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百分之四十的辭彙來自佛教

  【中國人,百分之四十的辭彙來自佛教

  (收集整理版)

  【前言】:

  中國人,保守的說,基本上百分之四十的辭彙都是來自佛教

  從佛教傳入中國開始,佛教文化無時不刻不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對漢語的影響和貢獻也是巨大的,我們在閱讀古代的文學作品時,其實不知不覺中也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中說:「六朝尤其是唐以後的文學作品,其中源於佛教的成語,幾乎佔了漢語史上外來成語百分之九十以上。」

  在現代的生活中,我們一說話,就可能用到與佛教相關、來源佛教的詞語,這些詞語已經深入到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已經融入中國人的骨髓當中,隨著不斷的變化,一些詞語已經失去了原來佛教里的含義,成為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語。

  中國在漢語史上,漢語大規模地吸收外語來源的詞共有三次,其中來佛教的詞是對漢語影響最大的一次。梁啟超先生曾統計日本人所編的《佛教大辭典》,共收有「三萬五千餘語」。

  本文為大家列舉一些常用,但很多人不知道出處的詞語。

  【舉例】:

  1.【世界】一詞來源佛經,並非現代名詞,追溯其源頭乃出於佛教。「世界」一詞,「世」為時間意,「界」為空間意,涵蓋了時間空間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國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則多用「天下」一詞,並無「世界」,如今被廣泛用之。據《楞嚴經》卷四載,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即於時間有過去、未來三世之遷流,空間上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詞,非僅僅指地球而指整個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詞則專指地球而言。

  2.【實際】一詞是佛教語,指「真如」、「法性」境界。猶言實相。《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一:「實際之性,無有戲論,惟獨如來證實際法戲論永斷,名為涅盤。」晉王羲之《為乾和尚進<注仁王經>表》:「實際以無際可示,無生不生相傳。」《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經文》:「證不可說之實際,解不可說法門。」作為佛教術語,真如法性為諸際極,故曰實際。又極真如之實理,至於其窮極,謂之實際。最勝王經一曰:「實際之性,無有戲論。」智度論三十二曰:「實際者以法性為實證,故為際。(中略)善入法性,是為實際。」大乘義章一曰:「實際者,理體不虛,目之為實。實之畔齊,故稱為際。」唯識述記九末曰:「無倒究竟,無倒所緣,名為實際。」

  3.【智慧】一詞是梵語般若」(音bo-re)的意譯

  佛教謂超越世俗虛幻的認識,達到把握真理能力。《大智度論》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窮盡到邊。」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萬行歸空,千門入善,辯才智惠,豈徒七經、百氏之博哉?」《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經文》:「神通能動於十方,智惠廣弘於沙界。」

  4.【緣分】,亦作「緣份」,是中國文化佛教的一個抽象概念是一種與人之間無形的連結,是某種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機會和可能,由於以往因緣致有當今的機遇。《辭海》解釋「緣分」是因緣機緣,指出「緣」為梵語經典解釋為「原因」,它常常和「因」一起合稱為「因緣」。

  5.【剎那】來自梵文ksana,剎那是算數譬喻所不能表達的短暫時間,。佛教經典《仁王經》中提到:「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算得事相的生成消滅率為每秒216,000次,或說每次生滅約4.6微秒;和目前科技所能達的飛秒時間尺度相比,或者和物理理論上真空漲落的時間尺度相比,也算是相當大的。「剎那」一詞傳入中國後,口語中具體長度逐漸淡化,僅用來說明短暫時間,猶「一瞬間」。如果「剎那」用一定的時間量詞換算,一剎那是十分短暫的時間,大約是照相機快門百分之一秒的速度

  6.【頓悟】是佛教術語,是禪宗的一個法門,相對於漸悟法門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見性法門。它指通過正確修行方法,迅速地領悟佛法的要領,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

  7.【現象】在佛教里是謂神、佛、菩薩等現身於人間,也稱「顯像」,比如觀音現象菩薩顯像。《西遊記》第十一回:「五祖投胎,達摩現象。」就是現出身形的意思。現在已經逐漸演變出許多其他的意義,比如現在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中所表現的內在聯系性和客觀形式

