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故事:止凈見師受呵斥,遵囑編輯大士頌(44)

  民國十一年(1922年)春,定海縣知事陶在東公來山,與大師商議說:普陀山志的流通,令人由信向而改惡遷善,返妄歸真,實為挽回世道人心之根本要務,急宜重修。大師看到陶公護法心切,救世情殷,就請普濟、法雨兩寺主人出面,懇請陶公主普陀山志的重修事宜。陶公因為公事繁忙,乃委託邑紳王雅三君擔任主編。

  重修普陀山志的事情商定後不久,江西一位大文學家許止凈居士來拜訪印光大師。許止凈,名業笏,江西彭澤人,清光緒甲辰翰林。住館八年,辛亥革命後,就隱居起來。民國二年,歸心學佛,專志凈土。知道觀大士,為蓮邦導首,而復現身塵剎,隨機利生,又與娑婆因緣最深。其應化之跡,在浙江普陀,於是就動了朝禮的念頭,但尚未有行期。後來在《佛學叢報》上讀到印光大師文章數篇,提倡念佛,勖勵敬心,不覺感到深深佩服,大師開示正中自己不知道誠敬的毛病,於是想拜見大師心情迫切起來。民國十一年春,許居士整理行裝,奔赴普陀

  許居士來到法雨寺頂禮大師之後,把自己撰寫的《禮觀音疏》進呈給大師看,大師戴上眼鏡,當場看了起來。「伏維我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居補怛洛迦之山。得大悲解脫之法。師承靜住,標正法明之稱。補處彌陀,授功德山之記。寶藏住世,迴向菩提。威德園觀,宏深誓願。從聞思修,頓入摩提。得圓通常,舉皆真實。熏修金剛三昧清凈寶覺圓融。十四無畏,福備眾生。卅二應身,度該等覺。具大自在之功,妙容頓現。……」大師看完,感到許居士精通佛理,文筆超邁,翰林學士,名不虛傳。但其中有:「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句。知道許居士尚未斷葷。大師抬頭看著居士,,突然發問:

  「汝吃素否?」

  許居士答曰:「吃花素。」

  大師臉色嚴肅起來,呵斥他說:「倒架子,如此大通家,尚不以身作則吃長素,何能感化他人。」厲聲大吼。

  許居士如挨當頭一棒,老法師剛才還是和顏悅色的,怎麼一下子這么厲害。再一回顧自己文中的「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的話,感到臉一陣發燒。老法師呵斥得對,光精通佛理,不能身體力行地做到,算什麼學佛!當下頂禮印光大師,表示感恩,欣然樂受。印光法師面色轉霽,從書架上拿下一部《印光法師文鈔》贈給許居士

  第二天,許居士恭楷寫了一篇祈請文送給大師,請大師繼續編輯《凈土聖賢錄》,自己願意協助。同時,對於昨天見面受呵之慈訓,表示萬分感激,感嘆大師高潔嚴厲的道風是名不虛傳。大師見許居士知見純正,文筆超妙,特備是虛懷若谷的胸懷是末世少有的,於是委託許居士編輯《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許居士非常高興地答應下來。

  印光大師為什麼見《禮觀音疏》有「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句,就知道許居士尚未斷葷呢?這是因為「食廷璋之芋,克日西行」句來源於明代周廷璋居士臨終時方才絕葷,五日往生故事。《金剛靈應錄》記載:「(明)周廷璋,號楚峰,雲南人也。生於正德嘉靖間。為人淳樸,治家,不計有無,有,輒散之貧者。人與之語,輒笑。或謔之,詈辱之,亦笑而已。素向佛法,晨起,必誦金剛、彌陀觀音諸經各一卷,充然自得。曰,吾不離日用,不涉貪愛,如是而已。年八十七,以清明日上冢,決辭祖考。還,謂其婦曰,吾將行矣,彌陀迎我,觀音勢至俱來也。已而曰,觀音謂我絕葷五日,可西行,遂日食一粥一蔬。至期,沐而冠,令子弟誦七如來名,而己誦經,既畢,端坐而逝。翼日,有香發於體,貌如生。」

  許居士雖然接受編輯《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但是關於觀世音菩薩經文感應事跡浩如煙海,不知從何下筆。於是多次向印光大師請教。大師反覆開示之所以要編大士頌,目的是「期遍界流通,同沐慈化。」 「令法界眾生,同種善根,同生西方而後已。」 「令閱者由歡喜,而得生善、破惡、入理之益。」許居士反覆吟味大師開示,不覺恍然明白了大師心意,就是要把觀音大士慈悲傳達給世人感應頌就是要借大士的本跡,以訓世化俗。於是許居士廣泛搜集大藏中關於觀世音菩薩經典,以及各種典籍關於觀音感應事跡的記載,時經二載,終於完稿。其中頌文,近二萬言,又加以注釋,並節錄各經以為明證。頌文三卷,經證一卷,共三百七十餘頁,寄給印光大師鑒定。

  摘自:《印光法師故事作者:余池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