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三十五章)01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三十五章盡虛空蓮座01

  此明任物自真,稱之為神。不為不思、不定、不亂、不來、不去,任智遍周,利生自在,知根應現,名之為通。

  再來這一段非常重要,尤其諸位學佛想走大乘路線、認識佛法是什麼東西?基本上要特別注意。《華嚴經講到普賢境界要我們明白什麼呢?明白『任物自真,稱之為神』。『任物』,一切外境、萬物。比如我們坐在這里,左右周圍不管什麼,一切都是物,你放任自在,心裡不起分別,內外不離,一切幻的即是真的,這是『任物自真』;用中國文字解釋這個境界,就是神的境界明朝詩人有兩句詩,講人生做人的道理

  足根立穩千秋定,心境空時萬象現。

  希望諸位年輕同學記住這兩句古人的詩。人生哲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在建立一個人的人格,不要因為環境而動搖,功名富貴、有錢無錢、有地位無地位是次要的事,人格要建立。『足根立穩千秋定』,這是大定,不要以為打坐才是定。那麼,拿做功夫來講,我把它改一個字

  意根立穩千秋定,心境空時萬象現。

  一個人心境、意念一空,森羅萬象與我什麼相干!這就普賢境界。所以說,一般認為中國哲學非常難,因為中國的文哲不分哲學思想表現在文學意境中的非常多。當然,為了文學境界,你也可以把『心境空時萬象現』,改成『心境空時萬象虛』,學文的一定喜歡用這個字,但是不好心境也空、萬象也空,萬象心境所空之空,而是心空無我之翳障時,萬象自顯,便入普賢境界

  剛才說明『任物自真,稱之為神』,像這些句子是悟道成道最重要的句子,你們要特別注意!

  『不為不思』,神的境界也就明心見性。上面告訴我們文字幻術,不要被幻術名詞騙去,用『神』字替換明心見性的『性』,不要認為一個『神』字不是道,這是觀念文字幻術所騙,這些都是名詞,透過名詞背後,你了解了那個東西就對了,不要被名詞綁住。所以說『任物自真,稱之為神』,這個時候,『不為不思』,無為的境界,再也不要加思維分別,那麼,這個現象就『不定不亂』,這是普賢三昧,如果有一個定的境界,意境已經被一個東西綁住了。

  『不定不亂,不來不去』,這個時候是什麼境界?『任智遍周』,你自性智慧功能普遍存在。每個人生命本有的真智慧,這個智慧能夠了知一切,萬象皆知,而都沒有動過。『任智遍周』,周遍無所不在。『利生自在』,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這個叫做自在

  『知根應現,名之為通』。什麼叫神通?上面講個『神』,這里講個『通』,你把『任物自真,稱之為神,知根應現,名之為通』四句連起,『神通』便解釋完了。『知根應現,名之為通』,稱那個能知之性,無所不應此心明鏡一樣,物來一照就有現象,物去則不留。

  你的知性之根應現無方,沒有固定的,這樣就叫做通。鏡子不留一點塵渣,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萬法如是無出入定亂,方稱普賢的所行三業作用及座境。這個道理明白了,就曉得一切萬法本閑。禪宗祖師有一句話:『萬法本閑,唯人自鬧。』一切法本來清凈,覺得不清凈是我們自己在胡鬧,自己有分別心。無分別心——萬法本閑。

  禪宗史上有一典故:唐末五代時,韓國新羅有位元曉和尚(618~686)來到中國學禪,後來回到韓國寫下著名的《起信論疏》,為一代祖師。當時交通不便,他從福建上岸,到江西一帶找師父,夜裡在亂山中行走找不到地方,只好在山裡就地打坐,口渴沒有水喝很難過,手往身邊一摸,摸到一個小瓢,再摸有水,端起就喝,啊!好清涼、好舒服菩薩感應給我甘露

