佛,必不死也。」如是三言之,既而隨波湧出,已著北岸,遂免死。
後於江陵設齋,僧徒集其家;有一客僧獨後去,謂文本曰:「天下方亂,君幸不與其災,終逢太平,致富貴也。」言畢,趨出。既而文本食齋,於碗中得舍利二枚;後果如其言。(文本自向臨說雲爾。)
《法苑珠林》卷七十《太平廣記》卷百六十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六、元大寶
河南元大寶,貞觀中為大理丞;一生不信因果之事,與同僚張散冊友善;常謂曰:「二人若先死者,當來報因果之有無也。」
元以十一年從駕幸洛陽,病卒,散冊在京未知;一夕,夢元來告曰:「仆已死矣,生平不信善惡之有報,今乃知定有不虛。故來報君,其勉修福業。」張問其狀,答曰:「冥報固不可說,他亦不可道。但報君,知定有耳。」張寤,向同僚說之。二日,而凶聞至,張勘其夢,乃死之後日也。(張自向臨說雲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七、鄭師辯
東宮右監門兵曹參軍鄭師辯,年未弱冠時,暴病死,三日而蘇。自言:初有數人見收,將行入官府大門,見有囚百餘人,皆重行北面立,凡為六行。其前行者,形狀肥白,好衣服,如貴人;後行,漸瘦惡,或著枷鎖、或但去巾帶,皆行連袂,嚴兵守之。師辯至,配入第三行東頭第三立,亦去巾帶、連袂。辯憂懼,專心念佛,忽見生平相識僧來,入兵圍行內,兵莫之止;因至辯所,謂曰:「平生不修福,今忽至此,如何?」辯求哀請救,僧曰:「吾今救汝得出,可持戒也。」辯許諾,須臾,吏引入諸囚至官前,以次訊問至辯,因見向者僧為官說其福業,官曰:「放之。」僧因引辯出至門外,為授五戒,用瓶水灌其額,謂曰:「日西當活。」又以黃帔一枚與辯曰:「披此至家,置凈處也。」仍示歸路,辯披之而歸。
至家,迭帔置床角上;既而,目開身動,家人驚散,謂欲起屍,唯母不去,問曰:「汝活耶?」辯曰:「日西,當活。」辯意,時疑日午,問母,母曰:「夜半。」方知死生反晝夜也。既至日西,能食而愈,猶見帔在床頭。及辯能起,帔形漸滅,而尚有光;七日乃盡,辯遂持五戒。
後數年,有人勸食豬肉,辯不得已,食一臠;是夜,夢己化為羅剎,爪齒各長數尺,捉生豬食之。既曉,覺口腥,唾出,而使人視之,滿口中儘是凝血;辯驚懼,不敢食肉。又數年,娶妻,妻逼之食,食乃無驗。然而辯自六年來,鼻常有大瘡,潰爛,然自不能愈,或恐以破戒之故也。(臨昔與辯同直東宮,見其自說雲爾。)
《法苑珠林》卷百十三《太平廣記》卷三百七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八、豆盧氏
陳公太夫人豆盧氏,芮公寬之姊也。夫人信福,誦《金剛般若經》,未盡卷一紙許,久而不徹。
後一日昏時,苦頭痛,四體不安,夜卧愈甚;夫人自念:「倘死,遂不得終經。」欲起誦之,而堂燭已滅;夫人因起,命婢燃燭。須臾婢還,廚中無火;夫人命開門,於人家訪取之,又無火;夫人深益嘆恨,忽見庭中有燃火燭,上階來入堂內,直至床前,去地三尺許,而無人執,光明若晝。夫人驚喜,頭痛亦愈;即取經誦之,有頃,家人鑽燧得火,燃燭入堂中,燭光即滅;便以此夜,誦竟之。自此,日誦五遍以為常。
後芮公將死,夫人往視,公謂夫人曰:「吾姊以誦經之福,當壽百歲,好處生。」夫人至今尚康,八十年矣。(夫人自向臨嫂說之雲爾。)
《法苑珠林》卷二十六《太平廣記》卷百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九、李山龍
左監門校尉,憑翊李山龍,以武德中暴病亡,而心上不冷如掌許;家人未忍殯斂,至七日而蘇。自說雲:當死時,被冥官收錄,至一官曹,廳事甚宏然,其庭亦廣大。庭內有囚數千人,或枷鎖、或杻械,皆北面立,滿庭中。
吏將山龍至廳事,一大官坐高床座,侍衛如王者。山龍問吏:「此何官?」吏曰:「是王也。」山龍前至階下,王問曰:「汝生平作何福業?」山龍對曰:「鄉人每設齋講,恆施物同之。」王曰:「汝身作何善業?」山龍曰:「誦《法華經》兩卷。」王曰:「大善!可升階。」