  8.【過去】原是佛家語,指前生。現代漢語的「過去」是「從前」的意思,不再有佛教含義了。

  9.【有情】舊譯為眾生,即生存者之意,指人類諸天餓鬼畜生阿修羅有情識的生物。其他如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則稱「無情」,有情無情合起來是佛教世界的總概括。「有情」現在指男女互相傾慕的感情,或者也指人與人之間普通的感情

  10.【平等】是梵語的意譯,亦譯作「舍」,意指無差別。指一切現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識性、心真如性等上沒有差別。「平等」現代意思是指是人和人之間的一種關係人對人的一種態度。《金剛經·凈心行善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名無上正等菩提。」唐顧況《從江西至彭蠡道中寄齊相公》詩:「本師留度門,平等寃親同。」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以佛法論,廣大慈悲萬物平等。」

  11.【障礙】也是佛教語。由惡業所引起的煩惱困惑,因能擾亂身心,故佛典稱「障礙」。現代的涵義為「阻礙、阻擋、阻擋前進的東西」。《百喻經·觀作瓶喻》:「法雨無障礙,緣事故不聞。」唐元稹《哭子》詩之四:「彼此業緣多障礙,不知還得見兒無?」明李贄《觀音問》:「然則無時無處無不是山河大地之生者,豈可以山河大地為作障礙而欲去之也?」

  12.【解脫】,系梵語mukti或moksa的意譯,佛教指解除煩惱、擺脫束縛、脫離苦惱、自在無礙,從而獲得身心自由。在現實生活中,該詞可泛指擺脫苦惱、困境等。《維摩詰經·佛國品》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脫。」從佛教意義上說,解除妄想煩惱的束縛,脫離生死輪回的痛苦,獲得自在謂之解脫」。

  13.【覺悟】的意思是醒悟明白,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認清,也指對道理的認識是佛教教義名詞,與執迷不悟者相反。梵文意譯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等正覺」等。佛教很強調「覺悟」,覺悟是指世間種種現象真理的透徹了解,不為迷惑、開啟真智。

  14.【因果】是佛教語,謂因緣果報。根據佛教輪回之說,前世種什麼因,今生受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涅盤經·遺教品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梁書·范縝傳》:「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說岳全傳》第一回:「善哉,善哉!原來有此一段因果!」參見「因果報應」。

  15.【彼岸】是佛學常見辭彙,梵語波羅,華譯為彼岸,此岸只生滅彼岸不生不滅涅槃境界為「彼岸」,與「此岸」相對,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為「此岸」。

  16.【慈悲】,影視劇里常有這樣的台詞「出家人慈悲為懷」,「慈悲」一詞出自佛家,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即是慈悲象徵。「慈悲」指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慈,梵語為maitrya,maitri^;巴利語為metti;悲,梵語為karun!a,巴利語同梵語

  17.【玄關】,現代意義的「玄關」泛指廳堂的外門,也就是居室入口的一個區域玄關,指住宅室內與室外之間的一個過渡空間,也就是進入室內換鞋、更衣或從室內去室外的緩沖空間,也有把它叫做斗室、過廳、門廳。在住宅中玄關雖然面積不大,但使用頻率較高,是進出住宅的必經之處。「玄關」原是指佛教的入道之門

  18.【宗旨】原指佛教教義,隨著歷史的發展,「宗旨」變化成現在的意思,指主導思想、主要旨趣,或主要的思想或意圖、主意

  另外:

  【拖泥帶水】即拖著泥,帶著水。比喻說話、寫文章不簡潔或做事不幹脆。該成語出自宋朝《碧岩錄》卷一:「道個佛字,拖泥帶水;道個禪字,滿面慚惶。」,另外,宋朝釋道元《五燈會元》:「獅子翻身,拖泥帶水。」

  【生老病死佛教里「生老病死」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養老、醫療、殯葬。

  【心猿意馬】「心猿意馬」現代意義指心好像猴子在跳、馬在奔跑一樣的控制不住;形容心裡東想西想,安靜不下來。對於心猿意馬」,有一種奇怪的解釋是這樣的:在《成神經》里,主角在古里古怪的荒山上看見一頭金毛猿,拿著桃子在吃,忽然天上一隻飛過天馬,這只吃這桃子的金毛猿看見了撒腿就追,於是就有了「心猿意馬」。然而該成語的出處佛經,《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經文中有「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又名「心猿」,白龍馬又稱「意馬」。

