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造成我們生活中的痛苦?

  當年,印度佛教禪宗的第28代菩提達摩渡海東去,把禪宗帶到了中國。而禪宗最初在中國的發展,一直信奉乞食為生、一衣一缽、苦行節欲的印度佛教戒律,這種風格直到中國禪宗法師道信的出現,才有所改變。

  晨鍾響起,沉寂了一夜的四祖寺,開始熱鬧起來。附近的村民踏著晨露上山,與寺院住持浄慧長老一同上早課村民山上倒客的習俗,自寺廟建成以來就流傳下來。四祖寺,始建於唐代,由禪宗道信禪師親手創建而成

  道信,出生在佛教興盛的隋朝初年,他出家時,年僅7歲。隋文帝13年,道信便跟隨三祖僧璨修禪求法。這段時間,道信受到師傅親自點撥和啟發之下,使其忽然從束縛中解脫出來,獲得大徹大悟

  道信在大悟之後,並未離開,而是依然在祖師身旁侍奉。用佛教說法,就是以報法乳之恩。在此期間,祖師不時地點撥道信,直到機緣到了,才將衣缽託付道信。

  時間不久,道信應蘄州僧眾之請到雙峰山傳禪,但誰也沒有想到,他這一次進山,卻成了中國禪宗發展的轉折點。唐武德七年,道信便來到現在的湖北黃梅雙峰山建寺傳禪,並在這裡停駐了30多年,此間法音遠布、道場興盛。自唐到清,寺廟香火不斷,朝山的香客數以萬計。

  道信在雙峰山傳禪說法期間,正值隋唐之交,流向佛門的人數大增。但由於連年戰亂,原來可以暫時寄宿留居的寺院,受到嚴重的破壞,僧尼逃離。於是,道信大師在此地建了一座可容納500百多人寺院,並根據生活修行的需要,道信則開創了坐作兼修的禪修方法

  從此,改變了和尚隨緣而住,一衣一缽,不恆其所,行無軌跡」的印度戒行方法。此後,所有四祖寺院僧人,一邊修行、一邊勞作。接著四祖大開寺門,接引眾生,教人修習一行三昧,以明心地

  道信禪師雙峰山一住30多年,身行菩薩道,用心化度眾生一視同仁,即便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弘忍,也無例外。打掃、煮飯、燒水等等該乾的活,弘忍一件都不落。

  白天,弘忍勤勤懇懇勞作,晚上用功學經誦文,所教經文先讀後誦對答入流,不到10年,已經熟讀經書參通佛理。終於,機緣成熟,道信禪師雙峰鎮的西嶺古洞中,向弘忍秘密傳法,將衣缽傳於弘忍,他便成為東土禪宗五祖。

  五祖弘忍接法之後,在東山創建道場,廣開禪門。一時之間,「天台止觀是一切經義,東山法門是一切佛乘」。於是,自古就有「蘄黃禪宗天下佛家大事問黃梅之說」。

  在中國的六座祖庭中,黃梅獨占兩座,而作為農禪文化發源地的四祖寺,現在仍然堅持著集體修禪生活,農禪雙修,自食其力的傳統。四祖開創了禪僧定居一處,把種田、搬柴等生活中的勞作,當成禪修的一種方法

  這種方式跟現任四祖寺住持浄慧長老,倡導的「生活禪」不約而同。浄慧大師,1952年成為虛雲老和尚的入室弟子。1993年,浄慧長老首次倡導「生活禪」的理念

  浄慧的師傅虛雲老和尚,一輩子都是提倡農禪生活,所以受這些教義啟發和影響,他便開創了「生活禪」的概念是一種切合實際的想法,他認為佛教要生存、要發展,只有在一些實踐和理論中有一些新的突破。

  「生活禪」的宗旨,就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另外還有四句話,將佛法溶化於世間,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個人溶化於大眾,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如果修禪之人都能按照這四句話的要求來做,那他就是一個菩提的人和修菩薩的人

  活在當今社會的我們,正在享受著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物質生活較之以往,不知提升了多少倍。按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生活得更加輕鬆愉快,更加瀟灑自在。但事實上,我們中間的大多數人並沒有這種幸福感,相反,很多人都覺得生活很累、很焦慮、很痛苦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們今天生活中的痛苦?

  禪宗的解釋是我們太執著名利,沒有車,不快樂房子小了,也不快樂。為名利之所累,所以才覺得人間沒有好時節。按照「生活禪」的開示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個行為,都是一種修行方式,都可以從中得到禪的智慧

  禪法仿如一個橋樑,所有眾生利用它,從痛苦的此岸來到菩提涅的彼岸,在修行中堅持奉獻,心胸才得以廣大虛空

  在提出生活禪的概念以後,禪宗成為佛教世俗生活之間的紐帶,讓更多的人能通過禪修的生活覺悟自我,從痛苦解脫出來。

  浄慧大師曾送給世人16個字,其中,做人方面,「信仰良心因果道德」。做事方面,「感恩、包容、結緣、分享」。

  如果要把所有的生活都溶入禪修之中,我們用一片善心,一片心甘情願的去做,例如:叫你衣服,你心裡以一片歡喜心來衣服,再叫你刷碗,你也一片歡喜心來刷碗。

  但是,現實卻往往相反,我們中間有幾個人會把洗衣服或刷碗,看成是歡喜之事。小編實話講,沒人會高興地洗衣服和刷碗,甚至會有一種對抗的心裡。

  所以,禪修之人,任何事物不應該有對抗之心,要完全有一種包容之心、接納之心要把所有的東西都化成一種修行境界修行對象

  1000多年前,四祖道信禪師雙峰山定居傳法時,或許沒有想到他推行的種田、運水、搬柴等生活禪修方式,竟在以後的歲月中,久久傳承、生生不息。當然,我們現在沒有了挑水、搬柴,但如果我們足夠用心,一樣能在上班下班、炒菜做飯的日常生活中,發現禪的智慧

  總之,我們所謂禪修,就是要眾生真正認識自己,發掘自己的本來面目使人有一永恆不變心理空間,一個妙不可言的精神世界。而這也正是很多現代人跋涉千里,到處苦苦尋求的答案

  只有關注當下生活,試著從痛苦和恩怨中解脫出來,你也就不會再執著於一時的得得失失。轉而會以一種寧靜的、和諧的、安詳的、自然的眼光,來重新打量這個世界。而如此,禪的境界就會突然噴涌而出,閑觀星漢,忘機忘我

  南無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