既升,廳上東北間,有一高座,如講座者,王指座謂山龍曰:「可升此座誦經。」山龍奉命,至座側。王即起立曰:「請法師升座!」山龍升座訖,王乃向之而坐。山龍誦曰:「《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王曰:「請法師止。」山龍下座,復立階下,顧庭內,向囚已盡,無一人在者。謂山龍曰:「君誦經之福,非唯自利,乃令庭內眾囚,皆以聞經獲免,豈不善哉!今放君還去。」
山龍拜辭,行數十步,王復呼還,謂吏曰:「可將此人,歷觀諸獄。」吏即將山龍東行百餘步,見一鐵城,甚廣大,上有屋覆;其城傍,多有小窗,或大如小盆,或如盂椀。見諸男女,從地飛入窗中,即不復出。山龍怪問吏,吏曰「此是大獄,獄中多有分隔,罪罰各異。此諸人者,各隨本業,赴獄受罪耳。」山龍聞之悲懼,稱「南無佛」,請吏求出,至院門,見一大鑊,火猛湯沸,傍有二人坐睡,山龍問之,二人曰:「我等罪報,入此鑊湯。蒙賢者稱南無佛,故獄中罪人,皆得一日休息,疲睡耳」。山龍又稱「南無佛」,吏謂山龍曰:「官府數移改,今王放君去,君可白王請抄,若不爾,恐他官不知,復追錄君。」山龍即謁王請抄,王命紙,書一行字,付吏曰:「為取五道等署。」吏受命,將山龍更歷兩曹,各廳事侍衛亦如此。王之遣吏,皆取其道署,各書一行訖,付山龍。
龍持出至門,有三人語山龍曰:「王放君去,可不少多乞遺我等。」山龍未言,吏謂山龍曰:「王放君,不由彼;然三人者,是前收錄君使人,一是繩主,當以赤繩縛君者;一是棒主,當以棒擊君頭者;一是袋主,當以袋吸君氣者。見君得還,故乞物耳。」山龍惶懼,謝三人曰:「愚不識公,請至家備物,但不知於何處送之?」三人曰:「於水邊、若樹下。」山龍許諾,辭吏歸家,見正哭經營殯具;山龍入至屍傍,即蘇。
後日,剪紙作錢帛,並酒食,自送於水邊燒之。忽見三人來謝曰:「蒙君不失信,重相贈遺,媿荷。」言畢不見。(山龍自向總持寺主僧說之,轉向臨說之雲爾。)
【卷下】
三十、王將軍
隋開皇末,代州人姓王,任為驃騎將軍,在荊州鎮守,性好畋獵,所殺無數。有五男,無女。後生一女,端美如畫,見者皆愛奇之,父母鍾念。
既還鄉里,里人親族爭為作好衣服,而共愛之。女年七歲,一旦失,不知所在;初疑鄰里戲藏,訪問,終無見者。諸兄乘馬遠覓,乃去家三十餘里棘中見之,欲就挽取,即驚走遠去,馬追不及,兄等以數十騎圍而得之,口中作聲似兔鳴,抱歸家,不能言;而身體為棘刺所傷,母為挑之,得刺盈掬。月余日,不食而死;父母悲痛,合家齋戒練行。(大理丞寀宣明,嘗為代府法曹,為臨說雲爾。)
《法苑珠林》卷八十《太平廣記》卷百三十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一、崔浩
後魏司徒崔浩,博學有才略;事太武,言行計從,國人以為楷模。浩師事道士寇謙之,尤不信佛,常虛誕,為百姓所費;見其妻讀經,奪而投於井中。
從太武至長安,入寺,見有弓矢刀矛,帝怒誅寺僧。浩因進說,盡殺沙門、焚經像,勅留台下,四方依長安行事。寇謙之與浩爭,浩不從,謙之謂浩曰:「卿從今受戮,滅門戶矣!」
後四年,浩果無罪而族誅;將刑,載於露車,官使十人,在車上更尿其口,行數里,不堪困苦,號叫求哀,竟備五刑。自古戮辱,未之前有。帝亦枉誅太子,又尋為閹人宗愛所殺。時人以為毀佛法之報驗。(見《後魏書》,及《十六國春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二、梁元帝
梁元帝年六歲,見母妝匣中有大珠,取一珠口含,遂誤吞之;其母意左右盜,訊問,莫服;乃灰生魚目以詛之。明日帝大便,珠隨便而出,帝一目遂眇。(見梁後略說之。)
《太平廣記》卷百三十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三、周武帝
