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寶藏經卷第一
慈童女緣
昔佛在王舍城。告諸比丘。於父母所。少作供養。獲福無量。少作不順。獲罪無量。
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告誡諸位比丘說:供養父母哪怕僅僅一點,也能夠獲福無量,即使是少許作了一些不孝順的事情,也會獲罪無量。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罪福之報。其事雲何。
諸位比丘說:是尊啊,這罪福報應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佛言。我於過去久遠世時。波羅奈國有長者子。名慈童女。其父早喪。錢財用盡。役力賣薪。日得兩錢。奉養老母。方計轉勝。日得四錢。以供於母。遂復漸差。日得八錢。供養於母。轉為眾人之所體信。遠近投趣。獲利轉多。日十六錢。奉給於母。
釋迦牟尼佛說:在過去很久以前,在波羅奈國有一位長者的孩子叫慈童女。他的父親很早就死了。錢財也花費盡了。於是他出賣勞力打柴為生。一天得到兩個錢,全部交給母親。後來賺的多了點,每天得到四錢,也同樣供養母親。這樣又漸漸增長,每天得到八錢,供養母親。這樣很多人都知道了他的事情,遠近都來買柴,獲利轉多。每天得到十六錢,都供養給母親。
眾人見其聰明福德。而勸之言。汝父在時。常入海采寶。汝今何為不入海也。聞是語已。而白母言。我父在時。恆作何業。母言。汝父在時。入海取寶。便白母言。我父若當入海采寶。我今何故。不復入海。
大家見到他聰明又有福德,就勸他說:你父親在的時候常入海採集寶藏,你為什麼不也如海尋寶呢?慈童女聽後就問母親,我父親在的時候常做什麼行業呢?母親告訴他:你父親在的時候,經常入海尋寶。慈童女向母親說;我的父親能夠入海尋寶,那我為什麼不能入海尋寶呢?
母見其子慈仁孝順。謂不能去。戲語之言。汝亦可去。
母親當然不願這個孝順仁慈的孩子離去,但是卻開玩笑說:你也可以去。
得母此語。謂呼已定。便計伴侶。欲入海去。庄嚴既竟。辭母欲去。母即語言。我唯一子。當待我死。何由放汝。兒答母言。先若不許。不敢正意。母已許我。那得復遮。望以此身立信而死。許他已定。不復得住。
得到母親的允諾,慈童女便打定主意,尋找旅伴。鄭重向母親告辭。母親說道:我只有你這么一個孩子。除非我死了,怎麼能放你走呢?慈童女回答說:如果當初您不允許的話,我自然不敢打這個主意,但是母親已經准許了我,為什麼又阻攔呢?當然要立信而行,不可能再留在這裡。
母見子意正。前抱腳哭。而作是言。不待我死。何由得去。兒便決意。自掣手出腳。絕母數十根發。母畏兒得罪。即放使去。共諸商賈。遂入於海。達到寶渚。多取珍寶。與諸同伴。便還發引。
母親見到孩子意志堅決,於是抱住他的腳痛苦,說道:你除非等到我死了,怎麼能現在離去呢?但是慈童女掰開母親的手,拔除腳,扯斷了母親數十根頭發。母親害怕孩子獲不孝之報,於是放他離去。同商賈夥伴,入海尋寶。尋到寶島,取得寶物,與同伴返回。
時有二道。一是水道。一是陸道。眾人皆言從陸道去。即從陸道。時彼國法。賊來劫奪。若得商主。諸商人物。皆入於賊。不得商主。雖獲財物。商主來還。盡歸財物。以是之故。是慈童女。恆出營別宿。商人早起。來迎取之。一夜大風。商人卒起。忘不迎取。商主於後。即不得伴。不識途徑。
返回的道路有兩種,一是水道,二是陸路。眾人都說從陸路走。當時的國家法度有這樣的規定:如果有盜賊來搶劫,抓獲商主,那麼商人的貨物都歸盜賊,如果沒有抓住商主,那麼商主索要時要把財物歸還。所以慈童女總是和同伴分開宿營。其他商人起的早,會提醒叫他。一次夜間大風,商人早起,忘了叫他,這樣慈童女就丟失了同伴,也不認識路。
見有一山。便往至上。遙見有城。紺琉璃色。飢渴睏乏。疾走向之。爾時城中。有四玉女擎如意寶珠。作倡伎樂。而共來迎。四萬歲中。受大快樂。於是自然。厭離心生。便欲捨去。諸玉女言。閻浮提人。甚無反復。共我生活。經四萬歲。雲何一旦舍我而去。
見到有一座山,於是遍登至山頂,遠遠看到有一座琉璃色的城池。因為飢渴睏乏,於是慈童女快速向城中進發。這時城中有四名玉女,手中持如意寶珠,歌舞彈唱,前來迎接。留慈童女在城中生活,經過四萬歲,享受無盡快樂。後來自然生出厭離心。便想離去。諸名玉女都說道:閻浮提人,反復無常,和我們共同生活了四萬歲,卻說走就走。
