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究性命,不理外物

  楊黼很喜歡佛典,有人勸他參加科舉的考試,他回答說:「不理會性命,而去理會身外之物嗎?」

  院子有一果大桂花樹,他在樹上綁了一塊木板,題名為「桂樓」,悠哉地生活在上面。

  他親自耕種了數畝田地,把好的蔬菜供奉父母,只求娛悅雙親,而沒有其它企圖。他旁徵博引許多典籍,註解孝經數萬字,而且發揮了性命的道理

  父母逝世後,他為人傭工,以賺取喪葬費用。等營葬完畢,他便進入雞足山,住在羅漢壁的石窟中,長達十餘年。

  他八十歲時,子孫將他從山中迎回家中

  有一天,他沐浴完畢後,叫子孫來拜別,並且說:「明天我就走了!」

  翌日,他果然安詳地逝世。(《明史》隱逸傳)

  孟子認為:養護可以分為養護大體和養護小體差別。心是大體,耳朵、眼睛器官小體。他又劃分了天爵和人爵的不同,並且說:「仁義充飽,所以不希望口腹的美味。身上有了好的德行和聲譽,所以不希望文採的刺繡!」

  古代的禪師教人:「應當在活物上作活計,不要在死物上作活計!心是活物,心以外的東西都是死物!」

  楊黼專心探究性命,不理會外物,實在知道從根本下手。看他生活起居和讀書,是多麼安閑!他臨命終時,能預知時至,沐浴告別家屬,何等自在!迷於功名利祿的世人終日遑恐不安,如飛蛾撲火,令人覺得眾生業障深重而且可憐!(《歷史感應統紀》第四卷第一八五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