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極難知道的天機系列二:怎樣看待財富、正確追求財富

  怎樣看待財富

  生活中,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方式創造並享用財富。尤其在今天,個人生活的改善,自我價值的體現,社會效益的達成,都是財富的增長作為衡量標准。但正如俗話所說的那樣:「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認識財富作用和過患,往往就會被它所傷害。

  那麼,佛教又是怎樣看待財富的呢?

  1、毒蛇

  在佛經里,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某日,佛陀弟子阿難外出乞食,看見路邊有一黃金佛陀立刻對阿難說:「看,毒蛇。」阿難亦應聲答道:「果然是毒蛇。」師徒倆的對話恰巧被附近一對農民父子聽到,便懷著好奇心前來觀看。一看之下,不由欣喜若狂,趕緊將黃金帶回家中,以為這從天而降的幸運將改變他們的貧困生活。改變的確是發生了,但完全不是他們希冀的那樣。當父子倆帶著金子去市場兌換時,卻被人告到了官府。原來,他們撿到的金子是竊賊從宮中盜出,在逃跑時棄於路旁的。他倆人贓俱獲,有口難辯。這對樂極生悲的父子在臨刑時,才領悟到「毒蛇」的真正含義

  類似的故事現實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近年來,甚至有部分領導幹部也由人民公僕淪為以權謀私的罪犯。剖析他們蛻變的軌跡,我們可以發現金錢是如何一步步腐蝕著他們的靈魂。如發生在廈門的特大走私案,直接牽涉到各級部門的工作人員達三百多人。當那些昔日地位顯赫的特權階層身陷囹圄時,想到的是什麼?當他們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時,想到的又是什麼?「物必自腐,而後蟲生」,正是對金錢的貪婪導致了他們的墮落,使他們的價值觀生了嚴重扭曲。種種教訓足以使我們警醒到:金錢雖然誘人,但也有著致命的殺傷力。所以致命,一是人類貪慾使然,一是沒有認識到財富背後隱藏的陷阱

  金錢何以會成為萬惡之源?首先是來源問題,這在拜金主義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視。以往的生活條件雖不富足,但在安貧樂道的傳統觀念影響下,人們依然能夠知足常樂。隨著西方物質文明以其巨大的衝擊力,金錢的誘惑和貧富分化帶來的危機感,雙重地困擾著人們。在利益的驅動下,許多人喪失了理智,置法律道德於腦後,不擇手段地謀取財富。或造假賣假,以不法手段來騙取錢財;或鋌而走險,以走私販毒來牟取暴利;或以權謀私,利用工作之便來貪污受賄……當這些不法行為和金錢結合在一起時,人們往往就一葉蔽目,知法犯法,在所不辭。

  其次,是不正確的使用。如果擁有財富而沒有健全的心智,沒有處之泰然的超脫,就很可能在金錢的蠱惑下失去理智。如果說貪、瞋、痴三毒是潛伏在我生命中的危機,那麼,使用不當財富往往是引發它們的導火索。很多驟然暴富的人,或是吃喝嫖賭,或是揮霍無度,結果使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這是因為財富使用不當引起的過患。

  第三,是對財富執著。據有關報道,東南亞金融風波之際,**精神病病人猛增。院方為治療這批特殊的病人,以模擬的股票交易使下跌的股票上升,藉此緩解他們因破產而帶來的心靈創傷。由此我們也可認識到,如果將積聚財富作為生活的唯一目標,那麼一旦失去財富就會失去整個精神支柱,這樣的人生無疑是可悲的。

  2、凈財

  佛經中也把財富當做凈財。所謂凈財,就是清凈財富。凈財不但是維持生計的必要條件,同時還能利益社會、造福人類。那麼,什麼樣的財富屬於凈財呢?

