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戒過患與持戒功德

uploads/content/2022/may/1898755b04eff4b04aff5c9de438376f.jpg" width="500" height="337" />

  犯戒的過患

  一次,佛陀在王舍城向信徒說法,當時許多信士在聽佛說法之後,就對佛說:「我欲歸依佛、法、聖眾。唯願世尊哀愍。聽許為優婆塞。自今已後,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奉戒不忘,明欲設供。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垂愍屈顧。」(見《長阿含經》卷二)對於諸多信士的請求,佛陀默然點頭許可。那些信士見佛默然點頭,隨即從座而起,繞佛三匝,作禮而歸。不久,這些清信士為世尊建造起大講堂等適宜的說法之所。然後掃灑燒香,以香花嚴敷寶座。一切備辦停當之後,諸清信士到佛陀住所稟白佛陀,希望佛陀接受諸清信士所施供養世尊為信士誠心所感即從座起,著衣持缽。與眾信士一起到他們的所建的講堂,凈手洗足之後,在講堂正中而坐。此時,諸比丘在左邊坐,眾清信士在右邊坐。恭聽佛陀說法

  佛陀環顧四周,見眾人正至誠恭敬地等待聽法,於是就對信士開講犯戒的過患和持戒功德佛陀首先向信士講說犯戒的過患。佛說:「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一者求財,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三者在所至處,眾所不敬;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人地獄。」(《長阿含經》卷二) 犯戒有五種衰耗,以警示諸信士勿毀犯戒律佛陀說的五衰耗,「一是求財,所願不遂。」對於普通人來說,很多人信佛後,都希望事業順利,財源廣增。佛陀認為,這種種願望的實現是以守戒為前提的。若不持戒,只是做名份上的信徒,即使你去求財,也不能滿你所願。犯戒的第二中衰耗是說,犯戒之人不僅求財不得,而且即使現在所擁有的東西也會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因為持戒人的言行舉止文雅莊重,常會得到別人的敬仰。若不持戒,便常會造作諸多惡業,令人生厭,更談不上令人尊敬了。一個信徒一旦心中沒有戒律觀念便會恣意妄為,處處犯戒。對於經常犯戒的人,一般人就會佛教戒規來評價他,當看到他們所作所為都是戒律背道而馳,他們就會指責甚至辱罵這些不守戒規之人。常言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千里。如此一傳十,十傳百,這些犯戒之人就會惡名流布,人皆遠之。在佛教中,犯戒之人根據其所犯戒的輕重,將會受到輕重不同的果報。如果無視戒律,我行我素,還會遭致墮落地獄的苦報,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持戒功德

  世尊在向諸信士講說過犯戒的過患之後,接著又向諸信徒解說持戒功德佛說:「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一者諸有所求,輒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佛陀所說持戒五種功德與上面所講的犯戒的五種過患相對來說的;持戒的第一種功德是「凡是所求都能如願」。如果一個人注重戒律,你就會經常以戒律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所以你的所作所為都是善念善行當你所求時,就能夠如願。第二種功德是「所有財產,增益無損」。因為持戒,你的福慧將日漸增長,你的財產就像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第三種功德是所往之處,眾人敬愛。持戒之人言行舉止符合律儀的要求,他們言語溫和,舉止端莊,謙恭待人,因此,他們每到一處都會受到人們的以禮相待。他們在別人心目中就會有個印象。同時也會在人群中有個好口碑。通過人們的口口相傳,他們就會名滿天下,望重叢林,受到人們的好評。這就是四種功德所謂的「好名善譽,周遍天下」。持戒的第五種功德為「身壞命終,必生天上。」這是持戒的基本功德來說的。其實,一個信徒若能嚴持戒律,並按照佛教教義來行持,他們不只得到升天的善果,而且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然後還能返回娑婆世界度化眾生。如果只是生到天上,天福享盡,還會有墮落的一天。這裡佛陀所說的「必生天上」,是說持戒之人,至少能夠有得生天上的善果,同時並不排除往生西方的可能性。

  佛住世時,十分注重弟子持戒目的無非是為了正法久住,令弟如法行持,進趨善果。現代佛子去佛久遠,唯有持戒,才能保持清凈戒體,也才能夠正法長盛不衰。從佛陀對犯戒過患與持戒功德的講解,我們更應該認識到持戒的重要性,從而依教奉行,讓正法久住世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