不顧其言。便復前行。見頗梨城。有八玉女。擎八如意珠。亦作伎樂。而來迎之。八萬歲中。極大歡樂。生厭惡心。復舍遠去。
慈童女不理會她們的言語,前行見到一座玻璃城,有八名玉女前來迎接,與其在城中歡愉度日,過了八萬歲。慈童女再次厭離捨去。
至白銀城。有十六玉女。擎十六如意珠。如前來迎。十六萬歲。受大快樂。亦復捨去。至黃金城。有三十二玉女。擎三十二如意珠。如前來迎。又三十二萬歲。受大快樂。亦欲捨去。
這一次又到了一座白銀城,有十六名玉女,持如意珠,前來迎接。十六萬歲,享受快樂。之後慈童女又棄之離去。到達黃金城,與三十二名玉女快樂享受了三十二萬歲,再次想要離去。
諸玉女言。汝前後所住。常得好處。自此已去。更無好處。不如即住。聞是語已。而自念言。諸玉女等。戀慕我故。作是語耳。若當前進必有好處。即便捨去。
諸玉女對他說:你從前所住都是很好的處所,但是從此出去,便沒有好的住處了。慈童女聽了這話認為是諸女想挽留他,故此找這樣的借口。如果繼續前行一定有更好的地方。於是離開黃金城。
遙見鐵城。心生疑怪。而作是念言。外雖是鐵。內為極好。漸漸前進。並近於城。亦無玉女來迎之者。復作念言。城中甚似極大快樂。是故不及來迎於我。轉轉前進。遂入鐵城。
遠遠的看到一座鐵城,心中不覺奇怪。於是想,外面雖然是鐵,裡面想必極好。繼續前進,也沒有玉女來迎。又想:看來此城中一定十分快樂,所以沒有空來歡迎我。於是前行,進入鐵城。
門關已下中有一人頭戴火輪。舍此火輪。著於童女頭上。即便出去。慈童女。問獄卒言。我戴此輪。何時可脫。答言。世間有人。作其罪福。如汝所作。入海采寶。經歷諸城。久近如。然後當來代汝受罪。此鐵輪者。終不墮地。
城門有一個頭戴火輪的人,把此火輪放到慈童女的頭上,便自己出去了。慈童女問旁邊的獄卒說:我頭頂的火輪什麼時候可以摘下來呢?回答他說:世間有人,造作同你一樣的罪福。入海采寶,經歷各城,時間也一樣,然後才能代替你。這個鐵輪始終不會墜落到地上。
慈童女問言。我作何福。復作何罪。答言。汝昔於閻浮提。日以二錢。供養於母。故得琉璃城。四如意珠。及四玉女。四萬歲中。受其快樂。四錢供養母故。得頗梨城。八如意珠。八玉女等。八萬歲中。受諸快樂。八錢供養母故。得白銀城。十六如意珠。十六玉女。十六萬歲。受於快樂。十六錢供養母故。得黃金城。三十二如意珠。三十二玉女。三十二萬歲。受大快樂。以絕母發故。今得戴鐵火輪。不曾墮地。有人代汝。乃可得脫。
慈童女說:我做了什麼福,造了什麼罪?回答說:你在閻浮提以兩錢供養母親,所以得到琉璃城,四如意珠,四名玉女,四萬歲中享受快樂。因為四錢供母,所以得玻璃城,八如意珠,八名玉女,八萬歲中享受快樂。如此類推,得福增倍。但是因為你不順母意,扯斷母發,所以得到鐵輪的果報。必定有人代替你,才可以解脫此苦。
又問言。今此獄中。頗有受罪如我比不。答言。百千無量。不可稱計。聞是語已。即自思惟。我終不免。願使一切應受苦者盡集我身。作是念已。鐵輪即墮地。慈童女語獄卒言。汝道此輪。不曾有墮。今何以墮。獄卒嗔忿。即以鐵叉。打童女頭。尋便命終。生兜術陀天。
慈童女又問:這獄中有和我這樣受罪苦報的嗎?獄卒回答:有啊,數不清呢。聽了這話,慈童女案子思忖:我決對不能免除此苦報,願一切應當受苦者的罪報都集中到我的身上,令我代受吧。剛有此念,鐵輪墜地。慈童女問獄卒:你不是說此輪不會墜地,現在怎麼落到地上了呢?獄卒十分生氣,以鐵叉重擊慈童女頭,把他打死了。命終後慈童女生都率陀天。
欲知爾時慈童女者。即我身是。諸比丘當知。於父母所。少作不善。獲大苦報。少作供養。得福無量。當作是學。應勤盡心奉養父母。
其實那時的慈童女就是我。比丘們當知,如果對於父母做了少許不善,一定得大苦報,能少作供養,獲福無量。我們應當盡心奉養父母。
釋迦牟尼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講到父母恩。如下: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我今為汝宣說少分。假使有人為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凈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瓔珞眾寶衣服。栴檀沉香立諸房舍。百寶庄嚴床卧敷具。療治眾病百種湯葯。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
