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二十七章)02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二十七章春去引得千春來

  心外無法

  何者?若悟自心即是正見,離顛倒故。《楞伽經》雲:心外見法,名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離生死故。

  這是一切唯心。真正的佛法是絕對唯心、純粹唯心,包括心物一元的那個心。什麼理由?假使真能悟到自心,真正明心見性了,才稱得上正知見。在沒有明白以前,你佛學講得再怎麼倒背如流,不能算是正知見。真正明心才是正見。得到正見,才離開一切顛倒。

  禪宗唯識宗都宗奉《楞伽經》,這部經上說,佛以心為宗,佛法以心為宗旨。人家問你什麼是佛?『心就是佛』,這句話佛說的,沒有錯,佛以心為宗。《楞伽經》有三種翻譯,這一是說『心外見法,名為外道』,修法學佛在心外求法就叫外道

  千萬不要宗教情緒解釋『外道』這個名詞。每一個宗教都說自己是正道,你不信我這個就是外道。其實,『外道是個通用名稱。凡是學過宗教哲學的人,非常討厭外道』這個名詞,也可以說,這個名詞很醜陋,怎麼說?因為這個名詞後面就包括了一種人我意見的鬥爭,實在很討厭

  其實佛法所講的外道並非排他性的。外道有個定義,心外求法都是外道。《楞嚴經》五十種陰魔,最後,聲聞緣覺、四禪八定、阿羅漢、辟支佛都被打入外道,不是我們歸類的,因為他們明心見性不徹底,只見到一半。我們了解佛學真正的道理,不要輕易說別人是外道,這不是佛法的胸襟。所以我常勸人多看《華嚴經》,這部經是什麼胸襟?用《金剛經》的話來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一切宗教理論都是對的,只是程度層次差別而已!這個胸襟才是佛。

  我年輕時,如果看佛經也同一般宗教一樣,『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下地獄』,我才不學呢?我寧可下,像下電梯一樣,下了我好到馬路上,沒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這樣呢?這太不偉大了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善人要度,惡人也要度;對的要度,不對的更要度,度的方法不同而已。慈悲不分等次的,更不要拿宗教性、排他性來對待別人,這完全錯誤。一位客觀的社會學者、大政治家、思想都不會搞這種狹隘的事,何況包括三界出世之道。這點特別注意!如果學佛的人有這種觀念,非常抱歉,嚴格地講,他已經違反佛的教誡,就是犯戒。

  所以我特別提出這點再三強調,尤其一般學佛同學們,胸襟要放大,更不要在教內搞宗派觀念,那更討厭!一碰到這些思想我這兒,煩得要死,我就一句話:『我不懂,你另外去找人。』因為要把他這些不正確知見改正過來,要動很大的腦筋,與其為一個人花那麼大的精神,何不為萬人精神多好呢!等他自己碰了釘子,受到反面教育,回頭再來

  《楞伽經》說,『心外見法,名為外道』,換言之,學佛佛教內心求法即是外道修法

  『若悟自心即是涅槃,離生死故』,明心見性悟道即是涅槃證得自心,悟到了自心證得涅槃自然就跳出生死經典都講大原則,就是那麼簡單。怎麼樣才叫『悟到自心』?在沒有悟道以前,有許多修持方法,我們依此方法慢慢修行而達到悟到自心。接下來是有關《楞伽經》的論著:

  論雲:心外有法,生死輪回。若了一心,生死永絕。若悟自心即是實相。離虛妄故。

  如果學佛的人,有『心外有法』這個觀念,就是在生死輪回中跳不出來。真悟到明心見性,悟到一心,就脫離了生死

  假使有人真能悟到此心,就是所謂證到實相般若,那麼,就遠離虛妄、顛倒妄想這就是境界永明禪師引用《楞伽經》原文,及其經論再三重覆強調,使我們切記:『心外無法』。佛法宗旨、真正的中心在這里。還沒有完,下面又引用《法華經》兩句原文:

  《法華經》雲: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若悟自心即是智城。離愚痴故。

  《法華經》的重點是:世界上所有難以言喻的事都假事,只有一件事是真事,什麼事呢?把《法華經》研究完了也不曉得是什麼事。《法華經》之妙難以言喻!《法華經》與《金剛經》一樣,從南北朝以後,影響整個中國文化一千多年,儒家道家諸子百家、民間受其影響至深。

  念《法華經》,有時念得頭大,尤其令知識份子頭大。因為裡面專說神話故事你要透過神話故事,才曉得這么一件事。等於《莊子》一樣,但比《莊子》難讀多了!《莊子都是寓言,以一個故事代表一件事情。《法華經》卻拿許多故事代表一件事:成佛。怎麼成佛?你要從諸多故事中自己去領悟其方法這是它的特點。我們年輕喜歡佛學的,一看《法華經》就把它『束之高閣』,懶得看這些神話故事。到了中年,年輕大了慢慢翻來看,唉呀!這裡頭有東西你看多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