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疏鈔新白話版35

  222我往佛處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前面說的臨,是將要命終。現今說終時,正是暖氣退盡神識離去。所謂心不顛倒,就是因為一心不亂,所以不顛倒。因為不顛倒,所以不往生別處。所謂即得,就是說速度快啊。

  所謂顛倒,就是由於平日隨順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亂。如前面所謂將要捨棄暖觸,一生的作為,同時現前,心神惶怖,行為慌亂。應入地獄的,把刀山劍樹,看作園林。應墮畜生的,把馬腹驢胎,認為是殿堂。就是作善的,應當生到人天道的,未免憎愛父母,以及小聖初發心的,還不能正知出入哪裡,都是所謂顛倒啊。乘著這顛倒,在三界七趣(六道加仙道)中,隨業力輪回生死。這裡既然一心不亂,那麼內心堅固正念外在感應佛的迎接,舍了這個報身,直接往生極樂國。如佛說的:「隨其心凈,則佛土凈。」又說「一切國土,唯想所持」,凈土成就,必定能往生,當然無疑啊。所謂別處有三個,一是娑婆世界,二是其餘佛國土三是極樂邊地,這裡都不是。所謂速,就是不經過中陰身,不隔時日,《觀經》所謂「如彈指間,往生極樂國」啊。又智者師說:「臨終在定的心,就是凈土。動念,就是往生凈土時。」所謂在定,就是這裡的心不顛倒。所謂動念,就是願生極樂國。

  大本《無量壽經》說:「那身體不是世人身體也不天上人間身體啊。都是積眾善的德,自然虛無的體,蓮華化生也沒有乳汁養育。」

  所謂積善,就是善根福德成就的身,不是用欲愛為因,四大為體,所以不經過胎生,而是托質蓮華池啊。所謂也沒有乳汁養育,就是說明是自然增長,不是如北俱廬洲,還要指端冒出乳汁來養育啊。

  那往生的,由於前面說的一心不亂,有三輩九品的因。再細分,也應當是無量。

  所謂三輩九品,大本《無量壽經》講三輩,《觀經》講九品啊。因為一心分事和理,事理也各分勝劣。往生後,根據本人修的因而分品位啊。所謂三輩,如大本《無量壽經》說上輩是,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修種種功德,願生極樂國。臨命終時,佛與聖眾,出現在那人面前。便在七寶池內,蓮華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他住的七寶宮殿,在虛空中,離佛較近,這是上輩往生的。相配的是,雙雙達到事理一心啊。所謂中輩是,不能大修功德但也菩提心,專念迴向。命終往生極樂世界功德智慧,比上輩差一些,這是中輩往生的。相配的是,事一心有餘,理一心不足啊。所謂下輩生是,不能作種種功德但也菩提心,一向專念,甚至十念。往生的那宮殿只在地上,又比中輩差一些,這是下輩往生的。相配的是,只得到事一心,沒有得到理一心啊。所謂九品,《觀經》所說的上三品,有往生極樂世界就得百千陀羅尼門的。有經一小劫,得到無生法忍的。有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的。相配的是,雙雙得到事理一心,但有深淺,所以成三品,類比上輩啊。中三品,有往生極樂國,就得到阿羅漢的。有往生極樂國半劫,得到阿羅漢的。有往生極樂國一劫,得到阿羅漢的。相配的是,事一心有盈餘、理一心有虧欠,也有深淺,所以成三品,類比中輩啊。下三品,有往生極樂國,經十小劫,能入初地的。有經過六劫,蓮華才開,發無上道心的。有十二大劫,發菩提心的。相配的是,有事一心沒有理一心,也有深淺,所以成三品,類比下輩啊。所謂細分,如前面的階品中,分了又分,那麼百千萬億無盡的輩品,都是因為事理得到的深淺不同,而有次第啊。

  如《觀經》認為上品上生是得無生忍,天台宗判屬初地,而《華嚴經》說明無生忍,自有淺深。那麼上上品中,相信有多種品級,何況其它品級?

  所謂淺深,就是八地凈忍分中,《觀經疏》說,無生忍,略有二種一是對法,二是對行。對法,那麼沒有起作的理,都是無生慧心安住這裡,所以名為忍。對行,那麼報行純熟,智符合理,無相無功,寬闊如虛空,清湛如大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才是無生。前面的說法還是通每一地,後面只是八地專有。其它如前序中的辨析,所以知道無生忍位,自有淺深。那麼上上品中,從一地直到八地,已包含多品,其它可知了。所以細分起來,也應當是無量。

  又三輩九品,《無量壽經》與《觀無量壽佛經》二經相配,各種說法稍有不同,如《輔正解》可以融通。

  《觀經疏》說,這部經的九品是為了識別品位的高下,就是大本《無量壽經》的三輩啊。孤山智圓法師認為大本《無量壽經》的三輩,只對應《觀經》的上中六品,因為三輩純粹是善行,不涉及惡人啊。靈芝元照律師判三輩只對應上品。所以各種說法稍有不同。草庵禪師的《輔正解》說,天台認為九品與三輩相同,是對位次相同,不是對行因說的。那麼孤山智圓法師,靈芝元照律師都不違背天台。所以如此,是因為天台只對位次,那麼輩品正好相同。二位大師只對行因,那麼只對應中上。各有根據,取義不同,所以不違背啊。實際而論,那煩惱不異菩提,開始為惡哪裡妨礙最終為善?惡人既然已經成善,難道不能與賢聖同列。三輩九品,正相配合,又何必懷疑呢?

