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上》32、估客偷金喻

  《百喻經卷上》32、估客偷金喻

  譯文:

  從前有兩位商人,共同做買賣。一個賣真金,另一個賣紡織品。有人買真金時,都要用火燒來試驗真假。這時另一個商人便偷被燒過的金子,用絲織品包藏起來。但由於金子很熱,把織物都燒光了。事情也就敗露了,金子和絲織品都失去了

  就好像其他教派,借鑒佛教義理把他吸收到自己的教義中,並錯誤地聲稱是本來就有的,而不佛教義理。正由於這樣,人們最終會發現,並燒掉其他教派經典,使其在社會上不能流傳。這正如那偷金子敗露的故事,結果同樣如此。

  這故事比喻外道偷取佛法,妄稱是他自己的法,但因為他們不明原理,不善運用,不但得不到好處,曲解了佛法,而且也混亂了自法,終究是要馬腳畢露的。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32、估客偷金喻

  昔有二估客① ,共行商賈②,一賣真金,其第二者賣兜羅綿③。有他買真金者,燒而試之。第二估客即便偷他被燒之金,用兜羅綿裹。時金熱故,燒綿都盡。情事既露,二事俱失。

  如彼外道,偷取佛法,著己法中,妄稱己有,非是佛法。由是之故,燒滅外典④,不行於世。如彼偷金,事情都現,亦復如是。

  注釋:

  ① 估客:商人

  ② 商賈:商人的統稱。

  ③ 兜羅綿:野蠶繭,本處指絲織品。

  ④ 外典:佛教以外的經典。《法華經》中有:「讀外典者,如視日光,令人眼暗。」

  辨析:

  在現實生活里「弄巧成拙」、「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事時有發生。究其理,其實做任何壞事的人都在劫難逃,躲得了一時,難以躲一世;逞得了一時,難以保終生。以損人開始,以害己告終的事可謂多矣,人常講:天眼不開,但人心難欺,就是這個道理。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人心總是永遠向著善,向著光明的。不可否認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難免會碰到是非混淆,人妖顛倒的特例,但烏雲永遠也遮不住太陽的光輝,正義永遠都不會被惡勢力嚇倒。人類社會的歷史證明,罪惡最終都會被人們清算,正義最終總會戰勝邪惡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