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藏苦修與九華山的故事

  佛陀住世時,有四大菩薩協助應化人間;他們分別是: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悲觀音、大願地藏。直到佛陀滅度後,他們還是本著那分悲智願力,不斷在人間顯跡,救度眾生

  在中國有十分著名的四大名山,即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華山:這四座名山就是四大菩薩中國顯跡、度化的道場。而九華山地藏菩薩所顯跡的地方

  地藏菩薩在九華山顯跡,大約是在釋迦佛滅度後的一千五百年間,那時在新羅國——就是現在的南韓,王族中有一年輕人,名字叫金喬覺,他因喜好佛學出家修行出家後他想:一定要到中國才能求得佛法。所以,他搭船帶著白狗「善聽」,渡海到中國安徽省,在沿海遇到一陣大風將船吹至岸邊。這位年輕比丘就棄船、帶著白狗,向山的方向前進,不知不覺中來到山嶺處,放眼一看,山下盡是一片平原,風景十分優美他就停留在山中洞穴為家,而且一停留就度過了七十五年時間

  他在山中生活過得非常艱難,因欠缺糧食,僅以野草、山果充飢,甚至在傳說中他曾吃土維生,稱為「觀音士」,這是傳奇的記載。不過其生活的刻苦由此可以想見。山洞中又缺水,需要到山崖下五百公尺處才能提到一桶水,一天之內為了取水而必須上上下下,非常的辛苦。

  在傳奇中還有一篇小故事有一天早上當金喬覺打坐時,忽然被一條蟲咬到,他嚇一跳出定後,見到一位身穿黑紗的婦人,在他面前叩頭跪拜說:「非常懺悔,我的兒子不懂事,冒犯了聖體。為了表示懺悔恭敬之心,所以在石崖邊化出一條清水,供您取用以表示他的心意。」婦人說完話即消失了,之後果然離洞口不遠的山崖出現一股清水,源源不斷地流下來:聽說無論如何的乾旱,泉水仍是不斷流出,這也是傳奇之一。

  金喬覺比丘在九華山修行經過多年,有一群詩人到那裡遊山玩水,想尋找靈感作詩,忽然間在山洞口看到一口破鍋子放在頭上,柴火已熄滅了。看看鍋內,只有野菜混雜著觀音土,大家又探頭往洞內看,原來有一位修行者在那裡打坐。大家在洞口靜靜地等待,一直到中午時分,修行者終於出定,走出洞來。他看起來不太像中國人,據傳奇的記載地藏菩薩相貌很特別,他的身高約七尺高,額頭很高很寬,所以那些詩人問他從何處來?比丘自我介紹,並說他來新羅國。

  那些詩人聽了得很慚愧,因為他們就住在山下,竟然不知道有一位遠道而來的修行者已在山上住了好多年,而讓他過著這么刻苦的日子,從此那群詩人就為他護法,又去稟告山主——閔公。

  閔公是一位虔誠佛教徒,他知道山上有一位有道高僧時,心裡非常歡喜,於是趕緊去拜訪。看他住在那麼簡陋的山洞內,閔公也覺得很不忍心,因此決定和詩人們一起為修行者蓋一座簡單精舍

  金喬覺比丘生活安定後,他更加用功修行、研習佛法護法的這群人也常來請教佛法尤其是閔公,他非常敬重三寶,每天都要供養一百位僧眾;但是,不管如何努力去邀請,總是只有九十九位,一定要專程去邀請金喬覺比丘才會正好滿一百位,長此以往金喬覺比丘經常到閔公家裡應供。

  閔公對這位高僧非常恭敬,於是讓兒子隨他出家有一天,閔公向金喬覺比丘說:「您應該擴大修行道場,因為前來求法信眾愈來愈多,將來會有人來此安住修行,是不是要擴建道場呢?」金喬覺比丘說:「只要有足夠的地方就可以擴建。」閔公說:「您看,這整座九子山都是我的呀!您需要多大的地方都可以。」

  金喬覺比丘說:「我只要有一件袈裟大的範圍即可。」閔公說:「那一點點怎麼夠呢?」金喬覺比丘說:「這件袈裟影子能蓋住的地方,就夠用了。」閔公不甚解地答應了。金喬覺比丘就把身上袈裟脫下來,向空中揚去,一陣烏雲遮住了陽光,整座山被烏雲遮蓋猶如被袈裟遮蔽一般。閔公既驚訝又歡喜地把整座山奉獻給金喬覺比丘:這群詩人即思惟著:到底怎麼為這座山命名呢?應稱為「九子山」還是「九方山」?若以看蓮花的心看這座山,它就像九瓣層疊的蓮花,於是大家提議以「九華山」定名。

  從那時起,護法的人愈來愈多,道場也很順利地擴建完成,這位金喬覺大師在當時度人無數,從韓國渡海來跟隨他出家修行的人也很多,而且一年年增加,後來僧眾太多發生缺糧的情況,而「僧多粥少」這句成語就由該地傳衍出來。金喬覺比丘想把僧眾分一些出去,但是大家好樂佛法,雖然生活困頓,還是為法忘軀要跟隨金喬覺法師不願離開九華山,有所謂「枯槁眾生」用來形容在那兒好樂求法的人

  為什麼後來大家會稱他為地藏菩薩化身呢?因為,白天他為弟子們說法一到黃昏時他就入定了:據說,到了夜晚九華山的周圍常常會發出地獄刑具聲音。所以,很多人傳說金喬覺法師夜晚時分,會到幽冥界去度眾生,所以稱他為「化跡的地藏菩薩」,也有人尊稱他為「金地藏」。

  他自二十四歲上九華山,直到九十九歲的七月三十日圓寂:在九華山過了七十五年的歲月,可見地藏菩薩中國眾生特別有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