  早晨睜開眼一看,『我的媽呀!死人的天靈蓋。』死人頭骨爛了翻過來像個小碗,接了雨水。他一看喝的不是甘露,一惡心就嘔吐出來。嘔吐什麼?『萬法本閑,唯人自鬧」,一切都是唯心自鬧,因此他悟道了。這是中韓文化上有名的禪宗典故

  萬法如是無出入定亂,方稱普賢所行三業作用及座。

  所以說『萬法本閑,唯人自鬧』。如果我們了解萬法如是,無出入定亂的差別,這個差別是唯心的,是心理思想、意境、觀念不同所變出來的,所以人的觀念一固執太可怕。懂得這個,才談得上了解普賢菩薩所行三業的作用普賢身口意三業怎麼樣?座位境界怎麼樣?

  盡虛空蓮座

  如十地菩薩座體,但言滿三千大千世界之量,此普賢座量,量等虛空,一切法界蓮華藏故,明知十地菩薩智量猶隔。

  我們看畫像,普賢菩薩座位上有蓮花大象背上,《華嚴經》上說普賢菩薩座位有多大?佛經上說普賢菩薩座位『量等虛空』,虛空有多大,他的座位就有多大!到今天為止,太空科學、天文學如此發達,不敢說虛空有多大!只了解到宇宙是無限地擴張,現在科學名詞稱這個宇宙為無限擴張的宇宙,拿佛學道理來說就是無量無邊,沒有辦法摸到它的邊際。

  那麼,普賢菩薩座位虛空,周遍法界。我的菩薩!您千萬站住,不要坐下,如果坐下,我們沒得站的地方,都被他蓋住了!所以佛經上說阿彌陀佛的舌頭是廣長舌相。成了都有三十二相舌頭又寬又長!多長多寬?阿彌陀佛一講話舌頭吐出來量等三千大千世界。阿彌陀佛您千萬不要說話,一說話我們衣服都曬不幹了!三千大千世界都被他遮住了!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佛法你怎麼辦?

  普賢菩薩座位量等虛空是個蓮花藏。《華嚴經》看這個宇宙是一朵蓮花,不是植物園的蓮花,八瓣、六瓣不算數,是一千片花瓣的千葉蓮花,且重重無盡,『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每一花瓣上生出蓮葉,有一千葉。每一葉上又生出一朵蓮花又是一千朵,這個宇宙是那麼地層層疊疊,一體相連,發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叫『華藏世界』。

  所以佛法宇宙觀實在同現在的科學宇宙有關,科學不了解這一點,如果了解應該有新的發現佛法這個觀念屬於科學中的什麼?學科學青年注意,不要太落伍,這個屬於理論科學,理論科學科技整合的基礎科學,把物理、化學、太空、電子等等學科全部歸納起來,理論科學接近於哲學,可以說是一種科學哲學

  普賢菩薩座位,量等虛空,『一切法界蓮花藏故』,這是講什麼道理呢?剛剛講若真有這么一個座還真是可怕,我們沒有地方坐了!當然我們也很高興能坐在普賢菩薩的位下。這是要我們明白一個道理經典上所謂『座』,是立足點,也可是一個座標,你要把這個開發智慧的『大目標』認清楚。如何認法?

  『明知十地菩薩智量猶隔』。普賢菩薩境界座位那麼大!凡夫看不見,即使到達十地菩薩,其智慧是有限,不能等同普賢菩薩普賢文殊二位菩薩佛學上稱『等妙二覺』,文殊是等覺,其智慧與佛一樣;普賢是妙覺,他的行,起妙有的作用天台宗有空假中三觀凡夫境界叫假觀。菩薩境界叫幻觀;大菩薩境界叫妙觀。凡夫是假有;菩薩是幻有;大菩薩境界是妙有,真空生妙有。那麼,它的差別在哪裡?智慧成就。所以說普賢菩薩座位那麼大,是因為他的大智慧;反之,心量沒普賢之大,也就不可能達到大智慧成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