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會稽的陶石樑與張芝亭,一齊參訪大善寺,看見有一位漁夫捕到數萬條鱔魚。
陶石樑告訴張芝亭:我不忍心這些鱔魚被烹殺,想買來放生,但我的經濟能力不足,希望您能勸導大眾捐款,共襄善舉,好嗎?
張芝亭欣然答應,慷慨捐出一兩銀子,並且向大眾勸募了八兩銀子,將所有的鱔魚都買來放生。
到了秋天,陶石樑夢見神明告訴他:「你本來不能考中科舉,因為放生的功德很大,所以會考取!
那一年,張芝亭與陶石樑兩人果然都同時金榜題名。
宋時張奎,錢塘人,小時候到溪邊捕魚剖之,不小心誤傷指頭,心中乃悟我傷一指如此痛楚,魚遭剖割,其痛何如,遂將一籃魚盡放之,常戒殺放生。後夢一人贈以大魚,乃生一子,登進士為永州太守,累世富厚。若人慾求子,或求子秀孫賢者,力行放生,必能遂意。
明朝吳文英平生好勸人放生為善,日久每今人厭煩。朋友譏之曰;『你勸人為善;究竟善在於別人,又不在於你,何苦令人如此生厭』。後來聽雪禪師告之曰:『我聞經中說一人勸一人,作福兩平分』。於是吳文英勸人更加賣力,終其一生,沒有災厄坎坷之憂。大凡前世或少時殺業過重之人,不走痴呆多災,就走勞碌多苦,所以有些虔誠修道者,雖力加修行,仍遭橫事多來忤身,可多放生消罪業,若走無錢放生,亦可勸人放生,所得功德亦走相同。
袁柳庄善於觀人相貌,判斷吉凶禍福,非常靈驗。朝廷某官,攜帶一幼子來求相命,袁柳庄仔細觀察,判斷小孩,決定夭折,某官為甚為憂慮。
後來遇見一位道人,對某官說:「大人何必憂慮?世間惟有廣作陰德,可以挽回定數,但作陰德的機緣也不易得不如放生,因為放生,隨時地皆可去作。」於是某官,便立願放生。力行數年,又遇道人說:「如此作法,善業不廣,尚不足以改造命運。」某官後聽後,更儘力救放物命,只要有益於生靈的種種善舉,無不捐款推廣流通,由此保救物命,不可計數。後來其子,竟然平安無恙,袁柳庄得知,也感到驚奇,因此晚年相命,每勸人行善,得以改造命數。
按:自古以來,由於放生轉短命為長壽者,不勝枚舉,因為能施於物命,獲得生全者,上天必以賜以壽命,這是自然的道理。不僅如此,倘若人能時時以慈心推及物類,自已做到戒殺放生,又廣勸他人也能戒殺放生,便能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推及而說,凡有所求,無不如願以償,正如太上感應篇所說的「吉神佑之,福祿隨之。」也如文昌帝君陰騭文所說的「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