  【當頭棒喝】佛教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用棒迎頭一擊或大喝一聲儀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擊或警告。古代,有一個叫黃檗的傳佛禪師身邊有許多弟子。他接納新弟子時有一規矩,即不問情由地給對方當頭一棒,或者大喝一聲,而後提出問題,要對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個問題時,都要當頭棒喝。黃檗禪師目的,是考驗對方對佛教虔誠和領悟程度,告誡對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讀深究,弄清佛法的奧妙。黃檗禪師的這種古怪的傳教方法,後來便被佛門採用流傳。

  【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出自《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諸佛菩薩解脫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指原有神秘奧妙的意思,現多指無法想像、難以理解。

  【皆大歡喜】「皆大歡喜」出自《金剛經》:「皆大歡喜,信守奉行。」指人人都高興滿意。「皆大歡喜」和「大快人心」,都含有「很開心」的意思,不同在於「皆大歡喜」偏重在「高興」適用范圍廣;而「大快人心」偏重在「痛快」,僅用於表達在壞人受懲罰或打擊時的感情

  【冷暖自知】「冷暖自知」本指水的冷暖,飲者自知。佛教禪宗用以比喻自己證悟的境界,也比喻學習心得深淺,只有自己知道。唐·善無畏《大日經疏》卷十二:「如飲水者,冷熱自知。」宋·岳珂《桯史·記龍眠海會圖》:「至於有法無法,有相無相,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唯我獨尊】「唯我獨尊」原為佛家語,「我」代表我「我識」,即是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保持本我更重要的了,人什麼都可以不在乎,唯獨不能忘記自己的本心。現指認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極端自高自大。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兒子釋迦牟尼29歲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放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經過6年的修行終於得道,創立了佛教佛經里說他從右肋出生,能立即走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大聲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現身說法】「現身說法」是佛教用語,指佛力廣大,能現出種種人相,向人說法。現指以親身經歷和體驗為例來說明某種道理。《愣嚴經》卷六:「我與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一:「亦於十方界中現身說法。」

  【三生有幸】:佛教前生今生來生為三生.這個成語形容幸運無比.多用在初次見面的客套話.

  【大顯神通】:神通佛教道教無所不能的力量,泛指高超的本領.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充分顯示自己高超的本領

  【一塵不染】:佛家稱外界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原指佛教修行時,排除了物慾,不被六塵所沾染,保持心地潔凈.現用來比喻做官清廉,或人品純潔高尚,絲毫沒有沾染壞習氣.也用來形容環境或物體非常潔凈.

  【花花世界】:《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後俗語「花花世界」源於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華之地塵世間.

  【志願】:出於《華嚴經·入法界品》,泛指志向意願.

  【抖擻】:抖擻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修苦行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法苑珠林》中說:「西雲頭陀,此雲抖擻,能行此法,即能抖擻煩惱,去離貪著,如衣抖擻,能去灰塵.」抖擻,後來的意思是振作、奮發等.

  【江湖】:江西、湖南古時禪風極盛,由此而泛指禪僧為江湖.《傳燈錄·石頭章》記載:當時,很多禪僧來往於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和湖南石頭希遷禪師門下參學,由此稱這些禪僧為江湖.但現在「江湖」的意思與原意相距甚遠.

  【一刀兩斷】:《五燈會元》卷中有:「一刀兩段,未稱宗師.」意謂雖能幹凈利落地判斷是非邪正,但未能圓融一體,和光同塵,也稱不上「宗師」.後「一刀兩斷」多比喻乾脆利落.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此句中的「浮屠」,原來解作佛塔,整句的意思是「救人性命,功德無量,遠勝為寺廟建造七層佛塔」。其實,「浮屠」本是梵語buddha的音譯,意思即是佛陀」,指釋迦牟尼。後來大概因「屠」的意思不太好,所以漸漸被音近的「佛陀」取代。「浮屠」既可解作佛陀,亦可解作佛塔

  【一絲不掛】它出自《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它不是指沒有穿衣服的裸體,而是比喻人沒有一絲牽掛。

  【無間道(無間地獄)】是《地藏經》、《法華經》、《俱舍論》、《玄應音義》等佛經里「avicinar aka「的新譯,舊譯為「阿鼻地獄「,是佛經故事中八大地獄中最苦的一個,也是民間所謂十八層地獄中最抄底的那一層。凡被打入無間地獄(無間道)的,永無解脫希望,要經受五種無間。第一「時無間「,無時無刻不受罪。第二「空無間「,從頭到腳都受罪。第三「罪器無間「,各式各樣刑具無所不用。第四「平等無間「,用刑不論男女均無照顧。第五「生死無間「,重復死去無數回還得繼續用刑。