  首先,來源正當的。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所謂道,就是正當的謀生之道也就是正道中的正命。只有通過勤勞、智慧獲得的財富,我們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不必有任何後顧之憂。

  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佛陀一再告誡我們要奉行簡朴的生活原則,因為慾望一旦鼓動起來,往往就難以控制;奢侈的生活習慣一旦養成,往往就難以放棄。和地球的資源一樣,人的福報是有限的,過分放縱自己的慾望,不僅對身心有百害而無一益,更會將幸福提前支取。

  第三,對財富能有貪著之心。無論我們貪著什麼,它都會成為傷害我們的利刃。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我們貪著財富的話,那麼沒錢時我們會因貧困而煩惱;有錢時又會因為擔心財富失去而煩惱。所以我們要認清財富的實質,了知財富無常不定,而不把它看成是永恆的;了知財富人生中的局限性,而不把它看成是唯一的。當我們真正能夠將財富視為身外之物時,我們就不會被它所傷害。

  「水能覆舟,也能載舟。」財富同樣如此。財富本身並無所善惡之分,而是取決於它的實際用途。為富不仁者以它來作惡,慈悲眾生者以它來行善。因此,我們大可不必「視金錢如糞土」。只要是通過正當渠道獲得的財富,我們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會,並且沒有貪著之心,那我們就是財富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隸;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就不毒蛇而是凈財。

  怎樣追求財富

  緣起的色身,必須假衣食才能延續。尤其在工業化社會,我們的個體生存和他人是不開的,沒有農民為我們提供糧食,沒有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為我們提供生活所需,我們將寸步難行。一方面,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財富;一方面,我們又要通過財富去交換他人的勞動成果。所以,學佛的人同樣需要財富作為生存保障。那麼,佛弟子該如何追求財富呢?

  1、明了因果

  佛法告訴我們: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間的一切吉凶禍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著因緣因果規律在發展。

  佛教講三世因果,因而對人生也要從三世因果中去認識。貫穿著三世因果力量業力,包括引業和滿業。引業決定了我們生命的趣向:或升天享樂,或墮落地獄,或繼續為人;而滿業則決定了我們一生中的窮通禍福。所以說,人生的一切現象並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明了人生因果的最大意義就在於,我們可以主動把握自己的命運,為未來人生規劃美好的藍圖。如果我們真正懂得命運是由自身行為所決定,也就不會因失意而抱怨天道不公;更不會帶著僥幸心理去為非作歹。財富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賺錢同樣有它的因緣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種下的業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除此而外,還有很多客觀的因素,如市場的需求、致富的機遇等等。

  2、廣種福田

  「人天路上,修福為先。」我們的生活順利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自的福報福報就像土壤,如果是肥沃的土壤,無論種什麼都容易獲得豐收;而在貧瘠的土地上,同樣的付出卻不會有同樣的收穫。為什麼有些人事如意?這並不是上天的格外恩賜,也不命運的特別垂青,而是他們往昔種下的福田使然。所以對每個人來說,福報都非常重要。

  收穫是由播種而來,我們想要在人生中擁有福報,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廣種福田

  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對有恩於我們的一切,都要懷著感恩的心去報答,包括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和眾生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們不僅給予我們生命,並將我們養育成人,為三界中最勝之福因。而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師長的教誨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生存的技能的培養,都來自師長的教育。國土恩也是我們要銘記在心的,因為國家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空間,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再就是眾生恩,世間生活緣起的,要依賴各種條件,對一切有恩於我們的眾生都要知恩報恩。我們不僅要對人類要懷有感恩之心,對哺育我們的自然也要心懷感恩。一個心懷感恩的人,看到太陽升起時才會有感激的心情;聽到鳥兒鳴叫時才會有欣喜的感受,否則就會忽略這一切的存在,更不會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護。

  其次是悲田,就是從慈悲心出發,盡自己所能幫助千千萬萬需要幫助的人。在菩薩道的修行中,利他與自利是一體的。當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所付出的愛心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種子。這不僅能使他人獲得利益,同時也能使我們完善自己的道德,升華自己的人格

  第三是敬田,就是恭敬一切應當恭敬的人,這里主要是指佛、法、僧三寶。因為有佛陀為我修行榜樣,有佛法為我修行的指南,有僧團作為我修行的依怙,我們才能在生死流轉中獲得真實的依靠和解脫的途徑。因此,三寶對我們可謂恩同再造。我們應當以至誠心來禮敬三寶有一虔誠就能獲得一分佛法的受益。