  又《華嚴經》說明念佛人,數與心等,就是三輩九品隨因不同的意義

  所謂數與心等,《華嚴經》的離垢幢菩薩偈說:「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舍,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釋論》說,數與心等,是說隨念隨現。隨念有二個,一是隨念多少,佛也多少,如念佛一聲有一化佛從口中出來等。二是隨念淺深,佛的應現也有淺深,如臨終見佛有勝有劣等。多少淺深,就是輩品的分別啊。所謂「此人得見佛」,就是阿彌陀佛出現在他面前啊。所謂專念,就是一心不亂啊。

  又志眼法師說二種凈業,也是三輩九品意義

  志眼法師說:「往生凈土這一法門,有二種凈業。一叫正觀,默默觀照本心啊。二叫助行,備修萬善啊。二件事都達到了,就了達四凈土了。如果只達到事善,近的往生凡聖同居土,遠的作三土因罷了。」所以知道凈土,正是理入菩薩所的登境界,而兼容悠悠眾生罷了。又說:「圓融根機體悟佛道,是最上的凈業。如果加願作為引導,就進入優品。愚朴的人,只要稱佛發願也能往生。」觀察凈土一門聖人沒有拋棄不管的啊。按他說的正觀,通上中品。他說的助行,通中下品。又法師這個論點極善,讀者不要忽略。

  有人說九品中,八品從蓮花生,因為第一上上品是金剛台迎接。現今參合經論看,仍然認為九品都屬於蓮花生。

  所謂八品從蓮化生,根據《觀經》上品上生的經文說:「自見其身,乘金剛台。」唯獨沒有蓮華二字,所以說八品,是從蓮花生。但是經論說明,歷歷可數都說往生西方的,都是從蓮花生。大本《無量壽經》的法藏願說:「無央數的世界諸天的人民,以及微細昆蟲,生到我剎土的,都在七寶池內,蓮華化生。」說「都」,那麼就是全部九品了。又說:「他方的大菩薩,要見阿彌陀佛,直接在極樂國的七寶池內,蓮華化生。」說大菩薩,那麼必定不是中下品了。又說:「那上輩的,命要臨終時,佛與聖眾,都來迎接。就在七寶池內,蓮華化生。」說上輩,就是正對上品了,並沒有最上品不從蓮花生的意思。又《法華經》說:「聽到這部經典,如依經典說的去修行,命終就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菩薩圍繞住處,生到蓮華中,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那麼得無生忍,不是上上品嗎?又《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而說「彼佛眾會咸清凈,我時於勝蓮華生」,那麼普賢往生,不是上上品嗎?又《寶積經》說明十心迴向,後得蓮華化生,那麼十心菩薩,不是上上品嗎?這樣參考,確有明證。問:「果然如此,那上上品文中,為什麼說金剛台,不說蓮華?」答:「文字相互有無,不必拘泥,怎麼知道呢?上品中生,也說乘紫金台,又要說七品從蓮花生嗎?何況中品以下,也只說這人命終,譬如壯士屈伸手臂的頃刻間,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文中並沒有蓮華二字,又要說六品從蓮花生嗎?那麼既然不認為蓮花為優勝,那麼中下劣品,為什麼不從蓮花生?又中品以上,卻說蓮華台,那是金剛台紫金台之類的呢,還是蓮華之類的呢?錯雜不倫,進退無據,可知文字互缺而意義必然周全啊。」我認為各有蓮華,華各有台,台各不相同,而金剛是台中最優勝的罷了。如懷玉法師感應銀台先來,金台後來,可以驗證啊。並且台有二個含義一是基台的台,那麼台在華下,如世間刻畫的像,下面作寶台,台上安華,華上安佛,就是啊。二是房台的台,那麼台在華內,如《法華玄義》中,認為蓮表達十如,直到如是報的文字等等,譬如蓮實圍繞房台。又說:「實依於台。」實就是蓮子蓮子在台中,就是世間所謂的蓮房啊。又《華嚴經》十地蓮華文說:「琉璃為莖,栴檀為台,瑪瑙為須,閻浮檀金為葉。」並稱莖台須葉。而《涅槃經》也說:「譬如莖葉須台,合為蓮華。」這所謂台,都是房台啊。就是《法華經》中甄叔迦寶(赤色寶石)作為台的意思啊。這樣看來,可知《觀經》的華座觀中,先說作蓮華想,然後說釋迦楞伽寶(寶珠)作為台,就是華內的台啊。又說:「每一金色,處處變化,或作金剛台,或作珍珠網等。」就是華下的台啊。所以上品中生,先說紫金台,然後說腳下也有七寶蓮華,那麼紫金台在華下很分明了。華必有台,台必有華,說金剛台,不說華,與說華不說台,是文字前後互顯罷了。只是上上品一生到蓮花中,就立刻華開,立刻見佛,立刻證道,其餘華開就漸漸晚一些,見佛漸漸遲一些,證道漸漸遠一些。這樣的分別,可知上上品獨勝,不是沒有蓮花啊。如果以為沒有蓮花為勝,有蓮花為劣,是鄙薄蓮花啊,怎麼到達蓮邦?而華座觀,說明佛坐蓮華,那麼佛也劣了,這個理怎麼說得通?問:「極樂九品,八品從蓮花生,四明尊者為什麼有這樣的話呢?」答:「四明只說八品從蓮花生,沒有說不從蓮花生是什麼品。認為中下品也沒蓮華,如果上上品不從蓮花生,應當會說。但卻只是開個頭,不說個究竟,為什麼?或者這八個字是傳寫的錯誤,怎麼知道不是極樂九品,必從蓮花生?」等有高明的人再辨析吧。

THE END