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稱《普門品》,為《法華經》中的第二十五品。本品主要宣說了觀世音菩薩的尋聲救苦之功德與普門示現方便,是救難觀音信仰的主要經典依據。
《法華經》現存漢譯本有三:一、西晉泰康七年(286)竺法護所翻譯的《正法華經》,共十卷,觀世音在此譯本中名為「光世音」;二、是姚秦弘始八年(406)鳩摩羅什大師所譯,名《妙法蓮華經》,共七卷;三、是隋代仁壽元年(601)闍那崛多與達摩笈多共重堪梵本,補訂羅什所譯,名《添品妙法蓮華經》,共七卷。此三譯本內容互有出入。羅什譯本最簡,《添品》其次,法護譯本最為詳實。文義以羅什譯本最為暢達,唐代道宣律師於《法華經弘傳序》中雲:「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崇尚,皆弘秦本」。所以,歷來廣泛講解、注釋皆以羅什譯本為依據。但在《添品妙法蓮華經序》中,譯者就《普門品》特別指出「護所闕者,《普門品》偈也、什所闕者……《普門品》偈也」,所以在法護《正法華經》、羅什《妙法蓮華經》二譯本中,此品皆僅有長行,直到隋代闍那崛多《添品法華經》的譯出,《普門品》才具備長行與重頌兩部分。以下依據流通的完整本略述此品的主要內容。
本品經文共由長行與偈誦兩部分組成。長行是無盡意菩薩和佛的兩番問答以及佛贊觀世音菩薩的救護眾生的功德。初番無盡意菩薩問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因緣,佛開總別分別答無盡意。先總答:「若有無量百千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其次世尊分別以救七難(火難、水難、風(羅剎)難、刀杖難、惡鬼難、枷鎖難、冤賊難)、解三毒(貪嗔痴)、應二求(求男得男、求女得女)之力顯菩薩的大慈悲力。次番佛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為眾生說法的種種方便。觀世音菩薩非以一身二身度化眾生,而是隨類示現,以千百萬億化身游於十方國土,並例舉了觀世音變幻三十三等應化身,神通自在度化眾生。段末佛特別贊嘆觀世音菩薩的弘誓願力與大慈悲力,並勸無盡意菩薩與會大眾當憶念歸敬觀世音菩薩。偈誦部分是對前文長行兩番問答的重頌。但文義在長行七難、三毒、二求所列基礎上,增加了須彌山難、墮金剛山難以及蛇蠍難、雨雹四難。文末以持地菩薩稱贊得聞本品殊勝功德作總結。
此品以簡潔明了的方式把觀世音的慈悲救護眾生之功德,以及隨類應化的種種方便,與眾生「一心稱名」、「恭敬禮拜」等祈禱菩薩的修學法門一並呈現了出來,由此也奠定了觀世音菩薩在中國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的救世形象。
千百年來香火最旺盛
慧眼視眾生~弘誓深如海
傳播正見~締結正緣
有緣請來~有願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