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講述
有一次,波斯匿王迎請世尊及眾眷屬,作了三個月的供養。供養期間,波斯匿王帶著宮里的人,親自供養飲食及一切所需。
供養完畢時,他取來一小座坐在如來面前,對世尊說:「我曾經從佛陀您這裡聽聞過因果的道理。您說過,布施旁生食物者,獲福百倍;布施犯戒沙門食物者,獲福千倍;布施持戒沙門食物者,獲福萬倍;布施斷欲仙人食物者,獲福億倍;布施向須陀洹[1]食物者,獲福不可計,更何況已經成就了須陀洹者……更何況向辟支佛、已得辟支佛,更何況向如來、乃至已經成佛,以及比丘僧眾,能供養如是對境,獲福功德不可稱計。所以,我能對世尊您及比丘僧眾作如此豐盛的供養,應該說功德圓滿,所作已辦。」
世尊告訴他說:「大王,不要這麼說。所謂修福行善永無厭足,今天你為何要說『所作已辦』呢?你要知道,生死之路實在太長遠了,可以說無法計量。」
(佛陀是要告訴他,修福是不能滿足的,而且,這三個月供養的福德,如果不迴向解脫,很快就窮盡了。)
在久遠的過去,有一個國王名叫地主,統領整個南贍部洲。當時國王有一大臣,名叫善明,國王封他為小王,並分一半國土與他治理。後來善明王生了一個太子,名叫燈光。太子於29歲時出家學道,當天出家,當晚成佛,號燈光如來。
後來地主國王知道此事以後,便迎請佛陀及其眷屬八十億阿羅漢,在七萬年中承事供養。如來度生事業圓滿,示現圓寂,八十億阿羅漢也漸次入於無餘涅槃,地主國王一一收取捨利,建如來寺及八十億羅漢寺,又在七萬年中供養,直至如來所遺教法滅盡。
當時的地主國王不是別人,正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佛說:「當時我在七萬年中供養燈光如來,佛涅槃後,我又在七萬年中供養佛像及佛舍利,但我當時並未求取解脫,而是將所作功德全都迴向了人天安樂,以求在生死中獲得福報的庇佑。但是大王,當時的那些福德今天還有剩餘嗎?連微塵許都不存在了。所謂生死長遠,不可計量,那些有漏福德早已用盡了。所以,大王,千萬不要說『我所作福佑,今日已辦』。大王,你應當這樣說:『我今身、口、意所作的一切善行,盡求解脫,不求在生死中獲得福報及安樂。』這樣說,便可安隱無量。」
當時波斯匿王聽了以後,心懷恐懼,毛發豎立,悲泣交集,並頂禮世尊足,在佛前懺悔:「我太愚蠢了,以後再也不這麼說了,唯願世尊接受我的悔過。」
這時,在大眾當中有一比丘尼,名嘎達亞那,她從座上起來,頂禮世尊足,然後對佛陀說:「世尊您所說的太微妙了!您對波斯匿王說『身、口、意所作一切善行,應當盡求解脫,不求在生死中獲得福報及安樂,如此便安隱無量』,這實在是微妙甚深的教言。
世尊,我現在憶起(她是已得阿羅漢果的比丘尼,現在以宿命通了知)在三十一劫之前,有一名號為飯式詰的如來出世,有一次,那位佛陀入野馬城乞食。當時,城裡有一個作差使的人,名叫純黑,他見佛陀入城,便回家取了食物供養如來,並發願:『願我以此功德,不墮三惡趣,並在當來之世,值遇像這位如來一樣的聖尊,而且那位聖尊為我說法,令我獲得解脫。』
世尊,大王,純黑不是別人,就是我。我以那次供養功德以及誓願的力量,三十一劫中不墮三惡趣,一直生在人、天中,而這一世又值遇世尊出家學道,滅盡一切有漏,得阿羅漢果。」
世尊對諸比丘說:「在我的聲聞中,信解脫第一者,就是嘎達亞那比丘尼。」
希望大家都能記住這則公案。在這則公案中,地主國王十四萬年的供養,因為沒有迴向解脫,善根全都耗盡了;而純黑的一次供養善根,因為迴向了解脫,歷經三十一劫人天安樂以後,值遇佛陀,並成就聖果,二者的差別如是之大。
不信佛教的另當別論,就算是佛教徒,供佛、供僧的眾多善根也不知道迴向,就算是迴向了,恐怕多數還是迴向自己快樂、平安、健康、無病、長壽……但是只求這些是很可惜的,果報也不殊勝。
剛才說了,應當「迴向廣大菩提因」,應當「盡求解脫」。也許對我們來講,什麼是菩提,什麼是度化眾生,現在還比較茫然。但是,你應當盡量改造自己的心,將以往自利的迴向,盡量轉成利他。比如,一念《普賢行願品》立即想到:「今天我不能為自己迴向!一定要將這些善根迴向給所有的眾生,願他們不僅暫時離苦,而且要成就菩提安樂!」這樣心一轉,善根就完全不同了。
有什麼不同呢?剛才說了,如果迴向人天安樂,善根很快就耗盡了。但如果你迴向於究竟菩提之因,即使感受了百次善果,在尚未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之前,善根不僅不會窮盡,反而會日日增上。
如《慧海請問經》雲:「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乾涸其不盡,迴向菩提善亦然,未獲菩提其不盡。」意思是,如果有一滴水落入大海里,那在大海未乾涸之前,這滴水是不會乾的,因為它已經與大海融為一體了;你將善根迴向菩提也是同樣的道理,任何善根,在你未得佛果之前,是永遠也不會耗盡的。
《慧海請問經》,以前我在漢文中查過,但沒找到。不過應該是有的,也許用的是其他譯名。
上面的這個比喻,其他經典用對比的方式也宣說過。經里說:當烏雲密布天降下大雨的時候,雨水若是掉落在陸地上,很快就幹了,但若是掉落在大海中,只要大海不幹,雨水也不會乾的。同樣的道理,菩薩摩訶薩若將所作善根迴向於自身,則如雨水掉落到陸地,善果很快就窮盡了;若將善根迴向於一切眾生圓滿菩提之因,則如雨水落入大海,乃至菩提果之間永不耗盡[2]。
此外,《入定不定印經》[3]中也說:就像一滴水投入大海,乃至劫末火生起時,這滴水是不會乾涸的;同樣,菩薩即使將很微小的善根迴向佛果,乃至在金剛喻定之前,也即一切智火生起之前,這個善根是不會窮盡的。
在這些經典里——不論小乘經典、大乘經典,在在處處都宣講了迴向的道理,說明迴向的確是修行的重要環節。懂的人,以小善也能贏得大果,但不懂的話,一念嗔恨心,或者毀壞善根的四因一出現,再大的善法、再多的善根,也會被毀壞殆盡的。
[1] 向須陀洹:將得預流果者。後面「向辟支佛」、「向如來」,都是趨向及將要獲得那一聖果的意思。
[2]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雲:「三業所修諸善,皆悉迴向無上菩提,復願一切眾生咸成正覺功德無盡……譬如虛空密雲彌布降注大雨,若至陸地砂鹵之處,不久便干。若雨一滴,入大海中。海水未竭,其雨無盡。菩薩所作功德,亦復如是。若為自身,求於解脫,如陸地雨,不久還干。若為法界一切有情,修於善業,投涅槃海。以大悲願,眾生無盡,善亦無盡。」
[3]《入定不定印經》雲:「妙吉祥。如一滴水投大海中。乃至劫火起時終不中盡。妙吉祥。菩薩亦爾。以少善根迴向成佛。乃至一切智火生時終不中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