周武帝好食雞卵,一食數枚。有監膳儀同,名拔虎,常進御食,有寵。隋文帝即位,猶監膳進食;開皇中,暴死,而心尚暖,家人不忍殯之。三日乃蘇,能語,先雲:「轝我見王,為周武帝傳語。」
既而請見,文帝引問,言曰:始忽見人喚,隨至一處,有大坑穴,所行之道,徑入穴中;纔到穴口,遙見西方有百餘騎來,儀衛如王者,俄至穴口,乃周武帝也。儀同拜,帝曰:「王喚汝證我事耳,汝身無所罪。」言訖即入穴中,使者亦引儀同入,使見宮門,引入庭,見武帝共一人同坐,而有加敬之容。使者令儀同拜王,王問:「汝為帝作食,前後進白團幾枚?」儀同不識白團,顧左右,左右教曰:「名雞卵為白團也。」儀同即答:「帝食白團,實不記數。」王謂帝曰:「此人不記,當須出之。」帝慘然不悅而起,忽見庭前有一鐵床,並獄卒數十人,皆牛頭人身;帝已卧床上,獄卒用鐵梁押之,帝脅剖裂,裂處,雞子全出,峻與床齊,可十餘斛。乃命數之訖,床及獄忽皆不見,帝又已在王坐。王謂儀同:「還去。」有人引出,至穴口中,又見武帝出來,語儀同雲:「為聞大隋天子,昔曾與我共事,倉庫玉帛,亦我儲之。我今身為滅佛法,極受大苦,可為吾作功德也。」
於是,文帝勅天下,人出一錢,為追福焉。(臨外祖齊公親見,時歸傢具說雲爾。)
《法苑珠林》卷百十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四、仕人梁
北齊時,有仕人姓梁,甚豪富。將死,謂其妻子曰:「吾平生愛奴及馬,皆使乘日久,稱人意。吾死,可以為殉,不然,無所使乘也。」
及其死,家人以囊盛土,壓奴殺之;馬則未殺。奴死四日而蘇,說雲:當不覺去,忽至官府門,門人因留止。在門所經一宿,明旦,見其主被鎖,嚴兵守衛。將入官所,見奴謂曰:「我死,欲得奴婢,遺言喚汝,今各自受苦,全不相關。今當白官放汝。」言畢而入,奴從屏外窺之,見官問守衛人曰:「昨日押脂多少乎?」對曰:「得八斗。」官曰:「更將去,押取一斛六斗。」主即被牽出,竟不得言。明日又來,有喜色,謂奴曰:「今為汝白也。」及入,官問:「得脂乎?」對曰:「不得。」官問所以,主司曰:「此人死三日,家人為請僧設齋。每聞經唄聲,鐵梁輒折,故不得也。」官曰:「且將去!」主因白官,請放奴;官即喚放,俱出門。主遣傳語其妻子曰:「賴汝等追福,得免大苦,然猶未脫;能更寫《法華經》、造像,以相救濟,冀固得免。自今毋設祭,既不得食,而益吾罪。」言畢而別。
奴遂生,而具言之;家中果以其日設齋,於是傾家追福,闔門練行。(臨舅高經州說,雲見齊人說之。)
《法苑珠林》卷五十《法華傳記》卷八《太平廣記》卷三百八十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五、李寬
隋上柱國蒲山惠公李寬,性好田獵,常養鷹數十。後生一男,口為鷹嘴,遂不舉之。(公即李密之父,臨家與親,並悉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六、姜畧
隋鷹揚郎將,天水姜畧,少好畋獵,善放鷹。後遇病,見群鳥千數,皆無頭,圍繞略床,鳴叫曰:「急還我頭來!」略輒頭痛氣絕,久乃蘇;因請眾僧為諸鳥追福,許之,皆去。既而得愈,遂終身絕酒肉,不殺生命。(臨在隴右,見姜略,已年六十許,自說雲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七、冀州小兒
隋開皇初,冀州外邑中,有小兒,年十三,常盜鄰家雞卵,燒而食之。
後早朝,村人未起,其父聞外有人叩門,呼此兒聲,父令兒出應之,見一人雲:「官喚汝役。」兒曰:「喚我役者,入取衣糧。」使者曰:「不須也。」因引兒出村門,村南舊是桑田,耕訖,未下種。是旦,此兒忽見道右有一小城,四面門樓,丹素甚麗;兒怪曰:「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