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下》:88.獮猴把豆喻

  【譯文】

  曾有一獼猴,手持一把豆,誤落一豆在地,便舍下手中豆,想找到失落的那一粒豆。那一粒豆沒找到,先前舍下的,都被雞鴨吃光了。

  凡夫出家也有相類似的情形,初先破毀了一戒,卻不加以懺悔,因不懺悔緣故,便放逸了,破毀就滋蔓開來,一切戒律都捨棄了,就像那隻獼猴一樣,失了一粒豆,便捨棄了一把。

  源流

  《舊雜譬喻經》卷上:昔有婦人,富有金銀,與男子交通,盡取金銀衣物相遂俱去。到一急水河邊,男子語言:「汝持財物來,我先度之,當還迎汝。」男子度已,便走不還婦人獨住水邊,憂苦無人可救。唯見一野狐,捕得一鷹,復見河魚,舍鷹拾魚。魚既不得,復失本鷹。婦語狐曰:「汝何太痴,貪捕其兩,不得其一。」狐言:「我痴尚可,汝痴劇我也。」(《大正藏》第四冊第五一四頁)

  《百喻經》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生死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88.獮猴把豆喻

  昔有一獮猴持一把豆,誤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覓其一。未得一豆,先所舍者,雞鴨食盡。

  凡夫出家,亦復如是。初毀一戒,而不能悔。以不悔故①,放逸滋蔓②,一切都舍。如彼獮猴,失其一豆,一切都棄。

  注釋

  ①以:他本作「已」。

  ②放逸:心所法之名。即放縱慾望而不精勤修習諸善之精神狀態

  來源

  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