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上》45、奴守門喻

  譯文:

  譬如有人將要出門遠行,吩咐僕人道:「你好好守著門,並看管住驢子和繩索。」主人走後,鄰村的人家這時正在奏樂,這僕人很想去聽,心中動搖,不能自安,隨即便用繩索系了門,放在驢上,趕著,到那奏樂的地方,去聽音樂僕人離去之後,屋中的財物都被賊偷去了主人回來,問僕人道:「財寶哪兒去了?」僕人答道:「主人先前囑咐看守門、驢及繩子,除了這些以外,我就不知道了。」主人說:「留你守門,正是為了財物財物丟失了,還要門做什麼用?』

  流轉於生死愚人,貪戀著愛欲僕人,也是如此。如來教誡道:要常常護住引出種種煩惱、進入種種妄塵的六根這扇門,不要讓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之賊進來,守住煩惱這頭驢,不要讓它隨意馳走,看好愛欲這條繩索。然而有些比丘不奉行佛的教誨,貪求利養;裝得清白,在幽靜處坐禪;其實心意流馳,貪戀五欲,被色聲香味迷惑住了。煩惱佔據了整個的心,愛索纏縛住了整個的身,使得正念、覺意、道品之類的財寶都散失掉了

  這故事比喻如來教導我們,應當常常攝心,守護六根的『門』,不要被六塵的『賊』侵入(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修行就要從攝心覺照,守護六根門頭著手;色、聲、香、味、觸、法叫作六塵,不知六塵的虛妄執著它們、迷戀它們,就會染污六根,造作種種惡業)。有些人卻不聽這個教誡,去貪求名利,就是在靜坐的時候,還是念念攀緣名利食色,牢守著無明驢子和貪愛的繩索,卻洞開了六根的大『門』,結果被六塵煩惱的盜『賊』侵入,弄得道品的功德財寶都散失完了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45、奴守門喻

  譬如有人,將欲遠行,敕其奴言:「爾好守門,並看驢索。」其主行後,時鄰里家有作樂者,此奴欲聽,不能自安①。尋以索系門,置於驢上,負至戲處,聽其作樂。奴去之後,舍中財物,賊盡持去。大家②行還,問其奴言:「財寶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門、驢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大家復言:「留爾守門,正為財物財物既失,用於門為?」

  生死愚人為愛奴僕,亦復如是。如來教誡常護根門,莫著六塵。守無明驢,看於愛索。而諸比丘不奉佛教,貪求利養,詐現清白,靜處而坐,心意流馳,貪著五欲,為色、聲、香、味之所惑亂,無明覆心,愛索纏縛,正念③、覺④、意⑤

  ,道品⑥財寶,悉皆散失。

  注釋:

  ①不能自安:不能夠使自己安下心來

  ②大家:指高門貴族;大戶人家。

  ③正念:指真正之念。八正道之一。又作諦意。

  ④覺:又音譯為菩提,即證悟涅槃妙理之智慧。以區分「法」與「人」之故,亦音譯為佛、佛陀

  ⑤意:音譯末那,意謂「思量」。即謂周遍思維之心作用。如將之作為認識機能之依據,則稱為意根,為六根之一。

  ⑥道品:是達到涅盤境界道法的品類,有三十七科。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