  【不二法門】指平等而無差異之至道,今用以稱獨一無二的最好的門徑、方法。語本《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唐裴漼《少林寺碑》:「空心、元粹、惠性、淹遠,傳不二法門,有甚深道業。」

  【三十三天】佛教稱欲界第六天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後形容最高的地方。六欲天之一。於佛教宇宙觀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須彌山頂上,四面各為八萬由旬,山頂之四隅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由金剛手葯叉神守護此天。中央之宮殿(善見城)為帝釋天所住,城外周圍有四苑,是諸天眾遊樂之處。城之東北有圓生樹,花開妙香薰遠,城之西南有善法堂諸天眾群聚於此,評論法理。四方各有八城,加中央一城,合為三十三天城。

  【一彈指】我們現在形容時光短暫常用「彈指一揮間」這個比喻。「彈指」是佛教中的一個時間量詞,出自於印度梵語。《僧只律》上解釋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另外,「彈指」也是捻彈手指做聲的動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種風俗,用以表示歡喜、贊嘆、警告、許諾、覺悟、召喚、敬禮、詛咒等。

  【心無掛礙】掛礙即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有:「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海闊天空】唐代大曆年間,禪僧元覽在竹上題詩:「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表達了禪宗自由自在的廣闊胸襟和活潑潑的禪機。後改變為「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今日之果是當初之因的延續。眾生在嘗到苦果之後才「悔不當初」,而菩薩深明「因果」之理,終無懊悔。故曰「眾生畏果,菩薩畏因」。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比喻做了什麼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出自《涅盤經》:「種瓜得瓜,種李得李。」

  【盲人摸象】為《涅槃經》卷三十二所載的一則故事比喻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就妄下結論。

  【鏡花水月】鏡中花、水中月,常用來比喻虛無縹緲的東西。《景德傳燈錄》卷十四載:「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

  【愛河】愛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沒而不能自拔,故喻為愛河。蘇軾有詩雲:「欲平苦海浪,先干愛河水。」

  【慾火】形容情慾熾盛如火。《楞嚴經》卷八詳明其業因、業相、業果皆如猛火。

  【一廂情願】源自佛教《百喻經》。說一個愚人到都城裡遊玩,愛上公主,相思成疾,幾至命危。現指單方面的願望計劃

  【一筆勾】謂破除一切塵緣。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蓮池大師)寫了七首《一筆勾歌訣》:「五色金章一筆勾」、「魚水夫妻一筆勾」,合稱「七筆勾」。勾是塗去之意。「一筆勾」即「一筆勾消」。

  【味同嚼蠟】指修行人清心寡慾,淡於世味。語出《楞嚴經》:「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同嚼蠟。」

  【天龍八部】原為佛教用語,指佛經中常見的「護法神」。諸天和龍神為八部眾的上首,故稱

  【一刀兩斷】語本《五燈會元》卷十二:「一刀兩斷,未稱宗師。」意謂雖能幹凈利落地判斷是非邪正,但未能圓融一體,和光同塵,也稱不上「宗師」。現比喻干凈利落。

  【臭皮囊】皮革製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這句俗語源於《四十二章經》:「天神獻玉女於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誑俗,難動六通。去,吾不用爾。天神愈敬佛,因問道意。佛為解釋,即得須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視為盛滿污穢之物的皮袋子這叫做「不凈觀」,專用以破除淫慾

  【三昧佛教用語,梵文「samādhi」音譯詞,意為「正定」,即屏絕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門修養之法。先比喻奧妙之處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語本《景德傳燈錄》:「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醍醐灌頂】「醍醐」是從牛乳中反復提煉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喻無上法味(最高教義)。「灌頂」原來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的儀式:取四大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徵新王已享有統治四海的權力密宗沿用此法作為僧人升任阿闍黎(規範師)時的儀式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輸智慧佛性,除卻疑慮,從而心地清涼

  【伸手不見五指】我們現在用來形容光線暗。其實,它本是佛教用語,出於《續燈錄》卷七:「伸手不見掌。」這句禪語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見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觀的虛妄分別與憎愛,因為一切事物在本質上是平等不二的。

