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嗔」是什麼意思?

uploads/content/2022/may/9b78df8801bb052fe66012366e72bccf.jpg" />

  嗔是怒、生氣,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

  《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事物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眾生事物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情緒

  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斗,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要心懷慈悲智慧,因為對方正在受煩惱的煎熬。要內心充滿慈悲把他當作你親愛的兄弟,在打坐時,專注慈悲的感受上。要散發慈悲心於整個世界,唯有慈悲才能化解嗔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