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福薄要改運」。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是前生修下的善業,招感到今生的樂果,享受福報。
有福而不知珍惜,奢侈揮霍,極盡享受之能事,就像銀行存款,只取不存,很快的把福報享完了,未來只有受苦了。
實際上,惜福並不只是某個高僧大德的個人主張,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佛道儒都強調「惜福」的重要性;尤其佛家講得非常具體,所謂:惜 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這是必然的因果。
我們該如何惜福呢?來看看虛雲老和尚、印光法師、宣化上人、弘一大師四位高僧們的親身經歷。
01
有三個青年比丘來萬佛城掛單,因為當時萬佛城大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質量比較差的菜。在食用時只要不是爛的菜葉子、菜幫子都不會扔掉。
一天中午,用齋後大眾准備離去,三位比丘忽見宣公上人來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禮。
上人滿面含笑,用眼光看著他們用過的餐盤中有剩菜葉,問道:「菜不好吃嗎?」
上人聽後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剩菜葉放進自己的口中,嚼了嚼咽了下去,笑著說:「我還可以。」
三位比丘和周圍的弟子都驚訝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上人又把另兩個盤中剩的菜全放進口中嚼著咽了下去,然後說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費。」當宣公上人走出齋堂時,身後跪下了一片徒眾。
對於餐巾紙的使用,上人使用時先從邊緣開始,然後將用過的部位疊起來,下次使用時從疊起的地方使用,然後再疊起來使用,直到用完。有時一張紙用兩天也是有的。
當師父問上人為何要這麼節省時,上人說自己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不敢浪費。
02
弘一大師是當代著名的律宗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勸他們「發大心」,以個人自己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師認為,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為什麼呢?「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
弘一大師小時候,看見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記錄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
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他哥哥時常教他念這句子,念熟了,以後凡穿衣或飲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浪費。
弘一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污染。他母親和哥哥怕他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他。
弘一大師五歲沒了父親。七歲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他母親看到,正顏厲色地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
弘一大師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腦里;後來年紀大了,也沒有一時不愛惜衣食。出家以後,一直還保守著愛惜衣食的習慣。
03
印光法師呵斥他人浪費
印光法師早飯是吃一碗粥,吃完後,再把開水倒在碗里,然後再把開水喝下去,怕殘留飯粒在碗裡面。
午飯是一碗飯,一碗菜,吃完後,會和早飯一樣用開水倒碗里,再喝下去。如果印光法師看到有人吃完飯後,碗裡面還剩有飯粒,會大聲說:「你有多大的福氣啊,竟然如此的糟踏」。這樣的事情經常會發生。
04
虛雲老和尚平時吃的稀飯和菜,都是由我們從大寮里打的,跟大眾師父們吃的一樣。他老人家那種簡朴的生活,我們現在想起,還記憶猶新。
有一次,宗教事務處處長張先生,到山上來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讓人加了幾道菜,請他吃午飯。張處長是個在家人,當他在吃飯時,掉了好幾粒米飯在桌子上,老和尚看見了也不說話。
等吃完飯後,他才一粒粒地把那些掉在桌子上的米飯撿起來,放進口裡吃下去。使得那位張處長面紅耳赤,很不自在。
他一再勸老和尚說:「老和尚,那些米飯已經掉桌子上,不能吃了。」
老和尚時常開示我們:「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其實「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緣。
他經常訓誡我們年輕人說:「你們要惜福啊!現在能遇到佛法,到我這里來修行,可能是過去世栽培了一點福報。但是若不惜福,把福報享盡了,就會變成一個沒有福報的人。
猶如你過去做生意賺了錢,存放在銀行里。如果現在不勤奮工作賺錢,只顧享受,把銀行的儲蓄全部花光了,那麼再下去便要負債了。」
古德說:「道高龍虎敬,德重鬼神欽。」是真實不虛的。老和尚在雲居山,不但時常上堂為大眾師父講開示,更在種種生活細節中以實際行動來以身作則,教育大眾。
修行就是改變自己,而不只是記住道理。把我們的行為、潛意識做出改變才會真正改變命運。
我的修行是沒有的,但我的小善比較多。例如:隨喜功德。我口袋裡沒多少錢,有時候遇到法師搭車,我問,你去哪裡?他說,看望媽媽。我立刻拿出50元說代我供養給你媽媽。
我住賓館時,每次都和服務員說,我的房間不需要打掃。我每次這麼說,服務員就說:祝你長命百歲。為什麼?我們住一天能有多臟?房間真的需要打掃嗎?要愛惜物命,減少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這也是修福啊!
我們夏天買葡萄吃,吃完就把葡萄皮放進垃圾桶里,外面的蟲、螞蟻等了那麼久,看著我們把果肉吃了連皮都不給它們,得多傷心啊!所以,把果皮扔垃圾桶也是小惡,我們應該把果皮切碎了灑在草地里給小蟲子們,它們會很歡喜。
利他的能力就是自利的能力,若一個人不能利他,就不能自利。所以我們要想方設法地給,所有偉大的人都是給出來的,所有倒霉的人都是索取出來的。
《法句經》中講:「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所以中國文化是讓人去做的,不是讓人去背的;佛法不是用來背的,是用來做的。不要輕視小善。
例如:撿垃圾、把飯吃干凈……不要以為這些小事沒有什麼福氣可言。「水滴雖微」,雖然一滴水很小,「漸盈大器」,即使這個容器很大,但通過時間的積累總會滴滿。所有不積小善的人都沒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