  【小品】本屬佛教用語。鳩摩羅什翻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將較詳的二十七卷本稱作《大品般若》,較略的十卷本稱作《小品般若》。可見,「小品」與「大品」相對,指佛經的節本。因其篇幅短小,語言簡約,便於誦讀和傳播,故備受人們的青睞。

  【智慧梵語般若(prajna)的意譯。佛教謂超越世俗虛幻的認識,達到把握真理能力

  【晨鍾暮鼓】為舉行法事時集眾而用的法器。唐宋以來,我國各大寺院多在佛殿兩側建鐘鼓樓以為懸掛鐘鼓之用。因而晨昏撞鍾擊鼓已成為中國佛寺的一種傳統

  【覺悟】「覺」,梵語為bodhi,鳩摩羅什譯作「道」,玄奘譯作「覺」。佛家開悟智慧會得真理為「覺悟」。

  【自覺佛典中依覺的范圍和程度差別而立「三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異凡夫凡夫迷沉,全不自覺。今以自己有所認識而覺悟為「自覺」。

  【五體投地】(雜語)又曰五輪投地。投五處於地,為敬禮之最上者。行事鈔下之三曰:「地持當五輪至地作禮。阿含雲:二肘二膝頂名輪也。亦雲五體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兩手以手承足,然後頂禮。起頂頭次肘次膝,以為次第。」楞嚴經曰:「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為傾倒備至之意。

  【一塵不染】「色聲香味觸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認識的六種境界。因為它們能夠染污人的情識,故稱「六塵」。不被六塵之中的任何一種所染污,就是一塵不染。

  【牛鬼蛇神】原為佛教用語,說的是陰間鬼卒、神人等,後成為固定成語,比喻邪惡醜陋之物

  【現身說法佛教宣稱釋迦牟尼能顯現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講說佛法,是為現身說法。後來指以親身經歷為例證,對人進行解說或勸導。現身的意思已經由顯現人身變為親身經歷。

  【抖擻】所謂抖擻,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修苦行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

  【群魔亂舞】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冥思苦索的時候,魔王波旬率領眾魔千方百計地來搗亂、搔擾。佛祖不為所動,魔王只好率領群魔退去。這一傳說說明:要想達到覺悟境界,必須戰勝來自內心貪慾,也必須戰勝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

  【大徹大悟】徹底的覺悟,亦即完全證到「不生不滅」的真如實相,屬於大菩薩境界

  【三生有幸】三生,佛教前生今生來生。有幸,形容極大的幸運。三生都很幸運,形容運氣機遇極好。

  【前因後果】因是能生,果為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就是佛教講的因果關係

  【作繭自縛】自因自果。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惡業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

  【自作自受】自己造下的業因,由自己承擔後果。

  【生老病死佛教認為人生所必經的四種痛苦,也稱為(果報)四相。

  【愁眉苦臉】「愁眉」是古代一種化妝術。「苦臉」源於佛教佛教認為人生是個苦海,並稱人的臉形天生就是一個「苦」字:雙眉是草字頭,兩眼與鼻子合成中間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個「苦」字。

  【習氣】指現行的煩惱歷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

  【煩惱】指能擾亂心性因素。人的根本煩惱,就是貪、嗔、痴三毒。

  【塵緣】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六塵是心的所緣,能染污心性故稱塵緣

  【差別】【平等】在佛學上,這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差別」指事物差異、不同,針對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離差別之見,才能達到開悟境界。如眾生平等,怨親不二,即是差別境界。而所謂「平等」,並不是抺煞現象上的種種差別,而是不去執著這種差別

  【心猿意馬】指躁動散亂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專註一境;意則猶如奔馬,追逐外物。心猿意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心猿意馬視為修道的障礙

  【痴心妄想】指愚蠢荒唐、不能實現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稱為「無明」,是貪、嗔、痴三毒之一,為一切煩惱之源。不明是非善惡的污染之心,叫作「痴心」。

  【家賊難防】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舌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內賊。

  【婆心】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禪門。有些禪師人不倦,絮絮叨叨,猶如老婆子饒舌,叢林中稱為「老婆心」、「老婆禪」。今演為「苦口婆心」。