  3、生存技能

  除了培植福田外,我們還應重視今生努力,因為福報必須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得到體現。哪怕天上會掉下陷餅來,還需要我們伸手去撿,否則也是枉然。佛法所說因緣,包括內因和外緣兩個部分,內因需要外緣成就

  在今天的社會這就意味著相應的教育和職業訓練。沒有謀生的技能,即使擁有福報,也像堆在倉庫里的種子一樣,不會發芽、開花,更遑論結果?如果我們受過專業教育,或有一門實用的手藝,就業機會就會增加。在自力更生的同時,還能以一技之長為眾生提供服務,為社會作出貢獻:「若諸菩薩,求諸世間工巧明處,為少功力,多集珍財,為欲利益眾生故。」工巧明為五明之一,包括一切正當的技術技能,能夠使我們更好地創造財富

  在《華嚴經·十地品》中,佛陀對此作了詳盡的說明:「所謂文字、算術、圖書、印璽、地水火風,種種諸論,咸所通達;又善方葯療治諸病:癲狂、干消、鬼魅、蠱毒,悉能除斷;文筆、贊詠、歌舞、伎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花、葯、凡所布列,鹹得其宜;金、銀、摩尼、珍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觀察,一無錯謬;持戒、入禪、神通無量、四無色等,及餘一切世間之事,但於眾生不為損惱,為利益故,咸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由此可見,專業技能不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薩利益眾生的增上緣。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我們有福報並且努力的話,無論學習什麼專業,從事什麼工作,只要奉公守法,都有致富的機會都有成功的希望。

  4、如法求財

  前面說過,正命就是合理的謀生手段,也是修學佛法的八正道之一。將謀生方式作為修行內容,足見其對於人生的重要性。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一生中的黃金年齡幾乎都是工作中度過。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將是最大的浪費;如果有意無意地造下惡業,就更是得不償失。

  什麼才是正命的生活呢?作為公民,我們不能違背法律的規範;作為佛弟子,我們還不能違背戒律的準則。在家居士必須遵循的十種善行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反之,則是必須避免的十不善行。在佛經中,還列舉了十種非法謀財的現象。可嘆的是,這些不法行為至今仍然存在,並繼續危害著社會大眾

  一、竊取他財:以搶劫、偷盜、詐騙等方式竊取他人財物,或將拾取的財物據為己有。

  二、違法貪污:包括走私販毒、倒買軍火及收受賄賂、偷稅漏稅等等。

  三、抵賴債務: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欠債不還,以不正當手段抵賴自己的債務;一是侵吞他物,如故意倒閉或攜款潛逃,從而侵吞他人的財物

  四、吞沒寄存:以欺騙性手段,非法佔有他人寄放或委託管理的錢財

  五、欺罔共財:在共同合作中,以巧立名目、偽造帳目等方式,將共同財產轉移到自己名下。

  六、因便侵佔:利用職務之便挪用公款,損公肥私。

  七、籍勢苟得:利用職權替人辦事,從中撈取錢財

  八、經營非法:包括漫天要價、短斤少兩等不正當經營手段

  九、詐騙投機:包括造假販假、以次充好等非法經營方式

  十、賭博淫業:開設賭場或色情行業以牟取暴利。

  由此獲得的不義之財,不僅會玷污我們的人格,遭受世人的唾棄,更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就像那對為黃金所害的父子一樣,到付出慘重的代價時,已悔之晚矣。所以,我們一定要如法地追求財富

  如法求財包括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正如佛陀告訴我們的:

  積財從小起,如蜂集眾花;

  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

  一食知止足,二修業忽怠;

  三者當儲積,以擬以空乏。

  四耕田商賈,擇地而置牧;

  五當起塔廟,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業,善修勿失時;

  如是修業者,則家無損減。

  開源就是掌握各種謀生和致富的手段,節流就是勤儉節約、量入為出。同時,我們還要勤修善業、廣行布施,救物放生懺悔誦經,廣積陰德,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這幾點,財富就會日益增長。。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