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錢穆先生的《晚學盲言》
余在對日抗戰時,曾一度返蘇州,時印光和尚在靈岩山。寺僧盡散,一夥頭工人隨侍。
除夕,印光賞以數百文。晚餐後,伙頭告,當回家。印光言,汝今夜仍當返。伙頭言,既回家,當俟明晨來。遂辭去。半山樹林中一強人,劫其錢去。伙頭念錢既被劫,不如仍返山寺。歸告印光。印光言,錢仍當送回。劫者因已晚,不下山,來叩山門求宿。伙頭開門見是林中劫者,雲,你果送錢來了。
劫者初不知應門者即是被劫人,至是遂直認,並請謁和尚,跪求留寺落髮。印光勸其歸,好自為人。此事傳出,來者如市。
印光靜坐一室中,壁上一洞,裝一小木板。來者扣此板,得緣,板即開。印光或有言,或無言,言亦數語而止,板即復閉。余返蘇距此事已半年,幼年曾讀印光書,遂欲約友往訪。但聞日軍紛往,乃中止。
附:錢穆先生簡介
錢穆(1895—1990)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江蘇無錫人,漢族,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七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後自學,任教於家鄉的中小學。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錢穆居北平八年,授課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並在清華、北師大兼課,與學術界友人時相切磋。抗戰軍興,輾轉任教於西南聯大、華西大學、齊魯大學、四川大學、台灣大學等各大學。撰寫《國史大綱》,採取綿延的觀點了解歷史之流,堅持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以激發對本國歷史文化愛惜國史大綱保護之熱情與摯意,闡揚民族文化史觀,被公推為中國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秋,出任香港亞洲文商學院(夜校)院長。1950年秋,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使流亡學生得以弦歌不輟,因辦學有成,獲香港政府尊崇,於1955年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60年應邀講學於美國耶魯大學,學期結束,耶魯大學特頒贈人文學名譽博士學位。1965年正式卸任新亞書院校長,應聘馬來西亞大學,前往講學。
1967年10月,錢穆應蔣介石之邀,以歸國學人的身份自港赴台,次年,遷入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之素書樓,同年,膺選「中研院」院士。晚年專致於講學與著述,雖目力日弱仍隨時提出新觀點,賴夫人誦讀整理出版,謙稱為《晚學盲言》。
謝世後,家人將其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歸家。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