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卷上》:46、偷犛牛喻

  譯文:

  譬如有一個村子的人聯手偷了一頭犛牛,一起吃了。丟牛的人循著足跡,找至村中,叫住這個村的人打聽情況,問道:「牛在這村不?」偷牛者答道:「我們其實沒有村子。」失主又問:「你們村中有池,在那池邊一起吃了這牛不?」村裡人答道:「沒有池。」失主又問:「池邊有樹不?」村裡人答道:「沒有樹。」失主又問:「你們偷牛之時,在村子東邊不?」村裡人答道:「沒有東邊。」失主又問:「當你們偷牛的時候,不是正午嗎?」村裡人答道:「沒有正午。」失主問道:「縱然可以沒有村,沒有樹,天下哪可沒有東邊,沒有時間? 可見你們說謊了,完全不可相信。你們偷牛吃了不?」村裡人答道:「確實吃了。」

  破戒的人也是這樣,把罪過掩蓋藏匿起來,不肯發露,死後就墮入了地獄諸天的善神以天眼來觀察,就掩蓋藏匿不了了,就如那些偷牛吃的人,無法欺騙抵賴了。

  這故事比喻修持佛法而破戒的人,每每把罪惡隱藏起來,不肯如法發露懺悔改過遷善,卻常常想假造理由,自圓其說;但結果終掩蓋不了所作罪惡受了種種的苦惱。只有勇於承認自己的過失懇切地發露懺悔,才能走上佛法大道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卷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生死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46、偷犛牛喻

  譬如一村,共偷犛牛①,而共食之。其失牛者,逐跡至村,喚此村人,問其由狀,而語之言:「在爾此村不?」偷者對曰:「我實無村。」又問:「爾村中有池,在此池邊共食牛不?」答言:「無池。」又問:「池傍有樹不?」對言:「無樹。」又問:「偷牛之時,在爾村東不?」對曰:「無東。」又問:「當爾偷牛,非日中時耶?」對曰:「無中。」又問:「縱可②無村,及以無樹,何有天下無東無時?知爾妄語都不可信。爾偷牛食不?」對言:「實食。」

  破戒③之人,亦復如是。覆藏罪過,不肯發露④,死入地獄諸天善神⑤以天眼觀,不得覆藏。如彼食牛,不得欺拒。

  注釋:

  ①犛牛:犛,音毛。獸如牛而尾長,名叫氂牛

  ②縱可:他本作「從何」。

  ③破戒:破壞戒律;違犯戒律

  ④發露:謂顯露表白所犯過失而無所隱覆。《天台四教儀》:如是五逆十惡及餘一切,隨意發露,更不覆藏,畢故不造新;若如是則外障漸除,內觀增明。

  ⑤諸天善神:依諸經言,欲界有六天(六欲天),色界之四禪有十八天,無色界之四處有四天,基他尚有日天、月天、韋陀天等諸天神,總稱為諸天。於密教,指金剛界曼茶羅外金剛部二十天、胎藏界曼茶羅外院之天龍鬼神,又稱普世天。

  來源: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氂

  3、網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