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十三章)04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三章彈指圓成八萬門04

  萬法無咎,因果同時

  普觀一切,無非法門,無非解脫。但為自心強生系著。為多事故,沉潛苦流故。勞聖說種種差別,於所說處,復生系著。以此義故,聖說不同。或漸或圓,應諸根器。如此經教頓示圓乘,人所應堪受。設不堪受者,當須樂修,究竟流歸畢居此海。是故余教先因後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時。

  『普觀一切,無非法門,無非解脫。』故以華嚴境界看,處處都是法門你不要被困住了,每一種方法無非都是通向解脫的途徑。

  『但為自心強生系著。』都是為你自己把自己綁住了。

  『為多事故,沉潛苦流故。』就是因為我們自找麻煩,所以沉淪在六道輪回的生死苦海里。

  『勞聖說種種差別。』因此才有釋迦牟尼佛等聖人出世,說了各種的方法

  下面一段,是佛罵我們了,當心啦!

  『於所說處,復生系著。』可憐我們這一般人,因為佛在沒有辦法中想辦法說了那麼多辦法記錄下來稱為佛經。結果我們拿雞毛當令箭。佛說的法是教我們求解脫,結果我們把佛法死記在腦子里,還要翻字典,什麼叫十二因緣?什麼是法身?一天到晚在求空呀!有呀!『於所說處,復生系著』,佛法把你魔住了。

  所以從前我的老師說,什麼魔都不可怕,有一個魔碰到,你就辦法!什麼魔?佛魔!給佛魔魔住了。一般人學佛都給佛魔魔住了。佛所說法,是叫你解脫的,結果呢?一般人反將解脫方法,拿來把自己給綁起來。

  『以此義故,聖說不同。』因此,佛的說法只好有各種不同,有人喜歡有、喜歡密,就拿些東西給你抓。

  剛才講學密宗,抓得才多。頭上要戴什麼樣的帽子,而且每一個法一串念珠念佛拿的方式又各有不同。真正學密的人出門,後面行李有好幾個大皮箱,法器就是要帶那麼多不像禪宗的人,一雙草鞋、一個布包,背起來就走了禪宗要丟掉,密宗要抓著不放兩個方法不一樣,所以『聖說不同』。

  『或漸或圓,應諸根器。』總而言之,佛經上說的話,或者漸修、或者圓頓,都是看各人根器

  『如此經教頓示圓乘,人所應堪受。』所以《華嚴經》的經教,是頓教、也是圓教。屬於圓乘根器的人就可以受了

  『設不堪受者,當須樂修,究竟流歸畢居此海。』假使有人不懂這個道理,乃至不敢接受,自信不過,但慢慢去修行,最後總歸到這條路上來。

  『是故余教先因後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時。』總結起來,說明一個道理:圓教是因果同時,即因即果。所以《華嚴經告訴我們『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你一發心的時候,就已經大徹大悟了,成佛了。為什麼呢?『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就是因果同時,即因即果,『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

  發心是有人來化緣,發個心,捐個錢;而是發菩提心。初學佛法,一念清凈,純是求道之大悲之心,那個時候,當下即是,即空即有。這一念,就成正等正覺,立刻成佛

  而其他的修法呢?是先修因後證果,只有《華嚴經》是圓教,因果同時。

  為法性智海中,因果可得故;為不可得中,因果同時,無有障礙也。

  在我們法性的智海,就是眾生與佛共同的本有性上。『因果可得故』,它的體本來空的;一起動、微微一動,就會因果。比方大清靜無波的水面上,有沒有因果?不動是因,清靜是果,也是有因果。但不易看出來因果,它因也不動、果也不動,所以好像覺得沒有因果,其實還是有。它的因果報應還真快呢!當清靜無波的海面上,微風一動,波浪就起來了。有感就應,感應是非常地快。

  所以,法性的智海當中,『因果可得故』,是平靜的一面。但在不可得中,因果卻同時存在。就如先前的比方,不動是因,清靜就是果,彼此都無障礙

  佛法基礎因果;因果不明,以後研究唯識也沒有用。先把因果明了,唯識通了,才能對自己修行有一點用。所以講解得繁瑣一點,幫助大家了因果道理堅定一點信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