  【解脫佛教指脫離妄想煩惱的束縛,脫離生死輪回的痛苦,獲得自在無礙。

  【別具隻眼】另有一番獨特的眼力與高超的見解。「隻眼」,慧眼,第三隻眼,天眼,頂門具眼也。

  【割愛】愛是貪慾別名,位列三毒之首。有愛便有嗔,愛嗔相激,增長惑亂。而世俗的愛,只是虛妄不凈自私的貪愛,只有斷愛、離愛、割愛,才能獲得覺悟

  【自欺欺人】佛經中以犯妄語者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語

  【當下】本佛教用語,人能活著和感覺到的只有當下。當下就是現在的這一刻。

  【莊嚴】指佛像法師的神態端莊肅穆。

  【導師】引路的人。佛為眾生指點迷津,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稱「大導師」。

  【曇花一現】佛經中用來比喻佛法難聞

  【空中樓閣】喻修行者應築好根基,循序漸進。

  【投機】徹悟的意思,合乎佛祖的心機謂之投機。

  【心心相印】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禪宗謂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現指心與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單刀直入】禪宗高僧啟發學者直截痛快,不依經論文句,斬盡葛藤(分別雜念),故以單刀直入為喻。

  【當頭棒喝】禪門認為佛法不可思議,開口即錯,動念即乖。為了打破學人的迷執,不少禪師用棒,或用喝,作為施教的一種方式

  【天花亂墜】佛教傳說佛祖講經,感動天神天上紛紛落下花來。現形容言談虛妄、動聽而不切實際

  【頑石點頭】指說理透徹,使沒有悟性的人也心悅誠服。

  【法寶佛教用語,指佛說的法,又指和尚用的衣缽錫杖等。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回和人世的虛無飄渺。日本作為風俗畫、版畫的名稱。

  【真心佛教用語。謂真實無妄之心

  【智慧梵語般若(prajna)的意譯。佛教謂超越世俗虛幻的認識,達到把握真理能力

  【妄想】:《楞嚴經》「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浄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方便】:《維摩詰所說經》:「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

  【煩惱】:《成唯識論》「由斷續生煩惱障故」。

  【實際】:《金光明最勝王經》「實際之性,無有戲論,惟獨如來證實際法戲論永斷,名為涅槃。」

  【導師】:《佛報恩經》「夫大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得安樂。」

  【習氣】:《華嚴經》「摧伏眾魔及諸外道,滅除一切煩惱習氣,入菩薩地,近如來地。」

  【執著】:《百喻經》:「諸外道見是斷常事已,便生執著,欺誑世間作法形象所說是非法。」

  【障礙】:《百喻經》:「法雨無障礙,緣事故不聞。」

  【泡影】:《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心地】:《心地觀經》「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

  【剎那】:音譯。《法華經》「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間,發菩提心。」

  【茉莉】:音譯。《法華經》「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

  【宿命】:《四十二章經》「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

  【攝取】:《無量壽經》「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浄莊嚴無量妙土。」

  【懺】:音譯,和意翻譯"悔"合稱懺悔

  【一絲不掛】:《楞嚴經》「一絲不掛,竿木隨身。」

  【味同嚼蠟】:《楞嚴經》「當橫陳時,味同嚼蠟。」

  【想入非非】:《楞嚴經》「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皆大歡喜】:《金剛經》:「皆大歡喜,信守奉行。」

  【曇花一現】:《法華經》:「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

  【盲人摸象】:《大般涅槃經》「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不可思議】:《維摩詰所說經》「諸佛菩薩解脫不可思議。」

  【七手八腳】:《五燈會元》「上堂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逆順,打成一片。」

  【手忙腳亂】:《五燈會元》「問:『如何是大悲境?』師曰:『千眼都來一隻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手忙腳亂。』」

  【自作自受】:《五燈會元》「僧問金山穎:『一百二十斤鐵枷,教阿誰擔?』穎曰:『自作自受。』」

  【唯我獨尊】:《五燈會元》「天上天下,唯吾獨尊。」

  【將錯就錯】:《五燈會元》「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看風使舵、隨波逐流】:《五燈會元》:「看風使舵,正是隨波逐流。」

  【電光石火】:《五燈會元》「此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

  【門外漢】:《五燈會元》:「師舉東坡宿東林偈……曰:祗如他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這個消息?庵曰:是門外漢耳。」

