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便宜的人,其實就是在透支消耗自己的福報;

  佔便宜,其實就是在透支自己的福報

  我們要珍惜財物,節約資源,在任何地方不應該亂花亂用。我們要積福,不能消福。如果福報消失了,以後就要感受痛苦

  現今,佔用、浪費、揮霍公家單位財物現象時有發生,其實這個罪過特別嚴重,因為這都消耗自己的福報

  有些人覺得這些財物是別人的、老闆的或是國家的,就不珍惜了。殊不知你能有使用這些資源的機會,就是你自己積來的福報。但如果你不懂這些道理,以為佔了別人便宜,實際上是在損害自己的福報

  珍惜財物,節約資源,是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做到,都應該做到的。在任何地方不應該亂花亂用。福報是積累來的,我們要積福,不能消福。如果福報盡了,以後就要感受痛苦

  「我有機會單位財物了,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多拿一些。 」這是在惡業啊!如果你這麼做能得到長久的快樂也可以,但是根本不可能。你的福報很快就會消盡。

  現在的富有隻是幾年、幾十年的事,以後的日子還長著呢。

  福報的獲得,根本因是布施要在根本上努力

  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是在不同的角度利益眾生。冬天在窗檯上給小鳥撒一把米是布施老師教給學生知識也是布施,教人學佛成佛是最究竟的法布施

  行善助人是好事,但做好事不能執著。《大智度論》中說:「若著心布施,有不稱意事,則生恚怒;若受者不感其恩,即成怨嫌。」那該怎麼做呢?要有心理准備:即使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善良的,也不一定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乃至可能有誤解、排斥,因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這是正常的。

  布施對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猶如田地,同樣一顆種子種在不同的土地中收成不同。有三類對象對他們造業後果很重,稱為三種福田:恩田、悲田、敬田。父母師長稱恩田,貧窮困苦之人為悲田,佛法三寶為敬田。

  供養布施,要隨力隨分,重在內心的敬信而非外在的錢物。孝敬父母供養三寶布施貧困,凡事包容大度、發心廣大,就是修福;刻薄吝嗇、恣意浪費、怨天尤人、輕狂浮躁,就是損福。

  佛菩薩累劫對眾生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努力做種種令眾生歡喜的事,就是為了眾生結善緣。自己的行為能夠幫到別人,正說明生命有價值,要能夠幫助到越來越多人才更好,這本就是我們所願。

  每個人的性格、知見習氣等,帶有過業力的烙印,譬如以前喜歡布施的人今生也會喜歡布施,但是也並不是完全不能自主的,人的心念就是當下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我們才可以改變命運修行就是要改變惡的習氣,增長善的習氣,用願力來扭轉業力

  人不簡單分為「好人壞人」,命運也不能截然分為「好命苦命」,因為人善良煩惱共存,命運也是福禍不定的。正是因為我們有煩惱,造了雜染的業,所以感得苦樂交織的果。丟失財物,從眼前來說是自己不小心,不是做好人造成的。若已無法挽回,那就布施想,為未來種下福樂的種子

  要造什麼樣的業,做什麼事,取決於我們的宗旨智慧在這個方向下,隨順因緣而為。譬如佛弟子立志成佛眾生,就應按照佛法的教導廣行善業、勤積福慧,這是主動的選擇。自己要怎樣去修行為善,則隨緣而為,或聽聞、或承擔、或布施、或持戒,自己在什麼因緣下就做好該做的事。不同的善業感得不同的樂果,譬如布施財富,戒行得尊貴等。

  對於個人修行而言,對方假乞討,也不礙自己真布施發願今日之財布施作為未來布施因緣,更深地救助他心靈層面貧窮。即使面對假乞丐,我們也可以「真布施」。我們決定不了別人的行為,只有好好把握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在自己不會感到勉強、為難的范疇內布施,如一元、兩元。「假乞丐」不礙「真布施」,修自己的同情心、慈悲心,還可以發願今日布施財物的善緣,結下未來更究竟幫助對方的法緣。

  佔便宜的人,實際上占不了別人的便宜,只是消耗自己的福報;吃虧的人,實際上並不是吃虧,而是償還宿債,若能夠作「布施想」歡喜而為,則成為增長福報的好機會。其實我們內心的不愉快,正是因為自己有貪有執。修行人不是拿別人的煩惱開刀,而是與自己的煩惱戰斗。不被煩惱所困擾,才有辦法看清境況、智慧處事。

  吃藥、調理、鍛煉身體能讓身體健康;聽聞思維佛法,轉變心意,能令心靈自在身體不好,一方面有宿世殺生或傷害眾生的業因,另一方面也有今生飲食、作息等不適當的外緣。現在要多造善業,隨緣慈悲放生護生、素食布施醫葯、照顧病苦,並遵醫囑保養身體、注意鍛煉等。

  貪利供養,嗔心持戒,憍慢作福,勝他布施,無殷重心,非廣大意。若如是行,難招凈業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譬如獼猴不能暫住;人命逝速,疾於電滅,人身無常,眾苦之藪,以是之故,應行布施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