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上》27、治鞭瘡喻昔

  譯文:過去有一個人,遭到國王的鞭打。被鞭打後,就用馬糞敷在傷口上面,想讓傷口早點痊癒。有個愚蠢的人見了,心裡很高興,便這樣想到:「我快得到治療創傷方法了。」立刻回到家,對兒子說:「你來抽打我的背,我得到了好的治創傷辦法了,現在想試一下。」兒子使用鞭子抽打他的背,然後用馬糞敷在背上,他自以為得到了很好的妙方。

  世上有人也是這樣,聽到人說:「通過修不凈觀解除人世貪心慾望方法就可以除去外界和精神產生的身心痛苦。」就這樣講:「我想見到女色去觀女色,及從五欲中去觀不凈以便去除慾望。」結果非但沒有領悟到女色和五欲的煩惱和不潔凈,反而為女色迷惑,沉溺於世俗的轉回之中,最終飽受地獄苦難。世上愚昧的人,也同樣如此。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27、治鞭瘡喻昔

  有一人,為王所鞭①。既被鞭已,以馬屎傅②之,欲令速差③。有愚人見之,心生歡喜,便作是言:「我快得是治瘡方法。」即便歸家,語其兒言:「汝鞭我背。我得好法,今欲試之。」兒為鞭背,以馬屎傅之,以為善巧。

  世人亦爾。聞有人言修不凈觀④ 即得除去五陰⑤ 身瘡,便作是言:「我欲觀於女色,及以五欲⑥。」未見不凈,返為女色之所惑亂,流轉生死,墮於地獄

  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注釋:

  ① 所鞭:受到鞭打。

  ② 拊:同敷。

  ③ 差:病痊癒,又寫為「瘥」。

  ④ 不凈觀:為了治貪心而觀身體不凈一是觀自身的不凈,二是觀他身的不凈,人的一切,無一凈相。佛教禪定方式,據載修此禪觀可觀想死亡後的種種污濁,從而解除對人生世事的貪戀。是禪觀「五停心觀」之一,即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數息觀,以分別解除世俗貪欲、瞋恚、愚痴我見散亂浮躁等心緒。

  ⑤ 五陰:又稱為「五眾」、「五蘊」,佛教專用名詞。大致包括色、受、想、行、識五方面的內涵,通常色指物質,受、想、行、識指心理,因此「五陰」在廣義上指物質世界精神世界的總和。有著眼、耳、鼻、舌、口、大小便道之類洩漏不凈的瘡門,故名五陰身瘡。

  ⑥五欲:指財欲、色慾飲食慾、名欲、睡眠欲。

  辨析:

  那個被鞭打後的人,痛不可耐,情急之中,用馬糞敷之,雖然不能止痛,在心理上也許會有一種安慰。各種療傷的土法葯方,也許正是在人們千百次的實踐中,不斷被發現和總結出來的。當然那位自以為發現別人秘方的人,以急功近利之心忖之,自傷敷糞,只會使自己反受其害,自食苦果。它提示人們:不加分析地盲目實踐,與蠻干無異。

  比喻貪欲的人,由於出發點是觀看女色,滿足慾望,最終只能自招其害。佛教貪欲之人的終結,表述為在地獄和種種可怕的境況下度過來生,它在客觀上,對於揚善抑惡,勸戒人心有一作用的。在這善惡報應影響下產生的世俗文藝,在民間廣泛傳播,它表現了受壓迫人民的美好善良願望,是人心向善的歷史證明。因此我們不應簡單地斥之為封建迷信要用歷史的眼光,客觀辯證地對待。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