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受戒後不久,離開蓮花寺,回到南五台蓮花洞道純師父身邊。南五台距長安縣城20公里,由五座山峰組成,俗稱五台,即大台(又稱觀音台)、文殊台、 清涼台、靈應台、捨身台。每當天清氣朗時,登上西安古城城垣便可望見南五台。這裡山勢峻峭,峰巒疊嶂,樹林茂密,泉水叮咚,風景極為幽美。登五台,必須經過塔寺溝,這裡山道崎嶇,溪流蜿蜒,泉水噴珠吐玉,修竹身影婆娑,數十處佛寺殿塔掩映於綠樹叢中。
光緒十一年,道純師父命印光大師到大頂(觀音台)圓光寺看管觀音殿。這裡除了六月香會來人多以外,平時十分清凈。
觀音台是五個台中最高的一個台,海拔1688米,圓光寺就位於台上。台上視野開闊,北眺八百里秦川,站在台上,令人胸襟為之一開,心曠神怡。在台頂既能望見長安城,又不受塵囂的干擾。唐代白居易曾有七絕《登觀音台望城》說:「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描寫了凌晨從觀音台回望長安城的情景。
大師住這裡幾年期間,曉夕念佛,十分得力。尤其夜裡,滿天星斗,萬籟俱寂,唯有心中佛號孤明歷歷。這幾年裡,大師也把南五台的各處寺廟參訪遍了,了解到明嘉靖時,有一位性天文理老和尚,隱居此山無門洞(俗人訛為湘子洞)禪修。不過南五台山的開山緣起,由於歷史久遠,一直沒有找到根據。
一天大師下山,到劉村西寺中(該寺是大頂圓光寺的下院),看到有好幾塊石碑,先看了幾塊碑的碑文,所記載的都不是最初的緣起。其中有一塊碑,被水垢封蔽,成了一塊石板。大師找一塊磚來磨,水垢磨掉以後,露出了碑刻字跡,原來是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根據古碑所作的《緣起碑記》,名為《南五台山圓光寺觀音菩薩示跡之記》。根據碑記可以了解到,南五台是觀音大士降伏毒龍,現比丘身所開的道場。從隋朝至當時已有一千三百餘年。隋文帝年間,南五台山中有條毒龍,變化成道人,在京城賣葯,稱服用後可以得道升天。其實是使用妖術,將服藥之人,攜帶回山中的洞里吞食。觀音菩薩天眼遙見此毒龍的惡行,就示現為一位比丘,在峰頂搭建草廬住下來,然後用佛法神力降服了毒龍,使當地百姓免受危害。第二年六月十九日,比丘圓寂。比丘的事跡上奏到朝廷後,皇帝命令收骨起塔,御書牌額,錫號為觀音台寺,從此之後這裡香火不斷。從隋朝到宋太平興國三年夏,觀音台寺因前後六次出現五色圓相、祥雲等瑞相,於是改名為圓光寺。
發現這塊碑記,大師和寺眾都十分高興,大師借來筆墨把碑記抄了下來,後來收入《增廣印光法師文鈔》附錄。這塊碑的發現,使觀音大士救苦救難的不思議靈跡,彰顯於世。同時也說明了六月十九觀音菩薩聖誕紀念香會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