我們知道對於供養有德之人的福報是很大的。這裡佛列舉了供養凈行婆羅門,神仙,善知識等等。但是這些福報功德加起來都要比孝順之心差的遠了。
世間悲母念子無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終於十月。行住坐卧受諸苦惱非口所宣。雖得欲樂飲食衣服而不生愛。憂念之心恆無休息。但自思惟將欲生產。漸受諸苦晝夜愁惱。若產難時如百千刃競來屠割。或致無常。若無苦惱諸親眷屬喜樂無盡。猶如貧女得如意珠。其子發聲如聞音樂。以母胸臆而為寢處。左右膝上常為游履。於胸臆中出甘露泉。長養之恩彌於普天。憐愍之德廣大無比。世間所高莫過山嶽。悲母之恩逾於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
世尊講為什麼受母恩如此之大呢?這是因為母親從懷胎十月開始,到生產,養護,哺乳,扶愛,這些恩情對我們是最重最厚的。此恩重過山嶽大地。
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徵復速於彼。一切如來金剛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護。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順無違。諸天護念福樂無盡。如是男女即名尊貴天人種類。或是菩薩為度眾生。現為男女饒益父母。
如果因為兒女不孝順,造成了父母含怨念的心理,開始對我們有了恨的心理,這就是我們墮地獄的因了,或者是轉生惡鬼畜生。而這個果報是很快的,比世間的狂風還要快。無論是佛,金剛,天仙,都不能挽回。如果能依從父母,使其快樂,那麼諸天衛護,福樂無窮,這樣的人就是天人的種類,或者是菩薩轉世,來利益父母。
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恩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處於胎中。口吮乳根飲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飲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與其子。珍妙衣服亦復如是。愚痴鄙陋情愛無二。昔有女人遠遊佗國。抱所生子渡殑伽河。其水暴漲力不能前。愛念不舍母子俱沒。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
母親的恩情在懷胎之時便開始了,到我們長大,要吸吮多少母乳,要母親百般照顧,不論你是俊俏是醜陋都是一樣疼愛。這個恩情是很難報答完的。
以是因緣母有十德。一名大地。於母胎中為所依故。二名能生。經歷眾苦而能生故。三名能正。恆以母手理五根故。四名養育。隨四時宜能長養故。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六名庄嚴。以妙瓔珞而嚴飾故。七名安隱。以母懷抱為止息故。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導引子故。九名教誡。以善言辭離眾惡故。十名與業。能以家業付囑子故。 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悲母在時名為月明。悲母亡時名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有父母在,是最為富有的人,父母不在如同日沒,黑夜降臨。所以每一個人都該盡力孝養父母,這樣的福德是和供佛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