  【家醜不可外揚】:《五燈會元》:「僧問:『化城鑒如何是各尚家風?』曰:『不欲說。『曰:『為甚如此?』曰:『家醜不外揚。』」

  【殺人不眨眼】:《五燈會元》「問:『如何是大善知識?』師曰:『殺人不眨眼。』」

  【三頭六臂】:《景德傳燈錄》「三頭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撲帝鍾。」

  【千差萬別】:《景德傳燈錄》「僧問:『如何是無異底事?』師曰:『千差萬別。』」

  【拋磚引玉】:《景德傳燈錄》卷十:「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水泄不通】:《景德傳燈錄》:「德山門下,水泄不通。」

  【自由自在】:《景德傳燈錄》「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自由自在。』曰:『見後如何?』師曰:『自由自在。』」

  【逢場作戲】:《景德傳燈錄》「竿木隨身,逢場作戲。」

  【單刀直入】:《景德傳燈錄》「若是作家戰將,便請單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雪上加霜】:《景德傳燈錄》「饒你道有什麼事,猶是頭上著頭,雪上加霜。」

  【遊山玩水】:《景德傳燈錄》「問:『如何是學人自己?』師曰:『遊山玩水去。』」

  【鸚鵡學舌】:《景德傳燈錄》「如鸚鵡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語人,所以不許。」

  【心心相印】:《黃櫱傳心法要》「迦葉以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

  【備註:】

  以下三種情況沒有收錄:

  1、目前已經不常用的詞語、成語。

  2、一眼就能看出是出自佛教的,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極樂世界涅槃真諦因果等。

  3、雖然佛教有此概念,但不是由佛教最早使用的詞語,如覺悟莊嚴解脫、變化等。

  【小結】:

  除了以上的一些詞語外,在佛教的影響下,古代還形成許多成語,有些成語直接出自佛教經書典籍,並且,還有很多我們常用的佛教有關的詞語,第一次看到這個詞語的解釋,有點驚訝,原來這些詞語早已深入我們的文化生活、學習、潛意識之中。

  我們今天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用語,如「世界」、「實際」、「真理」、「相對」、「絕對」、「單位」、「律師」、「剎那」、「方便」、「大無畏」、「開眼界」等大量辭彙,都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隨之產生並逐步走向人文化世俗化,且為全社會大量應用的;就連描寫男女愛情時所用的「心心相印」,以及校園裡流行的「導師」、「作業」等用語也與佛教文化有著不解之緣;至於由佛教文化所派生的成語典故,如「大幹世界」、「一塵不染」、「皆大歡喜」、「無事不登三寶殿」等等,更是數不勝數。

  【附錄】:

  【老法師中國人要離開佛教就不說話了】

  這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跟前面不一樣,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是物質現象物質作用,第六(意識)是心理,就是念頭作用意念它是心法,它不是色法。

  心能知,知一切有情眾生的心行,心行是什麼?他起心動念,這叫他心通,別人起心動念你都知道,這神通

  「了諸有情妄心非心,是名智慧。」這真有智慧,知道這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妄心,他不真心真心永遠不動,如如不動,妄心才動。妄心是什麼?妄心是阿賴耶裡面的作用世間人常說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是佛教的術語。現在確實有些人排斥佛教、反對佛教,可是嘴巴里說話很多都是佛語這是很可笑的一樁事情。譬如講三心二意是佛教的術語,你怎麼還用它?

  以前趙朴老在世說過的話,中國人要離開佛教就不說話了,說話裡面有意無意很多術語都是佛教的,都出自於佛教的,沒有佛教的術語你就不會說話了。這話講得很好,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佛教中國文化影響之深。

  這他心通,你能通達明了這些有情眾生有情就是六道眾生,他們是妄心,他不真心,非心就不真心這是智慧六道眾生都用妄心,真心並沒有失掉,那是第六意識的,這屬於阿賴耶識的,前面講是第六意識。——《凈土大經解演義》

  【附錄】:

  [文摘]:談到佛教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所產生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生法師說:「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朴初居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人如果離開佛教文化的延續,連說話都不完整了。』

  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在我歷代祖師、有影響力的名人,包括統治者的推動之下,佛教文化已經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文化中國傳統藝術比方說雕塑、鑄造都有促進和影響,特別是對於詩詞歌賦。

  到了唐朝以後,禪宗靈性、悟性對於創作詩詞歌賦,乃至元曲都是有促進作用的。所以,中國文化藝術文化語言文化內涵都有佛教內容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